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与妻书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与妻书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与妻书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与妻书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与妻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与妻书

知识巩固

>作者及其作品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15岁考入全闽

大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毕业后到FI本留学,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春,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1911年4月27口夜,林觉民在起义时加入敢死队,

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受伤,被捕,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一烈士之一,

》主题思想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发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

革命需要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革命精神。

>语言特色

1.浅近平易,多用典故。

这封信使用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

眼睁睁看汝死”等。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

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2.真挚感人,巧用修辞。

作者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诃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带L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如

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口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

汝能之乎?",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称心快意,儿家能般(同“够”)

(2)吾灵尚依依旁汝(同“傍”,靠近)

(3)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念”同“廿”,二十的俗称)

2.古今异义

(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古义:幸福和利益。今义:指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2)汝可以模拟得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3.一词多义

(1)至

吾至爱汝(副词,极、最)

吾爱汝至(副词,到了极点)

(2)语

吾尝语曰(动词,告诉)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动词,告诉)

何事不语(动词,说)

(3)其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代词,他们)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他们的)

今则又组其真有(代词,它)

汝其勿悲(副词,表希望语气)

(4)为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介词,替、给)

虽不谓吾言为是(判断词,是)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动词,作为)

4.词类活用

(1)汝幸而偶我: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名词作动词,尊敬;疼爱

(3)汝泣告我:名词作状语,哭着

(4)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作状语,像瓜一样

(5)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成

(6)当尽吾意为幸:名词作状语,使……尽

(7)卒不忍独善其身:形容词作动词,完善

(8)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意动用法,以……为乐

5.句式

(1)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判断句,“为”表判断)

(2)称心快意,几家能毂(主谓倒装,应为“几家能骰,称心快意”)

(3)钟情如我辈者(定语后置,成为“如我辈钟情者”)

(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固定句式,“与使……无宁……”相当于“与其……不如……”)

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称心快意,儿家能毂B.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C.卒不忍独善其身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当亦不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4分之日可以死B.渔人甚号之

C.苕吾老,以及人之老D.意洞手书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能拿书而欲搁笔竟:完成

B.必不能辇失吾之悲禁:禁止

C.使之当我肖:像

D.汝幸而僧我偶:婚配,嫁给

4.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②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③吾与并肩携手

④必以告妾

⑤称心快意,几家能骰

A.①③⑤/②/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④/②/⑤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不忍独善其身

②些亦不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③汝幸而假我

④四分之日可以死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①/③⑤/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二.默写(共1小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到振聋发腺作用的句子是:,。

(2)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o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

是:,。

(4)《与妻书》中,作者引用了《孟子》中的两句话“,”来说明自己不顾妻子而勇于牺牲的

原因。

(5)《与妻书》中,作者用八个字概括了没有几家可以过上称心快意生活的原因,这八个字是:,。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

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岛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

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

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

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

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

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

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

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

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

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

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

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

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口子,林觉民异

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

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

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

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

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

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

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

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史,曾几次“不能

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

了极点。那•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

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己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

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

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眼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口匡唯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

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

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

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卜.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

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

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3年第10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

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口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

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

诀另!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

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

在我们面前。

(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光复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

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F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鹤鸽天

贺铸

重过闾门工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睹②。旧栖新珑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穴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B.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

C.贺词开头即以“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痛悲切。

D.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

各自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容传

(清)章炳麟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人。父某,行商陇蜀间,略知书。容少慧敏,年十二,诵“力经”、《史记》《汉

书》皆上口。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容稍长,从成都吕翼文学。

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冀文惧,挨之。父令就日本学,时年十七矣。与同学钮永建规设

中国协会,未就。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嗯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

事觉,潜归上海,与章炳麟见于爱国学社。是时,社生多习英吉利语,容调之曰:“诸君堪为贾人耳。”社生皆

怒,欲殴之。广州木喉冯镜如,故入英吉利籍,方设国民议政厅于上海,招容,容诘镜如日:“若英吉利人,此

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镜如惭,事中程。

容既明习国史,学于冀文,复通晓《说文》部居。疾异族如仇鲤,乃草《革命军》以接满洲。自念语过

浅露,就炳麟求修饰。炳麟LI:“感恒民当如是。”序而刻之。会虏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检察革命党事,将逮爱

国学社教习吴眺。眺故怒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明震缓眺,挑逸,遂名捕容、

炳麟。容在狱,口就炳麟说经,亦时时讲佛典,炳麟以《因明入正理论》授之,日:“学此,可以解三年之忧矣。”

明年,狱决,容、炳麟皆罚作。西人遇囚无怵。容不平,又啖麦饭不饱,益愤激,内热渡膏。炳麟则告狱卒长,

请自为持脉疏汤药,弗许;请召日本医,弗许。病四十日,二月二十九日夜半卒于狱中,年二十一矣。诘朝日加

匚,炳麟往抚其尸,目不瞑。内外哗言:西医受贿,下毒药杀之。疑不能明。然西医视狱闪至微贱,凡病者皆令

安坐待命,勿与药。狱囚五百,岁庾死者率一百六十人。容疾始发,而医不知其剧;比日久,病能已著,顾予以

热病常药,亦下毒之次也。

容卒之岁,口本与露西亚始成。

(选自《太炎文录》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容偕五人排网入其邸中排网:排除阻碍

B.镜如惭,事中程中寝:中止结束

C.广州木耻冯镜如大殂:商人买办

D.西人遇囚本不无状:无礼严苛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容年少时聪慧敏捷、博闻强识,与人交谈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亳无顾忌,深得老师

厚爱。

B.邹容为人正义、嫉恶如仇。在H本留学期间,和同学•起怒搦陆军学生监督姚甲。

C.邹容去世后,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卜.药毒死了邹容。作者认为这一说法没有确切依据。

D.文章结尾交代了邹容去世的当年口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作者将邹容去世与国事相连,寄意遥深。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②眺故悬容、炳麟,又幸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

(4)概括第一段中邹容的为人特点。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怒,王囚之,地为城旦①.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

雨淫淫,河大项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

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

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己,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

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句目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

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Id“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

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选自干宝《搜神记》)

[注释]①城旦:一种苦刑,受刑者白天防备敌寇,晚上筑城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王囚之,诊为城旦论:定罪。

B.妻密遗凭书,孥其辞曰缪:故意使含义曲折隐版

C.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宿昔:旦夕,形容时间短。

D.句目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旬日:半个月,即十五天。

(2)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哀之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③河大而深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小同;D和④也不同

(3)对本文思想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韩凭妻不慕富贵,忠于爱情,投台自杀,终与韩凭合葬一处的故事,故事曲折动

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本文热情地歌颂了韩凭夫妇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韩凭妻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慕富贵的尚贵品质。

C.本文通过写韩凭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也从侧面揭露了宋康王之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D.本文的结局写韩凭夫妇的墓上长出两棵大树,根交枝错,且有鸳鸯栖鸣于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

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妻乃阴腐其衣。

②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解答】A.教:通“够”,能够做到。

B.旁:通“傍”,靠近。

C.无通假字。

D.念:通“廿”,二十。

故选:Co

2.【解答】例句:乐,以……为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瓜,像切瓜一样,名词作状语。

B.异,认为……奇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第一个“老”,孝敬、赡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D.手,亲手,名词作状语.

故选:Bo

3.【解答】A.正确。

B.“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中的“禁”,应译为“一定不能经受失去我的悲痛”,句意为:一定不能经受失去我

的悲痛。

C.正确。

D.正确。

故选:Bo

4.【解答】①②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我敢于按照本性走向死亡(赴死)不能顾及你的原因了/“为”

表判断,句意: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③④省略句,应为“吾与(之)并肩携手”,句意:我和你肩并肩手拉手/应为“必以(之)告妾”,句意:一

定要告诉我。

⑤反问句,句意:称心快意地过日子,有几家能够这样呢?

故选:Bo

5.【解答】①使动用法,使……保全。

③⑤名词作动词,嫁/赡养孝敬。

②意动用法,以……为乐。

④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故选:Ao

二.默写(共1小题)

6.【解答】故答案为: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重点字:窃)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重点字:殷)

(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人之名也(重点字:名)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重点字:幼)

(5)遍地腥云满街狼犬(重点字:腥)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解答】(1)此类选择题是对文章综合考查题,传主的精神、人物的情感、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都有涉及,

要结合具体段落、情节分析.A项“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满

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B项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D项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2)此类概括内容的题目,要根据题意确定要概括的内容所在的范围,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

逐条概括,写清序号答题,使之条理.此文按时间顺序记述传主,所以概括时可以按这个思路分层概括.

(3)此类问题是分析语段作用.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和前面的段落没有直接联系,所以重点在内容作用的分

析,这段是对林觉民就义前的描写,正侧面相结合表现传主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情感.

(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查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探究能力.无论赞同哪种观点都要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从不同角度分析:个人与民族国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历史发展、社会背景、责任使命、情感精神、才华胆略.

答案:

(1)E项3分,C项2分,B项I分

(2)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③面对敌人的

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3)①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②侧面烘托,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

丰满;③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4)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

①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

的亲人;②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如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

的人;③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

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

观点二:林觉民斗争方式值得商榷.

①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作

出更大贡献;②林觉民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③面对强大的封建

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对于整个的光复事业意义极其有限,只不过增加了一个伤亡数字罢

了.

(观点不囿于以上两个,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8.【解答】(1)B.错在“上片虚写”“下片实写”,应为上片实写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写“夜来幽

梦忽还乡”,是虚写。

故选B。

(2)本题解答此题时。,要先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妻子美好的词句,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不同。苏词

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是对妻子闺阁口梳妆的美好形象的描写,通过妻子的梳妆、无

言、流泪米表现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而贺词则感慨“谁芨挑灯夜补衣”,通过想象妻子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

现夫妻的患难与共的情感。可从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等角度作答。

答案:

(1)B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

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J'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第一首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T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

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

泪落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

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学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词写

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

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

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

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

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

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

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乂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

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

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

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狗、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

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

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

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

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

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巴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

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

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

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

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

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

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

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

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

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

感叹哀惋。

第二首译文: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

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

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赏析:

“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此处上半句写自己所见,下半句抒发对亡妻的思念。“用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是写作者自身。“原上草,露初晞“这是写妻子。“旧栖新垄两依依。“这是两个人在一起

写。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与开头一样,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

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旧坟新垄“句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间,超越生死之感。

“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借叙事抒情;“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借比喻抒情;“原上

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借景物抒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借行为举止抒情;语言上两

次运用反诘句,把情感推向高潮,动人心弦。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解答】(1)A.排网:推门闯入。译为: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进入他的官邸。

(2)A.错在“深得老师厚爱”。原文“冀文惧,振之”,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他。

(3)①科甲,参加科举考试;时喜,时常喜欢;父怒,榜笞,用竹板打:重爱,疼爱。译为:父亲希望他参加

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

②忌,憎恨;脱祸,免遭逮捕;自归,自首;进,送。译为:吴跳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

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

(4)找关键句,如“少慧敏”,年少聪慧;”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个性叛逆/狂狷

不料;“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持剪刀断其辫发”"容诘镜如曰……”对待卖国贼的态度和买办冯

镜如加入英国籍的态度,体现了他嫉恶如仇,爱国正义。

答案:

(1)A

(2)A

(3)①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

更加疼爱他。

②吴眺一向憎恨邹容、章炳麟,这次又希望免遭逮捕,于是径直到明震那里自首,并且送去《革命军》一书。

(4)年少聪普,个性叛逆/狂狷不羁,嫉恶如仇,爱国正义。

译文: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县人。父某,来往于甘肃、四川之旬做生意,有一点文化。邹容少年时聪慧敏捷,

十二岁时,诵读经书、《史记》《汉书》,都能背得出。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考试,邹容不愿意,却时常喜欢雕

刻,父亲大怒,常用竹板打得他流血,然而心里更加疼爱他。邹容青少年时,在重庆经学院就学于吕翼文。与人

讲话,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亳无顾忌。吕翼文十分害怕,斥退了他。父亲一定要他去日本

读书,这一年邹容十七岁。在口本他与同学钮永建筹建中国协会,没有成功。读了二年,因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

与人通奸,邹容同五个同学推门进入他的官邸,捕了他数十记耳光,拿剪刀剪了他的辫子。事情被发觉后,邹容

就暗地里回到上海,与章炳麟在爱国学社中会见。这时,学社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邹容讥笑他们说:“各位简

直要成为商人了。”学社的学生大怒,想痛打他一顿。广州洋人买办冯镜如,过去加入了英国籍,刚在上海设立

国民议政厅,招收邹容,邹容责问冯镜如说:“你是英国人,这个国民议政厅,是中国人的?还是英国人的?”

冯镜如羞惭万分,事情只得中途停止。

邹容已经熟习国史,又求学于吕翼文,更通晓《说文解字》以及文字学。他痛恨异族就象仇敌,于是撰

写《革命军》以号召推翻清廷。自己感到语言过于浅显、直率,请求章炳麟加以修饰。炳麟说:“为了鼓动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