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复习笔记-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_第1页
部编版七上历史复习笔记-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_第2页
部编版七上历史复习笔记-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_第3页
部编版七上历史复习笔记-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_第4页
部编版七上历史复习笔记-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1.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地点、生活年代以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理解自然环境对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4.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理解人类顺应环境的差异。(史料实证)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与意义;·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年代、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知道考古发现对了解史前社会的作用——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2.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差异如何影响河姆渡(稻作)与半坡(粟作)居民的生产生活选择,深化唯物史观中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知。·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幅图描绘了史前①时期人们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场景。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原始农业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过程中,伴随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深化逐步形成,核心是“从依赖自然造自然”的转变我国新石器时代②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磨制石器、陶器、原始纺织与衣物、原始建筑等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多元一体、区域特色与文明萌芽这幅原始农耕场景想象图,展现了远古先民集体劳作的画面。人们身着简陋衣物、依托自然环境,开展农耕生产、获取生活资料的场景,反映出原始农业生产的样貌与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

地位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时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原始农业的世界贡献·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基础:采集实践中深化了对可食用植物的认知,为农业起源奠定基础;·发展阶段:对野生植物的管理,-农作物人工栽培,体现原始农业的逐步形成;·世界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和黍的国家,彰显了先民在农业起源上的开创性地位。图片解读: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是重要的考古实物证据。它能佐证我国先民很早就已开展水稻人工栽培,为研究原始农业尤其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实物支撑,彰显了我国在农业起源上的重要地位。问题拓展: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这些炭化稻粒,能为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哪些具体的证据支持?这些炭化稻粒是当时先民从事稻作农业的直接实物证据。首先,它能证明在桥头遗址所处的时期,当地已经有了水稻种植活动。其次,通过对稻粒的形态、数量等方面的研究,可推测当时水稻的品种、种植规模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图片解读: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是原始农业发展的实物见证,表明我国先民很早便人工栽培粟和黍,为研究北方原始农耕提供关键依据,彰显农业起源的重要成就。问题拓展:从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可推测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处于怎样的阶段?从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来看,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应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大量炭化粟粒和黍粒的出土,说明粟和黍的种植已有一定规模,并非偶然的尝试,反映出先民对粟和黍的生长规律有了一定认知,能进行相对稳定的种植。不过,结合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整体发展情况,此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可能还较为原始,处于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向更成熟的耒耜耕作过渡的阶段,农业生产在满足先民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农业起源的作用)。·连锁反应:农业起源——人类从迁徙走向定居——磨制石器、陶器制作、家畜饲养等生产生活技术出现注释:①通常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称为“史前”。②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等,发现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等,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遗存。◎列举的多省遗址出土的稻、粟、黍遗存,为我国早期农作物栽培提供实物佐证。相关史事远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制陶技术的重要价值:陶器多样用途,对人类定居与农业生产的推动。★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地处葫芦形盆地,四周环山、大源河环绕,为早期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自1962年首次发掘以来,历经中美联合考古队五次系统发掘,揭示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完整地层序列,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及海量动物骨骼,被誉为“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准剖面”。图片解读:图中展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诸多重要遗址的分布情况,涵盖北京、西安、余姚等多地,能直观反映出当时不同区域的史前文化遗存分布,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人类活动范围等的重要参考资料。问题拓展:从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来看,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向大河流域(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集中的特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数量众多且较为密集。解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先抓标题定时间与主题,明确时代与核心。·再查图例辨政权、边界、交通线等符号,区分古今地名。·结合史实分析要素:看疆域变化知政权兴衰,查路线悟事件脉络。·最后关联背景,从地图信息推导历史趋势,如疆域拓展反映国力演变。★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①的繁荣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注释:①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称为“稻作农业”。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遗址:长江中下游流域:河姆渡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淮河流域: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稻作农业产生的地点: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时间:距今约7000年·建筑: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图片解读: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的典型居住形式,以木桩为基础架空建造,适应了长江下游地区潮湿的环境,可有效防潮、防虫蛇,体现了河姆渡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问题拓展:干栏式建筑的出现反映出河姆渡人在哪些方面的智慧或发展水平?干栏式建筑的出现反映出河姆渡人在多个方面的智慧与发展水平。首先,在建筑技术上,他们掌握了木材加工、榫卯结构等技艺,能搭建起这种较为复杂的建筑;其次,在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上,他们清楚当地潮湿多水的特点,通过建造干栏式建筑来适应环境,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最后,这也反映出当时河姆渡人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农业(尤其是稻作农业)的发展为定居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建筑的进步又进一步保障了定居生活的开展。遗址中还有大量水稻遗存。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骨耜:远古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工具·骨耜是新石器时代的核心农具,多以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通过磨制修整骨面、凿出凹槽安装木柄,部分还会捆绑石刃增强耐磨性。·它主要用于翻土、开垦农田,适配南方湿润的稻作环境,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巧妙改造与利用,是中华文明“农耕基因”的重要实物见证。★河姆渡人的经济生活状态:·稻作农业规模可观;·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多元生产模式。图片解读:骨耜是河姆渡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翻土耕作,体现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为稻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问题拓展: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时土地开垦与耕作的效率,促进了当时稻作农业的发展,为河姆渡聚落的粮食生产和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天然漆:从漆树树皮中采集的漆液,河姆渡人已懂得利用天然漆对器物进行装饰等操作,这是我国早期漆器工艺的源头,体现了先民对天然资源的利用能力。骨哨:用兽骨制成的简单乐器,通常是截取一段兽骨,在上面钻出音孔,通过吹奏不同音孔可发出不同声音,可能用于狩猎时模仿动物叫声吸引猎物,或是部落活动中的娱乐、信号传递等。★展现出河姆渡人当时较高的手工业水平与艺术创造力。图片解读:展现出河姆渡人较高的雕刻技艺与艺术审美,是研究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问题拓展: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体现了河姆渡文化怎样的特点?体现了河姆渡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如太阳、鸟等)可能存在崇拜等精神文化内涵,也说明河姆渡人在象牙雕刻工艺上有一定的造诣。相关史事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农牧业初步发展;·刻画符号、骨笛展现其丰富的生产生活与音乐文化成就;·刻符龟甲上有刻画符号,为研究早期文字起源等提供了线索。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

地点时间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仰韶文化代表性遗址: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仰韶村遗址、西坡遗址、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等●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其中以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最为著名。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内有灶坑。★仰韶文化代表:半坡遗址·地址: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时间:距今约6000年;·建筑:半地穴式房屋(这种建筑形式适应了黄河中游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当时定居生活的典型体现。)图片解读: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既可以保暖,又能抵御部分风雨,适应了黄河流域较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体现了半坡人因地制宜的居住智慧。问题拓展:问题: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有什么优点?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在地下,能利用土壤的保温作用,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同时,这种结构也比较稳固,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风雨和野兽的侵袭,适合北方较为寒冷干燥的气候。想一想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在黄河流域能起到很好的抵御寒冷。在长江流域可防潮、通风、防止虫蛇野兽侵扰。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他们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半坡人还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xūn)。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陶埙:源于远古新石器时期的狩猎工具“石流星”,最初用于模仿鸟鸣诱捕禽鸟,后演变为乐器,距今约有七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是其原始形态之一。历经发展,夏代时埙的音孔逐渐增加,到春秋时期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半坡人生产生活状况生产上,他们用精美磨制石器;手工业与生活方面,半坡人已掌握纺织、制衣技术,展现其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面貌。图片解读:半坡遗址出土的器具,反映出半坡人在生产、生活、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是研究半坡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相关史事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sāo)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丝织业的起源:中华文明的“经纬密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织业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丝织技术最初围绕简单实用的织物展开,原料依赖家蚕吐丝。先民先通过观察自然驯化野蚕,再利用缫丝工具提取蚕丝,后以原始织机编织成绢、绮等织物,主要用于服饰、祭祀等。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①社会的兴盛时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注释:①氏族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祖先。·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社会:该时期是氏族社会兴盛阶段,公共场所和公共墓地。·早期墓地墓葬规模、随葬品无显著差异,体现氏族成员地位平等、无贫富分化;而晚期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反映出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氏族:原始社会的基础社会组织形态氏族是原始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基本社会组织,也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标志,广泛存在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母系氏族:早期氏族形态,核心为母系血缘,女性在生产和氏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遗址中女性墓葬随葬品更丰富,反映其社会地位。·父系氏族:随着农业、畜牧业发展,男性在体力劳动中优势凸显,逐渐取代女性主导地位,世系改为按父亲计算,私有财产开始出现,后期逐渐演变为部落、部落联盟,为阶级社会的诞生奠定基础,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均属于父系氏族阶段。图片解读:图中是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这座大房子基址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对于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拓展: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可能有什么用途?答案:这座大房子基址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从“平等共享”到“分层对立”的文明转折早期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核心标志,通常伴随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积累及社会组织复杂化而出现。·私有财产分化与剥削关系萌芽·权力垄断与强制机构出现·身份等级固化与职业分工对立·等级符号与意识形态强化阶级分化的核心是“资源与权力的集中”,表现为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垄断、社会上的等级、文化上的固化,最终推动人类社会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迈入“有阶级的文明社会”,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大汶口文化:·分布:黄河下游及淮河中下游·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晚期制陶技术显著发展,能制作精致陶器;·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图片解读:这些丰富且精美的随葬品,反映出大汶口文化时期较高的手工业制作水平,也能佐证当时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等现象,是重要实物资料。相关史事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制陶技术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人造材料技术之一,其发展贯穿了从原始社会到文明时代的全过程,不仅是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更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审美与生活需求。从简单的手工捏制到复杂的轮制、釉烧,制陶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标志着人类对材料与火的认知迈上新台阶。★龙山文化·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其制陶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制作出更为精美的陶器(代表:“蛋壳陶”),需依赖稳定高速的快轮加工技术与高超烧窑技术。图片解读:蛋壳黑陶杯属于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以器壁薄如蛋壳、通体乌黑锃亮为显著特点,体现了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制陶技术,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历史纵横比较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原始人的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时间距今约10000年前距今约10000年后食物获取方式采集、渔猎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居住场所洞穴房屋建筑石器制作方法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知识拓展: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人们制作陶器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纹样,称为“彩陶”。仰韶文化施彩的陶器有盆、钵、瓶、罐等,图案包括鱼、鸟、花、太阳、星辰和几何纹样等。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仰韶文化的核心特征——彩陶: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从制作工艺来看,用矿物颜料绘图案,经烧制后形成彩色纹样;·从器物与图案类型来讲,施彩陶器种类多样,图案丰富多彩;·从分布与影响范围分析,彩陶以黄河中游为核心,广泛分布;·意义: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体现,也反映出黄河中游史前文化对周边的辐射作用。1.下列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请在□内画“√”。☑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定居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