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周代“国人暴动”的直接导火索是A.厉王专利山泽之利 B.幽王烽火戏诸侯 C.平王东迁洛邑 D.周公摄政称王答案:A2.《史记·货殖列传》中“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体现的经济思想最接近A.重农抑商 B.官山海 C.自由放任 D.均输平准答案:C3.东汉“党锢之祸”中,第一次党禁的发动者是A.窦武 B.曹节 C.侯览 D.张让答案:B4.唐代“飞钱”的实质功能是A.纸币 B.汇兑凭证 C.盐引 D.度牒答案:B5.北宋“更戍法”的推行主要是为了A.减轻军费 B.强干弱枝 C.精简厢军 D.募民为兵答案:B6.元代在地方上“行省”一词最早作为正式制度名称出现于A.中统元年 B.至元元年 C.至元十三年 D.大德七年答案:C7.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保留南京“六部”的主要目的在于A.漕运管理 B.陪都象征 C.牵制江南 D.储备人才答案:C8.清代“改土归流”最早大规模实施的地区是A.贵州 B.云南 C.广西 D.四川答案:B9.《诗经》中“七月流火”的“火”指A.火星 B.心宿二 C.房宿四 D.角宿一答案:B10.甲骨文“翌”字的本义与下列哪项祭祀活动最相关A.肜祭 B.翌祭 C.伐祭 D.侑祭答案:B11.魏晋时期“清谈”常用的经典组合是A.《易》《老》《庄》 B.《诗》《书》《礼》 C.《春秋》《公羊》《穀梁》 D.《论语》《孟子》《大学》答案:A12.南朝“检籍”政策主要针对A.隐户 B.浮客 C.佃客 D.兵户答案:A13.唐代“市舶使”最初设置于A.扬州 B.广州 C.泉州 D.明州答案:B14.辽代“捺钵”制度的核心功能是A.军事训练 B.四时巡狩 C.科举考试 D.互市贸易答案:B15.金代“猛安谋克”中“猛安”的意思是A.百夫长 B.千夫长 C.万户 D.部落答案:B16.元代“四等人制”中“汉人”不包括A.契丹 B.女真 C.高丽 D.渤海答案:C17.明代“黄册”登记的核心对象是A.土地 B.户口 C.赋税 D.军丁答案:B18.清代“养廉银”制度首创于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答案:C19.《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返回长安后居住的译经场所是A.慈恩寺 B.荐福寺 C.西明寺 D.草堂寺答案:A20.北宋“交子”最初发行机构是A.益州交子务 B.开封府 C.户部 D.榷货务答案:A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永贞革新 D.泾原兵变答案:A22.明代“九边”中号称“京师肩背”的是A.宣府 B.大同 C.蓟镇 D.辽东答案:C23.清代“军机处”印信称为A.内阁印 B.通政印 C.寄信印 D.印钥答案:D24.《水经注》中“河水”指今天哪条河流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渭河答案:A25.东汉“蔡侯纸”主要原料不含A.麻 B.树皮 C.敝布 D.竹答案:D26.唐代“进士科”首创“糊名”制度于A.太宗朝 B.高宗朝 C.武则天朝 D.玄宗朝答案:C27.宋代“三司使”中“盐铁”分管A.田赋 B.商税 C.山泽之利 D.漕运答案:C28.元代“站赤”制度中“兀鲁思”指A.驿站 B.马夫 C.驿马 D.驿道答案:C29.明代“大礼议”事件的核心争议是A.兴献帝尊号 B.嘉靖继统合法性 C.庙制改革 D.宗室俸禄答案:A30.清代“文字狱”中“明史案”发生在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答案:B31.商代“妇好”墓中出土器物数量最多的材质是A.青铜 B.玉器 C.骨角 D.陶答案:B32.汉代“刺史”秩级为A.二千石 B.比六百石 C.千石 D.比二千石答案:B33.魏晋“占田制”中一品官占田限额为A.十顷 B.二十顷 C.三十顷 D.五十顷答案:D34.唐代“两税法”中“夏税”缴纳截止期为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答案:B35.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贷款利率为A.年息一成 B.年息二成 C.春散秋敛一成 D.春散秋敛二成答案:D36.元代“海运漕粮”终点码头是A.直沽 B.通州 C.杨村 D.河西务答案:A37.明代“卫所”士兵世袭身份称为A.军户 B.匠户 C.灶户 D.乐户答案:A38.清代“摊丁入亩”最早在A.广东 B.浙江 C.直隶 D.四川答案:C39.《山海经》中“昆仑”山被描述为A.黄帝之都 B.西王母所居 C.禹所导河 D.日出之所答案:B40.战国“曾侯乙编钟”音域达A.三度 B.五度 C.七度 D.五声八度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41.下列属于西周“五礼”的有A.吉礼 B.凶礼 C.军礼 D.宾礼 E.嘉礼答案:ABCDE42.东汉“建安七子”包括A.孔融 B.陈琳 C.王粲 D.阮瑀 E.刘桢答案:BCDE43.唐代“三省”指A.中书 B.门下 C.尚书 D.秘书 E.殿中答案:ABC44.宋代“四大书院”有A.白鹿洞 B.岳麓 C.应天 D.嵩阳 E.石鼓答案:ABCD45.元代“宣政院”管辖地区含A.吐蕃 B.畏兀儿 C.云南 D.四川部分 E.岭北答案:AD46.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区域有A.红海 B.东非 C.波斯湾 D.日本 E.马六甲答案:ABCE47.清代“闭关”政策中指定通商口岸含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E.厦门答案:ABCD48.下列属于“金文”常见内容的有A.册命 B.赏赐 C.战争 D.法律 E.婚姻答案:ABC49.战国“稷下学宫”代表人物有A.孟子 B.荀子 C.邹衍 D.慎到 E.田骈答案:ABCDE50.唐代“律诗”格律要求包括A.八句 B.四联对仗 C.平仄协调 D.用典 E.押平声韵答案:AC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51.商代“人殉”制度在武丁时期达到顶峰。答案:√52.汉代“察举”科目中“贤良方正”属于常科。答案:×53.魏晋“九品中正制”一品高门可世代垄断上品。答案:√54.唐代“进士科”首创殿试。答案:×55.北宋“交子”可随时兑换成铜钱。答案:√56.元代“四等人制”法律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答案:√57.明代“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答案:√58.清代“秘密建储”制度始于雍正。答案:√59.《春秋》三传中《左传》为今文经。答案:×60.战国“都江堰”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答案:√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61.商代最后一个都城“____”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答案:殷墟62.汉代“____之治”指文帝、景帝时期。答案:文景63.魏晋“____风度”成为士人理想人格象征。答案:竹林64.唐代“____政变”导致神龙复辟。答案:神龙65.北宋“____盟”奠定宋辽百年和平。答案:澶渊66.元代“____河”贯通南北,为世界最长人工运河。答案:京杭67.明代“____大典”为我国最大类书。答案:永乐68.清代“____全书”为我国最大丛书。答案:四库69.战国“____变法”使秦国富强。答案:商鞅70.东汉“____造纸”改进技术,原料易得。答案:蔡伦71.唐代“____和尚”东渡日本传律宗。答案:鉴真72.宋代“____瓷”以“雨过天青”著称。答案:汝73.元代“____汗”建立横跨欧亚帝国。答案:成吉思74.明代“____下西洋”最远达东非。答案:郑和75.清代“____起义”提出“天父天兄”。答案:太平76.商代“____鼎”为现存最大青铜鼎。答案:司母戊77.汉代“____出使”开通丝绸之路。答案:张骞78.魏晋“____七贤”常聚竹林饮酒。答案:竹林79.唐代“____诗仙”指李白。答案:青莲80.宋代“____词派”以苏轼为宗。答案:豪放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81.概述“科举制”从隋唐到清末的演变脉络及其历史影响。答案:隋文帝开皇七年设“秀才科”,炀帝增“进士科”,科举雏形确立;唐承隋制,进士科独尊,行卷、公卷并行,武则天创殿试、糊名;宋太祖确立三级考试(乡、省、殿),糊名、誊录防弊,取士名额大增,科举成为主要入仕途径;元以四书文取士,创左右榜,蒙古、色目人试题易;明定八股格式,专取四书五经,洪武十七年定三年大比,南北分卷;清沿明制,增翻译科、八旗科举,1905年光绪下诏废止。影响:打破门阀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流动;推动教育普及与印刷业;强化儒家意识形态;后期八股束缚思想,难以适应近代化需求。82.比较“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土地分配方式、实施条件及历史结局上的异同。答案:井田制为西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九田为公,中为公田,八家共耕,劳役地租,实施前提是地广人稀、农村公社残余;战国铁器牛耕推广,公田荒芜,商鞅“废井田”后瓦解。均田制始于北魏,国家掌握无主荒地,按口授田,桑田、露田、麻田分类,身死还公,租庸调配套,实施条件是战乱后荒田多、国家权力强;唐中期人口增长,官田枯竭,两税法取代。二者皆以国家分配土地为特征,但井田以集体劳作为核心,均田以个体小农为基础;井田亡于生产力发展,均田败于国家控制力下降与土地兼并。83.试析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在西南地区的推行步骤、地方反应与长远影响。答案:步骤:康熙平定三藩后削弱土司军权;雍正四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制定“剿抚并用”方略,先易后难,以乌蒙、镇雄、东川为试点,军事镇压抗命土司,设流官、建城池、编户籍、丈量土地;乾隆时期推广至贵州、广西、四川,保留小土司象征性世袭,实行“土流并治”。地方反应:部分土司武装反抗,如乌蒙禄万福起义;少数民族上层失去特权,转而参加科举;普通民众得免多重盘剥,但赋税增加。长远影响:强化中央集权,奠定近代省制;促进内地移民与垦荒,改种玉米、马铃薯;加速民族融合,但生态破坏、客土冲突亦随之出现;为清末“苗防”“屯政”提供制度模板。六、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8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材料二:《通典·田制》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初定均田:丁男中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身死则口分还官。”材料三:《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二:“朕念切民生,……然欲禁富民之兼并,亦属空言,……莫若设法以均之。”问题:(1)三则材料分别揭示的土地问题核心是什么?(6分)(2)从制度设计角度评价各朝解决土地问题的思路差异。(9分)答案:(1)材料一:土地私有与买卖导致兼并剧烈,小农破产;材料二:国家通过授田与还授机制抑制兼并,保障小农生存;材料三:乾隆承认兼并无法逆转,转而强调“设法以均”,即赋税负担而非土地占有的均平。(2)秦承认私有以激发生产积极性,但放任兼并;唐以国家掌握荒田为前提,通过还授机制维持小农数量,兼顾赋役与军府需求,但需强大户籍与田籍管理;清已无法恢复授田,只能在赋税层面实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以货币财政调节贫富差距,反映国家控制土地能力递减,治理重心从“均田”转向“均税”。85.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六:“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问题:(1)王夫之对“封建”与“郡县”优劣的比较视角是什么?(5分)(2)结合战国至清地方行政演变,谈谈如何理解“其专在下”与“其专在上”。(10分)答案:(1)王夫之从“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