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古城施工方案_第1页
米脂古城施工方案_第2页
米脂古城施工方案_第3页
米脂古城施工方案_第4页
米脂古城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米脂古城窑洞建筑群保护修缮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米脂古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东南部,总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唯一以窑洞为主体的明清古城,2008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修缮扩建,形成"两山围三水、四街串古韵"的独特格局,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窑洞院落200余处,其中"明五暗四六厢窑"式四合院128处,古城墙残段总长1555米,北门"柔远门"为明代遗存,是研究陕北窑洞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载体。本次修缮工程涉及古城核心保护区1.2平方公里,重点针对东大街、北大街历史街区及周边13条巷道,包含文物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三大类工程。工程秉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原则,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保护规划》要求,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保护目标。二、施工范围与内容(一)文物建筑修缮城墙系统修复北门柔远门主体加固:采用"三券三拱"传统技法修复拱券结构,补配錾刻直条纹块石,恢复明代城楼基座,城楼采用钢结构仿古木构形式重建,檐口高度控制在9米以内。城墙残段修复:对现存1555米城墙进行分级处理,A类(保存完好段)进行表面清污及植被清理;B类(局部残损段)采用"拆砌法"修补,补充夯土材料配比为黄土:砂:糯米汁=6:3:1;C类(严重损毁段)进行遗址保护,设置保护性围栏。窑洞院落修缮重点院落修复:对高家大院、艾家四合院等41处文保单位实施"明五暗四六厢窑"格局复原,包括:主体窑洞:采用"落架大修"方式处理三孔、五孔联排窑洞,更换腐朽木构件,修补砖券拱结构,窑脸装饰按"大富贵亦寿考"篆体原样式恢复。厢房建筑:修复"丁"字形对称六厢窑,补配"惠迪吉"等砖雕匾额,戗檐砖雕采用"剔地起突"技法复原梅兰竹菊图案。院落地面:保留原有青石板铺装,对松动板块进行"归安"处理,新补石材色泽控制在青灰色系,尺寸偏差不超过±2cm。公共建筑改造斌丞图书馆:修复民国风格砖木结构,保留林伯渠题字刻石,内部增设恒温恒湿系统,采用隐蔽式管线设计。文庙大成殿:按歇山顶四阿殿庑式建筑原貌修复,更换糟朽斗拱,彩绘采用传统矿物颜料,遵循"现状修复"原则保留不同时期彩绘层。(二)基础设施改造街巷系统整治道路工程:对东大街(480米)、北大街(340米)青石板路进行保护性维修,采用"可逆性"工艺处理地下管线,开挖深度控制在50cm以内,管线敷设后原石材按编号复位。排水系统:新建雨污分流管网,主管道采用陶土管,支管采用PE波纹管,检查井采用隐蔽式设计,井盖采用铸铁仿石样式。公共设施提升照明系统:采用仿古太阳能路灯,灯杆高度3.5米,间距25米,色温控制在2700K暖黄光,避免直射文物本体。电力通讯:实施"蜘蛛网"整治,所有线路入地,在儒学巷、枣园巷等次要巷道设置综合管沟,截面尺寸1.2m×1.0m。(三)环境整治工程景观环境优化街巷绿化:补植乡土树种,主要选用国槐、枣树等陕北原生植物,胸径控制在8-10cm,树池采用青石板围合。节点打造:在十字街口恢复"古银州"摩崖石刻景观,采用砂岩复刻徐世昌题字,周边设置仿古城墙砖地面。居民环境改善院落整治:对现有租户进行临时搬迁安置,清理院内临时搭建物,统一设置传统样式储物间,每户建筑面积不超过15㎡。公共空间:改造儒学巷闲置空地为"陕北民俗展示广场",采用窑洞式景墙分隔空间,地面铺设当地砂岩石材。三、技术标准与规范(一)材料标准传统材料夯土:采用米脂本地黄土,经筛选后去除粒径大于5mm杂质,掺入3%生石灰和0.5%植物纤维(麦秸或麻刀),含水率控制在18-22%。砖瓦:定制青灰色黏土砖,规格240×115×53mm,抗压强度≥10MPa,吸水率≤15%;板瓦、筒瓦按明清样式定制,表面做"做旧"处理。木材:主体结构选用陕北落叶松,含水率≤15%,梁柱构件需进行防虫防腐处理,采用传统桐油三遍涂刷工艺。现代材料加固材料:文物建筑隐蔽部位可采用环氧树脂锚杆(直径12mm),植入深度≥300mm,抗拉强度≥300MPa。防水材料:平屋面采用2mm厚聚氨酯防水涂料,表面覆盖传统灰背层(配比:石灰:麻刀=3:1);墙体防潮采用渗透型硅烷乳液,渗透深度≥5mm。(二)工艺要求窑洞修复工艺拱券砌筑:采用"一顺一丁"砌法,灰缝宽度8-10mm,采用传统"糯米灰浆"(配比:石灰:糯米汁:砂=1:0.5:3),每日砌筑高度不超过1.2m。窑脸处理:清水墙面勾缝采用"平缝"工艺,缝宽10mm,深度3mm,颜色与砖面协调;石雕装饰采用"仿旧处理",表面做风化层模拟。木作工艺斗拱制作:按宋《营造法式》"材分制"标准加工,榫卯节点采用"馒头榫"、"燕尾榫"等传统做法,构件交接处涂刷鱼鳔胶。屋面工程:采用"阴阳瓦"铺设,底瓦大头朝上,盖瓦大头朝下,搭接长度≥100mm,檐口瓦当按"龙纹"、"莲纹"交替排列。四、施工流程与进度计划(一)施工阶段划分前期准备阶段(60天)详细勘察:完成41处重点建筑测绘,建立三维模型,编制《文物建筑残损评估报告》。材料准备:传统材料提前6个月定制,其中青石板需进行"水浸法"自然老化处理;现代材料送第三方检测,出具合格证明。人员培训: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传统工艺培训,包括夯土墙制作、砖雕技艺等专项考核,持证上岗率需达100%。主体施工阶段(360天)第一季度(90天):城墙系统修复,重点完成北门柔远门及A类城墙段施工,同步开展地下管线探测与迁移。第二季度(90天):窑洞院落修缮,优先实施高家大院等10处重点院落,每周组织专家现场巡查,形成《工艺质量检查记录》。第三季度(90天):公共建筑改造及基础设施施工,交叉进行文庙大成殿修复与街巷管网铺设,雨季(7-9月)重点安排室内作业。第四季度(90天):环境整治及配套工程,完成景观节点打造与居民院落回迁准备,12月底前完成初验。验收整改阶段(30天)分部分项验收:按《文物建筑修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检验,其中隐蔽工程验收需留存影像资料。整改提升:针对初验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改,重点完善标识系统(采用砂岩材质解说牌,高度1.2米)及消防设施(设置仿古式灭火器箱)。(二)关键工序控制夯土墙施工流程基底处理→分层摊铺(厚度20cm)→人工夯实(木夯重量≥50kg,每平米夯击次数≥20次)→取样检测(干密度≥1.6g/cm³)→表面修整。窑洞拱券施工流程模板制作(采用弧形木模,曲率半径偏差≤5mm)→钢筋绑扎(隐蔽部位)→砌筑拱券(从两侧向中间合拢)→模板拆除(养护期≥28天)→表面处理。五、材料管理与质量控制(一)材料采购与验收传统材料建立"材料溯源"制度,黄土、石材等地方性材料需记录采集地点(米脂本地半径30公里范围内);木材、砖瓦等成品材料需提供生产厂家资质及检测报告。现场验收采用"双检制",技术负责人与监理工程师共同核验,重点材料(如雕花砖构件)需进行破坏性抽样检测,合格率要求100%。材料存储分类存放:木材、砖瓦等怕潮材料设置防雨棚,地面架空30cm;石灰、砂等散装材料设置围挡,标明品种、规格及进场日期。特殊存储:糯米灰浆原料需冷藏保存(温度5-10℃),保质期不超过7天;传统颜料(如朱砂、石绿)单独存放,避免阳光直射。(二)质量监督体系三级质量检查班组自检:每道工序完成后,施工班组进行自检,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表》。项目部复检:技术负责人组织复检,重点检查隐蔽工程(如基础处理、木构件连接等),留存影像资料。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进行最终验收,对关键工序(如拱券砌筑、屋面防水等)实施旁站监理。质量通病防治墙体裂缝:严格控制材料含水率,设置伸缩缝(间距不超过30米),采用"后浇带"工艺处理新旧墙体连接。屋面渗漏:加强瓦件挑选(缺棱掉角者不得使用),确保瓦缝严实,屋脊部位增设防水垫层。六、安全防护与文明施工(一)文物安全保护施工防护措施文物隔离:对施工区域周边文物设置硬质围挡(高度2.5米),采用仿古城墙砖样式,围挡距文物本体不小于3米。振动控制:城墙周边30米范围内禁止使用大型机械,基础开挖采用人工洛阳铲,每日施工时间限定在8:00-18:00。应急保护预案建立文物损伤应急响应机制,配备应急修复材料(如临时支撑木构件、防水油布等),现场设置文物保护专员,24小时值班。制定《文物安全事故处理流程》,明确轻微损伤(如砖面划痕)、中度损伤(如构件裂缝)、严重损伤(如结构变形)的分级处理措施。(二)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高空作业:城墙修复等高空作业设置双排脚手架,搭设高度超出作业面1.2米,脚手板采用防滑木板,作业人员佩戴双钩安全带。临时用电: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系统,配电箱设置防雨棚,电缆架空高度≥2.5米,严禁私拉乱接。消防安全措施消防设施:施工现场每50平方米设置2具4kg干粉灭火器,重点区域(木材加工区、油漆库等)增设消防沙池(容量≥2m³)。动火管理:焊接作业办理"动火许可证",配备看火人及灭火器材,作业点距易燃物不小于5米,下班前清理火种。(三)文明施工要求环境控制扬尘治理:施工现场主要道路硬化处理,设置洗车平台,裸土覆盖防尘网(2000目以上),每日洒水降尘不少于4次。噪声控制:采用低噪声设备,昼间噪声≤70dB,夜间(22:00-6:00)禁止施工,确需施工时办理夜间施工许可并公告周边居民。施工废弃物管理分类处理:设置"可利用旧料"(如旧砖、木构件)、"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三类堆放区,旧料回收率不低于80%。运输管理:渣土运输车辆采用密闭式罐车,出场前冲洗轮胎,行驶路线避开古城核心区。七、工程验收与成果归档(一)验收标准与程序分阶段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地基处理、管线敷设等隐蔽工程需留存影像资料,邀请文物专家参与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中期验收: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中期验收,重点检查文物建筑形制、传统工艺应用等内容,出具《中期验收评估报告》。竣工验收验收组构成:由文物主管部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专家代表组成验收组,人数不少于7人。验收内容:包括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文物安全(零事故)、资料完整性(归档率100%)等方面,验收合格后签署《文物修缮工程竣工验收证书》。(二)技术档案归档档案内容工程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变更记录、检测报告等,按专业分类整理,A4规格装订。文物保护资料:包括文物原始状态照片、修复过程影像、传统工艺记录等,建立电子档案(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归档要求档案编制:遵循《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做到"一项目一档案",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如设计图纸、验收文件)、长期保存(如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短期保存(如会议纪要、通知文件)三类,移交米脂县文物局存档。八、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一)投资构成本次工程总投资3850万元,其中:文物建筑修缮:2200万元(占57.1%),包括城墙修复650万元、窑洞院落修缮1250万元、公共建筑改造300万元;基础设施改造:1050万元(占27.3%),包括道路工程450万元、管网改造400万元、公共设施200万元;环境整治工程:400万元(占10.4%),包括景观绿化200万元、居民环境改善200万元;其他费用:200万元(占5.2%),包括勘察设计费80万元、监理费70万元、预备费50万元。(二)效益评估文物保护效益保护文物本体:修复文物建筑41处,消除结构安全隐患136处,使古城核心区文物建筑保存完好率从现状65%提升至95%以上。传承传统工艺:培养窑洞营造、砖雕技艺等非遗传承人20名,整理传统工艺技法12项,出版《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