温岭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1页
温岭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2页
温岭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3页
温岭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4页
温岭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岭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与建设目标本项目位于温岭市"两城两湖"核心发展区域,覆盖高铁新城、滨海新城及九龙湖、龙门湖生态区,总监测面积约27.5平方公里,占温岭市2025年建成区面积的55%。作为《温岭市区域化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关键配套工程,系统建成后将实现对城市雨水径流、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效果的实时动态监测,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项目核心目标包括:构建覆盖"源头-过程-末端"三级海绵设施的监测网络,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等关键指标的在线监测,数据传输符合HJ212-2025国家标准,系统响应延迟不超过500ms,数据有效率达98%以上。1.2现状分析温岭市现有海绵监测体系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监测点位不足,现有21平方公里海绵区域仅布设32个手动监测点,平均6.56平方公里/点,远低于《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要求的1-2平方公里/点密度;二是数据采集滞后,采用人工每月采样模式,无法捕捉降雨过程的动态变化;三是系统兼容性差,各试点区域分别采用不同厂商设备,数据格式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根据温岭市住建局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现有监测数据对内涝预警的准确率仅为62%,亟需通过智慧化升级提升监测效能。1.3建设内容本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大系统:感知层建设:布设各类传感器428套,其中雨量传感器86套(布设密度1个/3.2公顷)、液位传感器124套(重点监测3处历史内涝点及新建调蓄设施)、土壤墒情传感器92套(监测渗透系数1.5×10⁻⁵m/s区域的改良效果)、水质传感器65套(监测SS、COD等6项指标)、流量传感器61套(覆盖DN200-DN800管径管道)。传输层建设:构建"光纤主干+无线分支"混合网络,敷设单模光纤28.5公里,部署LoRaWAN网关32台(覆盖半径1.5公里)、NB-IoT基站18个,实现监测点100%网络覆盖。应用层建设:开发海绵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包含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模块,与温岭市"城市大脑"平台无缝对接,预留与轨道交通S2线等重大项目的联动接口。二、施工总体部署2.1施工组织架构设立项目经理部,采用"三师五组"管理模式:总工程师:负责技术方案审定,重点解决传感器校准、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问题安全总监:统筹施工安全管理,针对高空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制定专项防护措施质量工程师: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建立"三检制"质量管控体系施工组:分三个专业队,分别负责地下管线施工(15人)、传感器安装(22人)、系统集成(18人)物资组:建立传感器专用库房,实施温湿度(18-24℃,40-60%RH)精准控制,配备防静电存储架36组监测组:配置便携式数据采集仪(精度±0.5%FS),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协调组:与5个街道、12个社区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编制《施工影响居民告知书》资料组: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资料管理,建立包含设备参数、安装位置、校准记录的电子档案2.2施工分区与流程采用"分区分段、平行作业"模式,将工程划分为三个施工大区:A区(高铁新城):面积9.8平方公里,含会展中心、医疗中心等重点区域,布设传感器146套,计划2025年5月15日-7月30日施工,重点难点是在已运营区域实施微创安装B区(滨海新城):面积8.2平方公里,含龙门湖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布设传感器132套,计划2025年6月10日-8月20日施工,需采取生态保护专项措施C区(老城区改造片):面积9.5平方公里,含1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布设传感器150套,计划2025年5月1日-7月15日施工,重点解决地下管线复杂区域的施工冲突施工总体流程分为六个阶段:施工准备(30天)→管线敷设(45天)→传感器安装(60天)→网络调试(20天)→系统联调(15天)→试运行(30天),总工期180天,关键线路为"管线敷设→传感器安装→系统联调"。2.3资源配置计划机械设备:配置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最大钻孔直径200mm)3台、光纤熔接机(熔接损耗≤0.02dB)2台、高精度水准仪(±0.3mm/km)4台、便携式光谱分析仪1台材料供应:透水铺装区域专用传感器防护套管(DN50,壁厚3.2mm)1200米,采用HDPE材质,具有抗腐蚀、柔韧性好的特性;数据传输电缆选用UTPCat6e屏蔽双绞线,满足1000Mbps传输速率要求劳动力计划:高峰期投入施工人员85人,其中持证电工12人、焊工8人、特种设备操作员6人,所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三、主要施工技术方案3.1感知层施工技术3.1.1雨量传感器安装采用翻斗式雨量计(分辨率0.2mm,测量范围0-4mm/min),安装在距地面1.2-1.5m高度,避开建筑物遮挡。在混凝土基座(C30,尺寸500×500×300mm)施工中,预埋M12地脚螺栓4套,采用双螺母固定确保仪器水平偏差≤0.5°。安装完成后进行三次人工注水校准,模拟10mm/h、20mm/h、50mm/h三种雨强,误差需控制在±3%以内。3.1.2地下水位监测井施工在九龙湖、龙门湖周边区域,采用地质钻机(φ110mm钻头)钻孔至地下水位以下2m,下放PVC-U监测管(外径90mm,壁厚4.5mm),管底300mm范围钻孔(孔径5mm,梅花形布置),外部包裹200目尼龙网。井管与孔壁之间填充级配砂石(粒径2-5mm)作为过滤层,井口采用铸铁井盖防护,设置警示标识。安装投入式液位传感器(测量范围0-10m,精度±0.2%FS),传感器线缆通过防水接头引入井管,采用专用卡箍固定,避免水流冲击导致的位置偏移。3.1.3水质传感器布设在金清港、运粮河等6条主要河道及23处调蓄设施,采用沉入式安装方式。传感器探头(测量参数包括pH、溶解氧、浊度、COD)安装在水面以下0.5-1.0m处,避开水流死角。采用不锈钢支架(316材质)固定,支架底部配重≥15kg确保稳定性。数据线缆采用铠装光缆(PE外护层,抗拉强度≥1500N),通过J型管引入岸边控制柜,控制柜具备IP66防护等级,内置浪涌保护器(Imax≥40kA)。3.2传输网络施工技术3.2.1光纤敷设采用"人工牵引+机械辅助"方式敷设GYTA53-8B1光缆,在道路红线内距路缘石1.5m处开挖沟槽(宽300mm,深800mm),敷设HDPE保护管(φ110mm,壁厚8mm),管间采用承插式连接,接口处缠绕防水胶带3层。光缆敷设张力控制在80-100N,弯曲半径≥20倍光缆直径,每50m设置标识桩(埋深500mm,露出地面300mm)。光缆熔接采用OTDR监测(测试波长1310nm/1550nm),熔接损耗≤0.02dB,衰耗系数≤0.36dB/km(1310nm)、≤0.22dB/km(1550nm)。3.2.2LoRaWAN网关部署在路灯杆(高度8-10m)顶部安装网关设备,采用抱箍式固定(抱箍直径适配60-120mm灯杆),安装角度与水平面成15°俯角,确保无线信号覆盖无盲区。网关供电采用AC220V转DC12V电源适配器(输出电流2A),通过防水接线盒引入,线缆采用RVV2×1.5mm²护套线,穿φ20mmPVC管保护。网关配置静态IP地址,与市级物联网管理平台进行NTP时钟同步,同步误差≤1s/24h。3.3系统集成技术3.3.1数据采集终端(DTU)安装在每个监测分区设置1个数据采集终端箱(600×500×300mm),采用壁挂式安装(距地面1.5m),内部配置工业级DTU模块(支持5G/NB-IoT双模通信)、电源浪涌保护器(Up≤1.5kV)、空气开关(额定电流10A)。终端箱与传感器之间采用ModbusRTU协议通信(波特率9600bps,数据位8,停止位1,无校验),与上位机采用HJ212-2025协议,数据上传间隔可通过远程配置(1min-60min可调)。安装完成后进行72小时连续通电测试,记录设备运行温度(≤45℃)、功耗(≤15W)等参数。3.3.2系统联调分三个层级进行:单点调试:对每个传感器进行参数配置,通过手持终端发送测试指令,验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分区联调:在A、B、C三个施工区分别构建临时测试网络,模拟3种典型工况(晴天、小雨、暴雨),测试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全网联调:接入市级传输网络,进行为期15天的试运行,测试内容包括:数据同步性:验证428个监测点的时间偏差(≤1s)系统响应:模拟100个点同时上传数据,服务器响应时间≤300ms容错能力:人为断开5处传输链路,系统应在30s内报警并自动切换备用路由四、质量安全与文明施工4.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三检制+第三方检测"质量管控模式:自检:施工班组每日对工序质量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传感器安装的水平度、垂直度(偏差≤1°)、线缆接头的防水处理(采用热缩管+防水胶带双层防护)互检:施工队之间进行交叉检查,每周形成《质量互检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三定"(定人、定时间、定措施)整改专检:质量工程师对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留存影像资料(每道工序不少于3张照片,包含质量标识牌)第三方检测:委托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对10%的传感器进行抽样检测,其中雨量传感器的计量检定需符合JJG218-2014要求,液位传感器符合JJG913-2018要求4.2安全生产管理针对三大危险源制定专项防控措施:有限空间作业:监测井施工前,采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检测范围:O₂0-30%VOL,CO0-1000ppm,H₂S0-100ppm,可燃气体0-100%LEL)进行气体检测,强制通风≥30min,作业过程中保持持续通风,氧含量低于19.5%时立即停止作业高空作业:路灯杆传感器安装采用绝缘高空作业平台(最大工作高度12m),作业人员佩戴双钩安全带(静载测试≥15kN),平台下方设置10m×6m警戒区,配备专人监护触电防护:所有电气设备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配电箱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电流≤30mA,动作时间≤0.1s),潮湿环境作业使用24V安全电压,配备绝缘手套、绝缘鞋(每半年进行一次耐压试验)4.3文明施工措施噪声控制:选用低噪声设备(昼间≤70dB,夜间≤55dB),夜间22:00至次日6:00禁止进行钻孔、切割等强噪声作业,确需施工时办理夜间施工许可并公告周边居民扬尘治理:施工现场裸土覆盖率达100%,出入口设置洗车平台(含三级沉淀池),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出场,PM10浓度监测值超过0.5mg/m³时启动雾炮降尘水土保持:在龙门湖、九龙湖等生态敏感区施工时,设置20m宽植被缓冲带,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沉淀池尺寸3m×2m×1.5m)处理后回用,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五、进度计划与验收标准5.1施工进度计划采用Project软件编制四级进度计划体系:一级计划(总进度):180日历天,关键节点包括:第30天:完成施工准备及管线敷设50%第90天:完成所有传感器安装第135天:完成系统联调第180天:竣工验收二级计划(阶段进度):按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个阶段划分,每个阶段设置3-5个控制节点三级计划(月进度):每月25日编制下月计划,明确各专业队任务分工四级计划(周进度):每周五召开进度协调会,解决施工瓶颈问题5.2验收标准分四个阶段进行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包括管线沟槽开挖(基底承载力≥120kPa)、监测井成井质量(井深偏差≤50mm)等,留存影像资料并签署《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项工程验收:传感器安装偏差、数据传输速率等指标需符合下表要求: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雨量传感器水平度≤0.5°水平仪测量液位传感器量程误差±0.2%FS标准液位对比光纤熔接损耗≤0.02dBOTDR测试数据传输延迟≤500ms网络测试仪初步验收:系统试运行期间,连续7天数据有效率≥98%,报警准确率≥95%竣工验收:由温岭市住建局组织,邀请5名以上专家组成验收组,验收内容包括:技术资料完整性(包含428套传感器的校准证书、32台网关的测试报告等)系统功能测试(模拟10种故障场景,验证报警响应时间)性能指标测试(在24小时内完成所有监测点的轮询测试)六、系统运维与后期保障6.1运维团队组建成立专业运维小组(8人),分为数据运维组(3人)和现场运维组(5人),配置专用运维车辆2台(配备便携式校准设备、应急电源等)。建立《运维人员岗位职责手册》,明确:日常巡检:每周对传感器进行外观检查,每月进行一次数据比对定期校准:雨量传感器每季度校准一次,水质传感器每半年校准一次故障处理:接到报警后,市区45分钟内到达现场,郊区90分钟内到达现场,一般故障4小时内修复,重大故障24小时内修复6.2数据质量保障实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采集:采用"三取二"冗余采集机制,剔除异常值(超出3倍标准差的数据)数据存储:原始数据保存3年,分钟级聚合数据保存10年,采用RAID5磁盘阵列确保数据安全数据备份:每日进行增量备份,每周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