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篇章阅读•《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
《大学语文》课程•篇章阅读•《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
《大学语文》课程•篇章阅读•《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
《大学语文》课程•篇章阅读•《记承天寺夜游》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篇章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有名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先看原文,如下所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起来,这篇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得小品文现如今在网络上被网友玩出了圈,也产生了像“怀民亦未寝”这样的有趣的文化梗。既如此,那我们再来感受感受~一、寒夜月色,一场改变心境的邀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黄州的寒意在夜风中渐浓,苏轼解衣欲睡时,一缕月色悄然入户,像故人轻叩门扉。这看似寻常的夜晚,因这抹月色与一次随性的夜游,被永远镌刻在文学史上,成为解读苏轼黄州心境的密钥。彼时的苏轼,已在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度过了四个春秋,乌台诗案的余悸未消,“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职背后,是朝廷的监视与政治的冷遇。但正是这份困顿,让他在月色中照见了内心的澄澈,在竹柏影间寻得了精神的自由。二、黄州岁月的人生坐标(一)“乌台诗案”余波里的惶惑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的苏轼九死一生,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意味着他从朝堂重臣沦为被软禁的罪臣,昔日的亲朋故旧或避之不及,或保持缄默,唯有弟弟苏辙始终不离不弃。初到黄州时,苏轼寓居定惠院,“闭门却扫,谢绝往还”,夜里常被噩梦惊醒,“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道尽了他的恐惧与惶惑。他甚至在给友人的信中坦言,自己“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这种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对政治漩涡的厌倦,更是对生命本真的求索。(二)东坡躬耕:从困境到安顿元丰六年,苏轼已在黄州生活四年,心境早已从最初的惶恐转向平和。他在城东开垦了一片荒地,自号“东坡居士”,种稻植麦,酿酒煮茶,在农事劳作中消解内心的郁结。正是这份“接地气”的生活,让他摆脱了朝堂文人的桎梏,得以用更纯粹的目光审视自然与人生。夜游承天寺的契机,便是这寻常夜晚的一缕月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个“欣然”,道尽了他此刻的心境。若是在初到黄州的寒夜,这样的月色或许只会勾起他的愁绪,而此时的他,已能从自然之美中汲取慰藉。这份“欣然”,不是强作欢颜的伪装,而是历经劫难后,对生活本真乐趣的重新发现。三、承天寺夜寻:逆境中的精神共鸣“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简单的一句,藏着苏轼在黄州的精神共鸣。张怀民与苏轼境遇相似,同为被贬至黄州的官员,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无需过多言语便能彼此理解。在那个宵禁森严的夜晚,苏轼没有选择独自赏月,而是主动寻友,这份举动本身就透着对温暖与共鸣的渴求。承天寺在黄州城内,是当时的名刹,苏轼常来此处与僧人谈禅论道,寺中的竹柏想必是他熟悉的景致。当他与张怀民并肩立于庭院中,眼前的景象便有了别样的意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月色竹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澄澈心境(一)“积水空明”:洗尽铅华的内心写照这短短十八字,堪称千古绝唱,字字皆可品味出苏轼的心境与才情。“积水空明”四字,将月光的澄澈皎洁写得立体可感。月光洒在庭院中,如积水充盈院落,没有一丝杂质,这份“空明”既是月色的特质,更是苏轼此刻内心的写照。历经乌台诗案的冲刷,他褪去了官场的浮躁与功利,内心如月光般通透。“空”是佛教禅意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生的顿悟——世间的荣辱得失皆为虚妄,唯有内心的宁静才是永恒。(二)“藻荇交横”:竹柏风骨的精神象征而“水中藻、荇交横”的错觉,则将静态的月光写活了,竹柏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如水中水草自在舒展,没有一丝压抑。苏轼在黄州种下的竹柏,不仅是庭院中的景致,更是他精神的象征——竹有气节,柏耐严寒,正如他在逆境中不屈的品格。(三)“盖竹柏影也”:生活智慧的轻轻点破“盖竹柏影也”的点破,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正如他在黄州的生活,初看是困顿潦倒,细品却有别样的滋味。他在东坡种茶时写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在雨中漫步时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份从寻常景致中发现美的能力,从困顿境遇中汲取力量的胸怀,正是“盖竹柏影也”背后的深意。月色还是那轮月色,竹柏还是那些竹柏,改变的只是观赏者的心境。苏轼在黄州的转变,正是从向外求索转向向内深耕,从执着于仕途得失转向拥抱自然与生活。五、“闲人”之叹,超越荣辱的精神自由文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慨叹,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苏轼黄州心境的集中体现。“闲人”二字,看似是自嘲,实则是自豪。这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的慵懒,而是摆脱了功名利禄束缚后的精神自由;不是消极避世的沉沦,而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态度。在黄州,苏轼没有被贬谪的痛苦击垮,反而利用这份“闲”,读书著文,寄情山水,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写道:“余虽不获往游,而其地皆吾所尝游也。其泉石之胜,盖尝有闻焉。”这份“心游万仞”的自由,是任何贬谪都无法剥夺的。六、月光永恒,穿越千年的人生启示彼时的苏轼,早已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他关心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温情,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豪情。承天寺的那轮明月,不仅照亮了他的庭院,更照亮了他的人生。它让苏轼明白,人生的困境如同夜色,终会被月光驱散;而内心的澄澈与自由,才是永恒的财富。这抹月色,也照亮了后世无数读者的心灵,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总会想起那个在黄州寒夜中,与友人并肩赏月的身影,想起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从容。元丰六年的那个夜晚,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的月光下驻足,留下的不仅是一篇短文,更是一种人生态度。那轮“空明”的月色,那些“交横”的竹柏影,那句“闲人”的慨叹,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人生的境遇或许无法选择,但心境可以。正如苏轼在黄州所做的那样,以澄澈之心观照世界,以豁达之胸怀拥抱生活,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在寻常景致中发现美,在困顿境遇中寻得乐。这,便是《记承天寺夜游》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也是苏轼黄州风骨的最好见证。重要字词和用法1.古今异义(1)户:古义“门”(月色入户),今义“窗户”。(2)念:古义“考虑、想到”(念无与为乐者),今义“思念”。(3)但:古义“只、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今义“表转折,但是”。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状语:欣然(愉快地,修饰“起行”,欣然起行)。(2)形容词作名词:空明(澄澈透明的状态,代指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3.特殊句式(1)省略句:“念无与为乐者”省略宾语“之”,应为“念无与(之)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乐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