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轨铁路维修工安全培训试题答案及答案_第1页
窄轨铁路维修工安全培训试题答案及答案_第2页
窄轨铁路维修工安全培训试题答案及答案_第3页
窄轨铁路维修工安全培训试题答案及答案_第4页
窄轨铁路维修工安全培训试题答案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窄轨铁路维修工安全培训试题答案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40分)1.窄轨铁路维修工在区间作业时,当线路允许速度≤30km/h时,本线来车应在距离()外下道避车。A.200mB.300mC.400mD.500m答案:B2.使用液压起道机时,单次起道高度不得超过(),避免轨道结构受力突变。A.30mmB.50mmC.70mmD.100mm答案:A3.维修作业中发现钢轨顶面有长度超过()的横向裂纹,应立即标记并上报,禁止继续使用。A.10mmB.20mmC.30mmD.50mm答案:C4.窄轨铁路道岔维修时,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间隙不得大于(),否则需调整顶铁或连接杆。A.1mmB.2mmC.3mmD.4mm答案:B5.维修人员在高压电缆附近作业时,与10kV电力线路的最小安全距离应为()。A.0.7mB.1.0mC.1.5mD.2.0m答案:B6.更换钢轨时,新轨与旧轨的轨型差异不得超过(),避免列车运行时产生冲击。A.5kg/mB.10kg/mC.15kg/mD.20kg/m答案:A7.轨道电路区段作业时,严禁将()跨接在两股钢轨上,防止短路信号设备。A.道尺B.撬棍C.扳手D.测量绳答案:B8.夜间作业时,维修人员必须穿戴(),并配备独立照明设备,照明范围应覆盖作业区域。A.反光防护服B.棉质工作服C.防水外套D.防静电手套答案:A9.液压工具使用前,需检查油位是否在()范围内,否则需补充液压油至标准刻度。A.1/3-2/3B.1/2-3/4C.2/3-满刻度D.1/4-1/2答案:B10.处理线路胀轨时,当轨温高于锁定轨温()以上,应采取浇水降温或松扣件放散应力,禁止强行拨道。A.10℃B.15℃C.20℃D.25℃答案:C11.更换轨枕时,新轨枕与旧轨枕的间距偏差不得超过(),保证轨道整体稳定性。A.±20mmB.±30mmC.±40mmD.±50mm答案:D12.维修作业中使用的手搬葫芦,额定起重量必须大于被起吊物体重量的(),并检查吊钩、链条有无变形。A.1.0倍B.1.2倍C.1.5倍D.2.0倍答案:B13.在曲线地段维修时,外轨超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超高顺坡率不得大于2‰。A.+5mm/-3mmB.+3mm/-5mmC.+10mm/-5mmD.+5mm/-10mm答案:A14.接触网下作业时,人员及工具与接触网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否则需申请停电作业。A.0.5mB.1.0mC.1.5mD.2.0m答案:D15.轨道检查仪使用前,需在平直线路上进行(),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A.温度校准B.零点校准C.角度校准D.长度校准答案:B16.维修作业结束后,必须对线路进行(),确认轨距、水平、高低等几何尺寸符合标准后方可开通。A.抽样检查B.全面检查C.重点抽查D.随机检查答案:B17.处理钢轨折断时,临时处理需用急救器固定,两端各上好()个接头夹板,确保列车限速通过。A.2B.3C.4D.5答案:C18.道岔转辙部分维修时,尖轨在第一连接杆处的动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A.±1mmB.±2mmC.±3mmD.±4mm答案:B19.维修人员进入作业区前,必须通过()确认线路封锁或慢行命令,严禁无令作业。A.驻站联络员B.工长C.安全员D.调度员答案:A20.使用电动扳手时,应检查电缆绝缘层是否完好,漏电保护装置是否有效,禁止在()环境中使用。A.干燥B.潮湿C.通风D.明亮答案:B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题,20分)1.维修作业前,只需检查工具外观,无需测试功能是否正常。(×)2.区间作业时,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应每3分钟通话确认一次列车信息。(√)3.钢轨打磨时,应佩戴护目镜和防尘口罩,避免铁屑飞溅和粉尘吸入。(√)4.可以使用撬棍撬动钢轨时,将身体重心压在撬棍尾部以增加力度。(×)5.线路维修中发现轨枕失效(断裂、腐朽),应立即更换,禁止继续使用。(√)6.道岔维修时,可同时调整尖轨密贴和轨距,无需分步骤验证。(×)7.夜间作业时,照明设备可临时借用手机闪光灯,只要能看清作业面即可。(×)8.更换道岔连接杆时,应先松开旧杆,再安装新杆,避免轨道结构受力突变。(√)9.轨道电路区段使用金属工具时,可单手操作,只要不同时接触两股钢轨。(×)10.处理线路冻害时,可直接在钢轨下垫入调高垫板,无需调整轨枕间距。(×)11.维修作业中,工具材料应堆放在线路限界外,且距钢轨头部外侧不小于1.5m。(√)12.液压起道机起道时,应缓慢加压,禁止突然用力导致设备倾倒。(√)13.接触网停电作业时,只需验电一次即可开始作业,无需重复确认。(×)14.钢轨焊接后,需冷却至50℃以下方可放行列车,避免焊缝开裂。(√)15.维修人员可跨越未封锁的线路,只要确认无列车接近即可。(×)16.道岔心轨与翼轨的间隙超过4mm时,应调整顶铁或更换磨损部件。(√)17.使用手推车运输材料时,应设专人防护,通过道岔或曲线时需减速。(√)18.线路开通前,只需恢复轨距,水平、高低可待后续维修时调整。(×)19.雷雨天气时,应停止露天作业,远离大树、电线杆等易遭雷击物体。(√)20.维修记录应如实填写作业内容、设备状态及存在问题,禁止补记或漏记。(√)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题,50分)1.简述窄轨铁路维修作业前“三确认”的具体内容。答案:作业前需确认三项内容:①确认作业计划:核对封锁/慢行命令、作业项目及范围,确保与实际一致;②确认防护设置:检查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是否到位,通讯设备是否畅通,防护标志(响墩、火炬、移动停车信号牌)是否按规定设置;③确认设备状态:检查工具、材料是否齐全(如起道机、道尺、扳手等),性能是否正常(如液压工具无漏油、电动工具绝缘良好),材料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如钢轨无裂纹、轨枕无腐朽)。2.轨道几何尺寸检查的主要项目及允许偏差(以轨距600mm线路为例)。答案:主要检查项目包括:①轨距:标准600mm,允许偏差+6mm/-2mm;②水平:两股钢轨顶面高差不超过4mm,在曲线地段按设计设置超高,允许偏差±2mm;③轨向:直线段用10m弦量,最大矢度不超过4mm;曲线段用20m弦量,正矢允许偏差±4mm;④高低:用10m弦量,钢轨顶面前后高低差不超过4mm;⑤轨底坡:一般为1:40,允许偏差±1:5。3.道岔维修中“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答案:常见原因:①尖轨或基本轨有硬弯;②连接杆尺寸不符合要求,导致尖轨移动不到位;③顶铁与尖轨间隙过大,无法顶紧;④滑床板磨损,尖轨在滑床板上移动阻力增大。处理方法:①用直轨器校正硬弯;②测量连接杆长度,更换或调整至标准尺寸;③调整顶铁位置,使顶铁与尖轨间隙不大于1mm;④打磨或更换磨损的滑床板,涂抹润滑脂减少摩擦。4.维修作业中发现钢轨“重伤”的判定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答案:判定标准(以24kg/m钢轨为例):①钢轨顶面有长度超过30mm且深度超过5mm的掉块;②钢轨出现贯通性横向裂纹;③轨头下颏透锈长度超过30mm;④轨底裂纹或锈蚀面积超过轨底面积的1/3。应急处理:①立即设置移动停车信号防护,禁止列车通行;②若条件允许,更换重伤钢轨;③若无法立即更换,用急救器固定伤损部位,两端各安装4个接头夹板,限速15km/h通过,并上报车间申请天窗更换。5.窄轨铁路区间作业时,“三位一体”安全防护体系的具体要求。答案:“三位一体”指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作业人员三方协同防护:①驻站联络员在车站行车室,实时获取列车运行信息(包括车次、到达时间、运行方向),每5分钟向现场防护员通报一次;②现场防护员在作业区域两端(来车方向800m、去车方向500m)设置防护标志(如移动停车信号牌、响墩),并携带对讲机与驻站联络员保持联络,发现来车立即通知作业人员下道;③作业人员必须在防护区域内作业,听到防护员报警后,10秒内将工具材料撤离限界外(距钢轨头部外侧≥1.5m),人员进入安全避车台或路肩安全区域。6.液压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答案:①使用前检查油位(1/2-3/4刻度)、油管接头是否紧固、液压缸有无漏油;②起道或顶物时,底部需垫平(用硬木或钢板),禁止在松软地面使用;③加压时缓慢均匀,禁止超过额定起重量(如50吨起道机最大起重量不超过50吨);④卸载时缓慢回油,禁止突然松开手柄导致设备倾倒;⑤作业后清理液压油,避免污染道床;⑥长期不用时,应将液压缸收缩至最小位置,存放于干燥通风处。7.轨道电路区段作业的特殊安全要求。答案:①禁止将金属工具(如撬棍、道尺)跨接在两股钢轨上,防止短路轨道电路;②更换钢轨时,需先在被换钢轨两端各安装一条横向连接线(截面积≥70mm²),保持轨道电路导通;③使用电动工具时,外壳必须接地,防止漏电干扰信号设备;④作业结束后,检查轨底道砟是否清理干净,避免道砟中的金属颗粒导致轨道电路短路;⑤发现信号机显示异常(如由绿变红),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检查是否影响轨道电路。8.冬季线路维修的重点注意事项。答案:①防止钢轨折断:加强钢轨探伤,特别是曲线、道岔、焊缝等薄弱环节,发现轻伤钢轨及时标记(↑△),重伤钢轨立即更换;②处理冻害:冻起地段先扒开道砟,松开扣件,用道镐均匀打松冻层,再回填道砟捣固,禁止直接用起道机硬顶;③设备防冻:液压工具更换冬季液压油(-10℃以下用低凝油),电动工具电缆需检查绝缘层有无冻裂;④人员防护:穿戴防滑鞋、保暖手套,避免长时间暴露导致冻伤,作业间隙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9.维修作业后线路开通的“三检”制度内容。答案:①自检:作业负责人对作业区域全面检查,重点检查轨距、水平、高低、扣件紧固度(扭矩≥120N·m)、道砟回填(轨枕盒内道砟饱满度≥80%);②互检:由班组其他成员交叉检查,验证自检结果是否准确,重点关注易漏项(如道岔连接杆是否松动、轨底坡是否符合要求);③交接检:与接班干部或下一班作业人员共同检查,确认线路状态符合开通标准(允许速度≤30km/h时,轨距偏差+6mm/-2mm,水平差≤4mm),并填写《线路维修交接记录》,双方签字确认后开通线路。10.发生工具材料侵限(进入线路限界)时的应急处置流程。答案:①立即停止作业,现场防护员用对讲机向驻站联络员报告“X公里X米处工具侵限,请求扣停后续列车”;②作业人员迅速将侵限工具材料撤离至限界外(距钢轨头部外侧≥1.5m),若工具过重无法移动,用绳索固定防止滚动;③驻站联络员确认后续列车位置,若列车已接近(距离≤500m),现场防护员立即在来车方向设置响墩(第一枚距作业点20m,第二枚50m,第三枚80m),并鸣示紧急停车信号(连续短声哨音);④工具材料撤离后,检查线路是否受损(如钢轨是否变形、扣件是否松动),确认无误后向驻站联络员报告“侵限已消除,线路正常”,恢复列车运行。四、案例分析题(共2题,40分)案例1:某维修班组在K3+200-K3+500区间进行钢轨涂油作业,未设置驻站联络员,仅安排1名防护员在作业区域左侧50m处瞭望。此时,一列货物列车从下行方向(来车方向)以25km/h速度接近,防护员因接打电话未及时发现,作业人员听到列车鸣笛后慌忙撤离,1名工人因工具卡在轨枕间未能及时退出,被列车刮碰致轻微伤。问题:分析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20分)答案:事故原因:①防护体系缺失:未按规定设置驻站联络员,无法提前获取列车运行信息;②防护员履职不到位:防护员未专注瞭望,接打电话导致预警延迟;③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未在防护区域内作业(防护员仅在50m处,未按300m标准设置),撤离时未优先丢弃工具;④安全制度执行不严:未执行“三位一体”防护要求,未进行作业前安全交底。预防措施:①严格落实防护制度:区间作业必须设置驻站联络员和2名现场防护员(前后各1名),防护员严禁从事与防护无关的活动;②加强安全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如列车接近时的撤离流程),强化作业人员“工具侵限先弃工具”的意识;③增设辅助防护:在作业区域两端500m处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如语音提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