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统编版)试题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_第1页
高一历史(统编版)试题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_第2页
高一历史(统编版)试题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_第3页
高一历史(统编版)试题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_第4页
高一历史(统编版)试题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60分)一、选择题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以下选项不属于列宁新观点的是()A.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B.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C.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D.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起推动历史发展作用2.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主要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国家弊端充分显示出来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D.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性3.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强调十月革命()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C.通过和平的方式夺权D.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新纪元4.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弗拉扎尔夫人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下列事件能体现“水沸腾起来”的是()A.法国大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C.英国宪章运动 D.法国巴黎公社5.参加十月革命的部分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进而也将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这一观点旨在说明十月革命()A.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C.诱发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D.促成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愿意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些论点似乎合情合理。同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这段论述中的俄国应处于()A.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B.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C.十月革命后,苏联成立前D.苏联成立后,列宁去世前7.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中国驻俄国公使刘镜人在致中国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这说明()A.一战催生了十月革命 B.临时政府是民主政府C.十月革命只为了掌权 D.中国政府反对俄革命8.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确认,“要坚持不懈地把已经开始并基本完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剥夺进行到底。要把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即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这表明苏俄()A.在俄国内战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B.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有益探索C.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9.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和生活必需品的日益缺乏,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诸多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与此同时,占苏俄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也因新的经济困难逐渐失去了对扩大生产的兴趣。为此苏维埃政府()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掀起了农业集体化运动D.开展了“一五”计划10.下图是1913—1937年俄国工业发展情况,其中1932—1937年实现迅速增长的原因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苏联模式C.实行新经济政策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11.1927年,苏联实行了“工业化公债”,1927—1938年,苏联居民认购的公债额增加了18倍;同时,号召各行各业都要厉行节约,精简机构,行政管理费从1926—1927年的4.64亿卢布减少到1929—1930年的3.82亿卢布,工业企业的管理费也大大缩减。这些措施旨在()A.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C.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D.为工业化积累资金12.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对贫困户可以减免粮食税的税额,对恢复农业生产有突出贡献的农户以减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这些规定()A.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弥补了农业集体化不足D.配合了苏联工业化开展13.下图是1926年苏联发行的1卢布货币的示意图。该货币的发行()A.体现农业集体化的特征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物C.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相关D.是苏联模式的重要标志14.1938—1939年苏联个体农民所拥有的母牛数量由62万头减少到38万头,羊的数量从211万头减少到71万头,母猪的数量由8万头减少到5万头,马的数量由46万头减少到27万头。到1939年,平均每户个体农民所拥有的任意一种牲畜都不足一头。这说明()A.苏德战争使苏联农业遭到巨大破坏B.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对牲畜的需求减少C.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苏联农业的发展15.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这反映了()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B.苏俄农民和士兵对现有政策不满C.苏俄成立初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已经具备二、非选择题16.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摘编自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摘编自《斯大林模式: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分析由“直接过渡”转向“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7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1.选D据所学可知,“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起推动历史发展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并非列宁的新观点,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属于列宁的新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2.选C据材料可知,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发展极不平衡,使得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成为可能,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端,排除A项;没有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对比,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选D据材料“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故选D项。4.选B据材料“《共产党宣言》……使水沸腾起来”可知,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故选B项。5.选A据材料“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将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可知,这是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即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故选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而不是十月革命推翻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而不是强调其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而不是对俄国国内的意义,排除D项。6.选B根据材料中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盟友”等关键词可知,此时俄国已经推翻了沙皇政府,但并未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此时的俄国处于“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故选B项。7.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激化了俄国内在的社会矛盾,所以人民希望通过革命掌握政权,实现国家和平,故选A项;临时政府主要代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专制的基础上,并不是民主政府,排除B项;“要求操政权,主和议”说明人民发动革命的目的是和平,排除C项;“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说明刘镜人只是希望国内政府能够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并未对俄国革命明确表明态度,排除D项。8.选C据材料可知,1919年苏俄仍然强调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把生产资料等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这些都体现了共产主义色彩,因此表明当时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正确。9.选B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期”“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爆发了诸多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此苏维埃政府在1921年3月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材料中的现象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7年开始,“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均与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期”不符,排除C、D两项。10.选B据材料“1932—1937年俄国工业实现迅速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故选B项;1918—1921年,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1928—1937年,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11.选D材料中的时间正处于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点是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旨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D项正确;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工业化积累资金,与增强企业活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12.选B材料所述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规定,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故选B项;1920年底苏俄的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农业集体化政策开始于1927年,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于1925年,排除D项。13.选C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26年属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1921—1928年),故选C项;农业集体化主要发生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农民加入各种形式的集体农庄,小农经济被消灭,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排除D项。14.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1938—1939年苏联个体农民拥有牛羊马等牲畜的数量显著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C项;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个体农民拥有的牲畜数量减少,并不是对牲畜的需求量减少,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未影响到苏联,排除D项。15.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0年,苏维埃政权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获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在国内战争胜利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国内矛盾的激化,出现了材料中的一系列现象,说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A项;材料信息的确反映了苏俄农民和士兵对现有政策的不满,但这只是现象,本质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激化了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苏维埃政权内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并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应对当时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危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中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计划经济管理”可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据材料二“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