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_第1页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_第2页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_第3页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_第4页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题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人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札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目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讲。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1(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材料二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②在养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垂奔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現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a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分)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以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B.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选择危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R.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C.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4分)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一,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白我认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天使的粮食苏童垦风雨过后河两岸的土地还在呻吟,被大风连根拔起的玉米苗成堆地漂浮在河水里,上面停息着一只死去的母鸡或者猪崽。通往村庄的路上泥泞不堪,几条泥浆流蜿蜒着,一直爬到村里人家的台阶下。第一个发现天使的是牧鹅少年全子,全子看见一个身披蓑衣的男人拉着一辆牛车上了坡,那男人边走边哼着奇怪的小调。全子不认识那个人,他赶着鹅群堵住了陌生人的路。你从哪里来?全子充满戒意地盯着那个人。我不是外人,那个人说,我是天使。全子不知道什么是天使,也不懂他说的话。那个自称天使的人脚步疲惫,赤裸的双腿沾满了泥浆,他的蓑衣上不时有晶莹的水珠滚落下来。全子不再阻拦,因为他知道一车稻谷可以填满许多空空的肚子,有了粮食。许多人就能熬过这个春天。村民们聚集在村长家的院子外面,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只粗布米袋,伸长脖颈望着村长家的门板。趴在院墙上的人看见了那个自称天使的人,看见了天使的牛车,一车金黄色的稻谷奇迹般地出现在村长家的院子里。墙上的人便狂喜,全子没骗人,真的是一车谷子,真的来了一个大善人!那是哪儿来的大善人?村民中有人问。我也闹不清楚。村长说,说是个天使。天使在天上飞的呀,怎么会跑这里来?人群中的私塾先生惊叫起来,他瞪大眼睛说,天使都长着两个翅膀,那个人身上长着翅膀吗?你胡说八道些什么?村长怒视着私塾先生骂道,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饿死你活该,人家好心送粮食来,你却诬赖人家长翅膀,他又不是鸟,怎么会长翅膀?村民们一哄而起,干脆把私塾先生推出了队伍,牧鹅少年全子则冲到私塾先生面前愤愤地说,他是好人,他不是鸟,我第一个看见他的,是我把他领到村长家的,你这么诬赖人家,为什么还来拿他的谷子?现在领取粮食的村民都看见了天使,天使就站在牛车的后面,他有着一张年轻而枯槁的脸,神情肃穆而安详,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天使的手和手里的东西,那双手像两朵雪白的莲花洁白无暇,那双手轻盈地托住一只黑陶坛子,合抱在胸前。天使手中的坛子使人们感到迷惑。有人认为那只坛子是装粮食用的,说天使没有米袋,所以就用坛子装米,又有人说,有钱的大善人才不稀罕那五斤米,一个人假如把他的房子送了人,绝不会再去揭房顶上的一片瓦,坛子肯定有别的用途,说不定是夜里起夜的便器呢。牧鹅少年全子领到粮食后一直站在天使的身边,好像天使是他家的亲戚,全子不仅凑着坛子朝里面看,还把手放上去乱摸一气,摸过了就对别人说,什么也没有,空的。丿天使疲惫干瘦的脸上掠过一丝微笑,他低下头,轻柔地将手中的坛子转了一圈,然后他说,这是一只圣坛,我将用它装满人间的眼泪。村民们面面相觑,他们盯着天使手中的坛子看了一会儿,脸上不约而同地显露出一种惊悸之色,有些人拎着米袋慌慌张张逃了出去。牧鹅少年全子看见天使坐在祠堂的台阶上,他端详着天使的脸,突然想起私塾先生说过的话:天使都有两只翅膀。全子很想知道天使是否真的长着翅膀,他忍不住地把竹竿伸向天使,想挑开天使身上的蓑衣,但就在这时天使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说,孩子,你还饿吗?--不饿啦,我刚喝了三碗粥。全子撩起衣服让天使看他的浑圆的肚子。你真的要用这坛子盛眼泪吗?我以为这是个有许多眼泪的村庄,也许我错了。天使凝望着远处大槐树下的那群男人。,死了这么多人,为什么听不到哭声呢?天使说。刚开始死人时有人哭的,后来死人多了,他们就不哭了 -天使把坛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进村以前,当你们饿得没办法时有人哭吗?没有,全子摇了摇头说,饿急了就没力气哭啦,也有人躺在床上哼哼,他们光是哼哼,没有眼泪。当你们分到稻谷后有人哭吗?没有,全子更坚决地摇了摇头,分到粮食就更不会哭了,有了吃的还哭,那不是傻瓜吗?天使沉默了一会儿,他忧伤的目光眺望着黄昏的村庄,他说,那些正在河边为打她们的男人洗衣服的妇人也不哭吗?有的妇人会哭,可她们光是干嚎,一滴眼泪也没有。别说这些了,全子有些不耐烦了,我把今年生的第一只鹅蛋送给你,别在这里等眼泪了,再等下去他们都会把你当疯子,会把你捆起来扔到河里去的!天使摇了摇头,伸出一只手在全子的头顶上轻轻按了一下。天使冰凉的手从牧鹅少年的头顶上轻轻滑落,当那只手快碰到全子的眼睛时,全子莫名地打了个冷颤,他看见天使的蓑衣猛地向两側滑落,像一只打开的河蚌,然后全子便发出了那声刺耳的尖叫:翅膀-他有翅膀!村民们是在第三天夜里开始驱逐天使的。村长带着一群人来到天使寄居的祠堂,他们手里的火把把祠堂附近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天使的脸上除了忧伤又添了焦灼之色,他的双手也急迫地捧出黑陶坛子,呈送到每个人面前,你们知道我只想要眼泪,他说,三天了,你们仍然没有眼泪吗?我们从来不哭,你休想得到我们的眼泪。村长跺着脚高声大吼起来,你以为一车谷子就能让我们跟你一起发疯?快走吧,快点离开我们的村子,你要再说疯话我们就要动手了!天使站在火把的光焰下沉思了一会儿,他的脸现在看上去洁白如雪,他的眼睛里有一滴泪水慢慢流出米,像一颗珍珠挂在他的面颊上。天使走到村口,回头朝这个村庄望了最后一眼,许多人看见了他脸上的第二滴第三滴泪水,那些泪水像珍珠雨一样泻落在圣坛里,朗朗有声······牧鹅少年全子有一天在河滩上发现了那只黑陶坛子,圣坛卡在卵石和淤泥之间,坛子里积满了水,全子知道那不是河水,他用一根手指蘸了蘸坛子里的水,放进嘴里品尝着,就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圣坛之水果然有一种苦涩而清凉的味道。牧鹅少年知道那是天使的眼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庄遭遇暴风雨灾害,村民“饿急了就没力气哭”,这一情节为后文“天使送粮”和“寻找眼泪”的核心冲突提供了现实背景。B.村长对私塾先生的责骂,既体现了他对“粮食”的重视,也暗示了村民在生存压力下,对“天使身份”这类精神层面问题的漠视。C.全子将“今年生的第一只鹅蛋”送给天使,这一行为表明他已完全认同天使的理念,成为村庄中唯一与天使精神共鸣的人。D.小说结尾写全子发现坛子里积满了水,他知道那是“天使”的眼泪,这一情节意味深长,暗示了“天使”的悲伤和村庄的冷漠。7.下列对小说中关键细节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分)A.天使最终“泪水像珍珠雨一样泻落在圣坛里”,这一细节不仅完成了“圣坛装眼泪”的设定,更强化了“善意未被理解”的悲剧感。B村民猜测天使的黑陶坛子“是夜里起夜的便器”,这一细节仅表现出村民的粗俗无知,与小说对人性的探讨无关。c.全子“用竹竿伸向天使,想挑开天使身上的蓑衣”,这一行为体现了少年的好奇,也为后文村民发现天使的翅膀埋下伏笔。D.结尾全子“用一根手指蘸了蘸坛子里的水,放进嘴里品尝”,这一动作表明全子最终理解了天使的善意,成为村庄中唯一保留情感感知的人。8.天使原本想在村中获得的眼泪和最后他自己流下的眼泪,分别有什么内涵?试作概括。(4分)9.小说以“天使的粮食”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吕氏曰:“为学必先虚心下气,乃能受天下之善。”自古圣贤为学,无不自逊志始。既能逊志,又必不息,以充养而扩大之,然后已之所修,进进日益,如弗之泉,愈汲愈来。来者,源源自生之意也。然知此理者多,持此念者少。信能念兹在兹,然后道聚于其身。学者读圣贤之书,闻师友之教,岂不欲从事?惟不能笃行,所以乍出入,乍信疑。苟信之笃,无一毫伪心,则所谓允怀也。是心常存无所间断则道自然叁会贯通是所谓想也。惟敩学半,此交修之义也。大抵教人与受教者,其功各半。师举一隅,学者当以三隅反。圣人之教,引而不发,上一半固赖提指之力,下一半必自用功可也。自古圣贤著书垂谟,载之方册,其教止及于半,其工夫之半,学者必自加讲求之力。(摘编自真德秀《西山读书记》)材料二子曰:“好学近乎知。”圣人之言,有若不待辩而明,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辨者。夫所谓智者,是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也。夫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不可以多得也。然识之不明,岂无可以致明之道乎?有所不知,岂无可以致知之道乎?学也者,是所以致明致知之道也。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向也不知,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知者哉?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谓之近智乎?是所谓“不待辩而明者”也。然古之所谓学者,后世莫之或知矣。今自童子受一卷之书,亦可谓之学;虽学农圃技巧之业,亦不可不谓之学。人各随其所欲能者而学之,俗各随其所渐诱者而学之,均之为学也。虽其学之也,有好有不好。其好之也,有笃有不笃。而当其笃好之也,均之为好学也。今童子受书如射御书数专为一艺者姑不论,学农圃技巧之业者亦姑不论。而世盖有人稀,气庸质腐,溺于鄙陋之俗,习于庸狠之说,胶于卑浅零乱之见,而乃勉勉而学,孜孜而问,茫茫而思,汲汲而行,闻见愈杂,智识愈迷。东辕则恐背于西,南辕则恐违于北,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进退无守,彷徨失据,是其好之愈笃而自病愈深。若是而学,若是而好者,果可谓之近于智乎?此所谓“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也。(摘编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注】①吕氏:指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②教:教导。③真德秀;字景元,号“西山先生”;南宋理学正宗传人和官员。创立“西山真氏学派”,代表作《大学衍义》。④陆九渊,字子静,世称存斋先生,象山先生,南宋理学家,与朱熹齐名,亦是中国心学奠基人,主张“心即理”。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答对1项给1分,共3分,多答不给分)是心A常存B无所C间断D则道E自然F参会贯通G是所谓H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好的学问,形容词用作名词,与《鸿门宴》“今事有急”的“急”用法相同。B.道,途径、方法,与《论语·学而篇》中“就有道而正焉”的“道”意义相同。C.之或知,“之”作“或知”的前置宾语,与成语“时不我待”的“我待”结构相同。D.病,弊病、缺点,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每朝时,常称病”的“病”意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只有做到谦逊立志,不懈怠,不断地充实、涵养,使学问扩展增大,才能使自己所修习的学问在汲取中不断涌现出来。B.材料一倡导教导和学习参半,大致上让教授的人和受教的人各自的功劳各占一半,体现了相互促进、共同修习的道理。C.材料二认为,孔子“好学近乎知”这句话似乎不需讨论就很明白,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却要加以讨论寸能清楚。D.材料二中认为,小孩子接受书卷的知识,学习农业或园艺方面的技术,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这些行为都称为“学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4分)(2)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4分)14.两则材料都批判了学习没有定见,不能坚守的做法,但主要目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杏花①王安石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舍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注】①杏花:此诗为王安石晚年所作。②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孔贵嫔等。史载,隋军入台城。后主避之,与张丽华、孔贵嫔俱入景阳宫井中。隋军窥井而呼,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丽华、孙膏嫔同乘而上。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用“空旷”“清炯”借代水面,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写出了石桥渡河,茅屋临水的意境。B.诗人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颔联俯看娇美的杏花,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缥缈的美感。C.颈联以花喻美人,令人叹惋不已。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在隋军攻破台城时正与后主藏身于景阳宫井中。D.此诗虽咏杏花,全诗却不着一花字,手法巧妙新颖,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16.写杏花临水这一景象,唐人诗中早已有过,加吴融有诗“独照影时临水畔”,但王安石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你认为此诗所用的手法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的“”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2)《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4)《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这个春节档,微短剧百花齐放,陪伴许多人度过闲暇时光。三五分钟一集,剧情起伏跌宕,反转猝不及防.....微短剧以充满张力的叙事和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以及便捷的收看方式,精准契合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视听需求,带来行业的井喷式发展。(甲),一部手机就能拍摄、制作、上传,但蜂拥而至的创作却带来质量的参差不齐。有的创作者利用“爽文化”中“霸道总裁爱上我”“算计狠毒恶婆婆”等元素吸睛,渲染家庭矛盾,宣扬畸形婚恋观和拜金主义,不断挑战创作道德底线有的制作方为了赶热点、赚快钱,极力压缩制作周期,一味拼流量、抢速度,导致创意萎缩还有的甚至通过诱导付费观看,欺骗中老年人掉入反复充值、高额充位的消费陷阱。微短剧野蛮生长的不良后果不容忽视。那些极尽夸张挑动家庭矛盾的套路化剧情,以及宣扬金钱、权力至上的陈旧桥段,违反公序良俗,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行业自身来说,过度追求短期流量和收益,而忽视品牌价值的长期积累,发展之路必然会越走越窄。作为文化市场中一匹风头正劲的黑马,微短剧丰富了影视生态和文艺样式,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乙),以确保微短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引导微短剧走精品化的良性发展道路。制作方是微短剧的生产者,要培养精品意识,深入挖掘有深度,有内涵的题材,在拍摄制作、剧本创作等环节下足功夫,微短剧从“表达情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