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动态分析PPT课件_第1页
油田动态分析PPT课件_第2页
油田动态分析PPT课件_第3页
油田动态分析PPT课件_第4页
油田动态分析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油藏动态分析,2006年,.,2,我们通常进行的油藏动态分析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开发效果分析,二是原因分析。即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一是分析开发效果好和差,二是进行开发指标的预测。 微观分析:一是分析开发效果好或差的原因,二是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决策依据及提出工作内容和工作量。,.,3,宏观分析内容,1、注水开发动态分指标分析:存水率、水驱指数、水驱曲线预测采收率及其他注水开发指标。 2、产量递减规律分析:产量递减类型、剩余可采储量开采期、预测采收率。 3、物质平衡法分析:动态计算原始地质储量(动用地质储量)、驱替类型、边底水入侵量等。,.,4,微观分析内容,1、储层的物理性质

2、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胶结成份及含量。润湿性等(包括敏感性分析) 2、储层流体性质分析:原油物理性、化学性质、地质水性质。 3、室内水驱的试验资料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水驱油效率。,.,5,4、地层压力分析:原始地层压力、饱和压力、目前地层压力、流压、合理生产层差、保持地层压力界限。 5、现层系、井网对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阶段适应性分析:现层系、井网对构造、储层发育分布、沉积微相、物层性质、剩余油分布适应性。 6、注采比、注水结构合理性分析。,微观分析内容,.,6,提出改善开发效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1、调整思路,思路要清晰 2、调整工作内容,工作量 3、调整效果预测,.,7,1、阶段

3、存水率:阶段注水量减阶段产水量比上阶段注水量,表达式: 或 做存水率Cf与fw(含水率),Cf与t(时间),Cf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一)存水率与水驱指数,.,8,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2、阶段水驱指数:阶段注水量减阶段产水量比上阶段产油量(地下体积) 或 从地下采一方原油要多少方体积的水来置换。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注水开发时体积系数BO要用两相体积系数。,.,9,(1)童宪章图版法 童宪章公式:,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二)水驱曲线,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0,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童宪章图版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式中的系数“7.5”,在不同类型油藏不

4、都是“7.5”。二是图版在采收率低采出程度为零时,含水率就较高了,与生产实际不符。对童先生的公式进行修改得:,.,11,.,12,对公式引入初始条件:当fw=0,则R=0,得 Lgc=7.5ER+1.69+a 对公式引入边界条件:当fw=98%,则R=ER得 Lg(49+c)=1.69+a 对两个新公式联立求解得: C=49/(107.5ER1) a=Lgc+7.5ER1.69,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3,给出不同的ER可以求a、c值,不同采收率对应的校正系数值,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4,(2)油田含水率变化规律有七种数学表达式,即含水率与采出程度有七种形态关系曲线。 其中典型曲线有

5、三种,其他四种为三种典型曲线之间过渡型。,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5,三种典型曲线为凸型、S型、凹型。 凸型: S型: 凹型:,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6,四种过渡型曲线 Lg(1-R)=A+BLg(1-fw) (凸S型) R=A+ BLg(1-fw) Lg(1-R)=A+B fw Lg R= A+B fw (凹S型),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7,应用本油田(油藏)数据按七种形式线性回归求出A和B。七种形式中选出三种相关系数较高的表达式,然后将含水率fw=98%代入求出相应的R98,最后分析判断哪个R98最接近油田实际情况就选用哪个。,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8,影响含水率与采

6、出程度关系曲线形态的理论因素有:孔隙结构、润湿性、原油粘度等。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除理论因素外还包括油藏平面和层间非均质影响。,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19,孔隙结构、润湿性、原油粘度影响的是水驱油效率。 油藏平面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影响的是波及系数。 含水与采出程度的形态反映的是水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的综合效果。,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20,.,21,应用室内实验水驱的资料应该注意: 一是岩样小,即相对均质波及系数大 二是注入倍数高油田实际生产达不到 三是实验用的原油与油藏不一致(油水粘度比不一样) 四是实验温度达不到油藏实际温度,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22,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

7、,(a)纳札洛夫水驱曲线 导数曲线反映的是累计产量与生产油水比的关系,2、水驱特征曲线,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23,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b)马克莫夫一童宪章曲线 导数曲线反映的是累计产量与生产水油比的关系,2、水驱特征曲线,.,24,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c)西帕切夫水驱曲线 导数曲线反映的是累计产量与含油率的关系,2、水驱特征曲线,.,25,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d)卓诺夫水驱曲线 导数曲线反映的是累计产量与含油率的倒数关系,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2、水驱特征曲线,.,26,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e)张金庆水驱曲线,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2、水驱特征

8、曲线,.,27,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f)俞启泰水驱曲线,一、注水开发指标宏观分析,2、水驱特征曲线,.,28,油藏未作大的调整 调整后生产状况稳定了,应用水驱曲线应注意几点,.,29,不同原油性油藏选用不同的公式例如(a)公式适用于低粘度油藏,(d)公式适用于高粘度油藏; (b)公式是基于 与Sw呈直线关系,实际在低Sw和高Sw时 与Sw不呈直线关系。(b)公式低含水不能用,高含水计算采收率偏高。,.,30,濮城沙一相对渗透率曲线(K=735),濮城沙一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 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K=735),Kro/Krw = 9442.8e-17.236Sw R = 0.9996 当

9、Sw=0.62时 fw=94.2%,.,31,可采储量计算结果,从多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除甲型曲线之外的其他四种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状况比较吻合,但其值远低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甲型水驱曲线计算值。在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应用上应引起注意。,.,32,任何一种类型的油藏,无论采用什么驱动方式(或开发方式)、采油方式,从投产到退出(废弃)整个生产过程,都存在: 上升阶段 产量 稳定阶段 递减阶段,二、产量递减趋势分析,.,33,产量何时开始递减取决于: 油藏类型、开发方式(驱动方式) 采油速度、稳产阶段采出程度(通常注水开发可采储量采出程度60%左右开始递减) 开发调整工作量及采油工艺技术。,二、产量

10、递减趋势分析,.,34,某油田13个区块产量开始递减(年)时的含水采出程度,.,35,1. 中原油田大部分区块高产期只有2-3年,只有文15块达到5年; 2. 含水率达到60-70%产量开始递减,主力层注水见效后产量开始 递减; 3. 油层层数少,相对均质的油藏P沙一下、P沙二上1 、文15块产 量开始递减时地质采出程度25-36%。P沙一下、P沙二上1工业 采出程度分别为71.7%、62%,含水率分别为70.4%、75.5%。 (提液条件) 4. 非均多油层油藏产量开始递减时地质采出程度14-18%,平均 15%左右,工业采出程度40%左右,含水率63-70%。主力层处中 含水末期、高含水初

11、期,但平面仍然有水未驱到的部分。非主 力层水驱动用差。,.,36,产量递减趋势分析: 一是估算可采储量 二是剩余生产期限 三是剩余生产期限内产量随时的变化,二、产量递减趋势分析,.,37,二、产量递减趋势分析,(一)、产量递减经验公式,1、直角坐标的关系式,.,38,(一)、产量递减经验公式,2、半对数坐标的关系式,.,39,(一)、产量递减经验公式,3、对数坐标的关系式,Q瞬时产量 Np从产量开始递减时算起累计产量 t从产量开始递减时算起的生产时间,.,40,(二)、阿普斯递减公式(指数),(a)产量与时间的方程式,.,41,(二)、阿普斯递减公式(指数),(b)产量与累计产量的方程式,(c

12、)递减阶段生产时间,.,42,(二)、阿普斯递减公式(双曲),(a)产量与时间的方程式,(b)产量与累计产量的方程式,(c)递减阶段的生产时间,.,43,1、LgQt与 Lg(1+ nDit)呈直线关系。 2、给出不同的nDi,求出相关系数最大的一组nDi,得出相关系数最大的LgQt与Lg(1+ nDit)关系式的斜率为 ,截距为LgQi 3、可以算出n和Qi,由相应的 nDi值可求出Di,(二)、阿普斯递减公式(双曲),如何求n和Di,.,44,(二)、阿普斯递减公式(调和),(a)产量与时间的方程式,(b)产量与累计产量的方程式,(c)递减阶段的生产时间,.,45,阿普斯三种递减曲线直线方

13、程,指数递减产量递减最快,双曲次之,调和递减产量递减较小。,.,46,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阶段,其物质平衡方程不同。 物质平衡方程考虑五种驱动方式:弹性驱、溶解气驱、人工注水驱、边底水驱、气顶驱。,三、物质平衡分析,.,47,通式是:累计采油气量(地下体积)等于油藏压力从原始压力(Pi)降到目前地层压力(p)的过程中原油弹性膨胀量、束缚水膨胀量、孔隙体积减小量加边底水入侵量、人工注水量、气顶体积膨胀量、从原油中分逸出气体的膨胀量。,三、物质平衡分析,.,48,油藏同时存在几种驱动方式与油藏类型和开发阶段有关,大多数是同时存在2-3种驱动方式。 物质平衡分析解决问题:动态方法计算油气藏储量,分析

14、判别油藏驱动机理,计算天然水入侵量,预测油藏动态。,三、物质平衡分析,.,49,.,50,.,51,.,52,.,53,(一)封闭的无边底水弹性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NPBO=NBOiCeP,P= NPBO/ NBOiCe,N=HSSoiBoi,NBOiCeP=( HSSoiCe+ HSSwiCw+ HSCf) BOiP,1、,.,54,(一)封闭的无边底水弹性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2、用图解法求储量N,.,55,(二)封闭断块油藏人工注水开发(弹性水压驱动)物质平衡方程,1、,2、计算油藏压降,.,56,(二)封闭断块油藏人工注水开发(弹性水压驱动)物质平衡方程,3、图解法计算油藏储量N,.,5

15、7,(三)溶解气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饱和压力作为初始条件,1、NpBo+(Rp-Rs)Bg=N(Bo-Bob)+N(Rsb-Rs)Bg,.,58,(三)溶解气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a) Bo+(Rp-Rs)Bg:双相体积系数 (b) RpRs :Rp包括目前地下溶解气和在地下脱出 的气体中采到地面那部分,此时生产 油气比大于溶解油气比。 (c) BobBo:饱和压力条件下的体积系数大于低 于饱和压力条件的体积系数,.,59,(三)溶解气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d) RsbRs:Rsb为原始溶解油气比(Rsi=Rsb),Rs 为目前溶解油气比。 (e) N(Rsb-Rs)Bg:PPb之后某时间,原

16、来是溶解 在原油中,因PPb从原油中分 逸出来的累计气量占地下体积,.,60,(三)溶解气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f) N(Bo-Bob): PPb之后某一时间原始储量缩小的体积。 (g) 公式中省略了 ,考虑油藏体积是常数,当PPb时岩石、束缚水的膨胀量与从原油中分逸出的天然气的膨胀等相比是很小的,故溶解气驱物质平衡方程右边省略该项。,.,61,(四)有边底水弹性水压驱动物质平衡方程,.,62,储量N 边(底)水入侵量We,2、图解法(1)求,.,63,3、图解法(2),得到斜率b值后(因为BoiCe是已知数),故可求得储量N值;有了截距a值,可求出水侵量We。,.,64,(五)气顶驱加弹性驱

17、物质平衡方程,NBoiCeP油区压降P时原油、束缚水、岩石孔隙体积变化量 G(Bg-Bgi)压降P值时气顶气体积变化量,压降p值时气顶区束缚水、岩石孔隙体积变化量,.,65,(六)气顶驱加溶解驱物质平衡方程,.,66,(七)溶解气驱加人工注水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式,.,67,(八)弹性、人工注水、边水驱物质平衡方程,.,68,1、图解(1),,横坐标,截距为储量N,斜率为边水侵量We,纵坐标为,.,69,2、图解(2),BoiCe和BoiCeP为已知数,Wi也是已知数, 故可求得N和We,.,70,应用物质平衡方程应注意的几点:,a 油藏是统一的水动力学系统。在同一时间内油藏压力是平衡的(油藏内

18、各井区压力不一定均衡) b 油藏相对均质,各向(同性)SWi、基本相同 c 油藏内流体性质相对均值 d 开发过程中不存静复盖压力的压实作用(使孔隙压缩) e 高压物性(PVT)资料齐全准确,生产数据准确,.,71,1、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分析,四、储层、孔隙结构影响水驱油效率,通常大都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孔隙结构。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分三部分: 初始段 中间相对平缓段 未端的上翘段。,.,72,初始段:初始段为麻皮效应,初始段Pc越小说储 层渗透率越高。 中间平缓段:中间平缓段越长,说明孔隙喉分布 越集中,平缓段位置越靠下(Pc越 小),说明孔喉道半径越大。 末端上翘段:末端曲线几乎平行纵坐标轴,未

19、端 曲线越靠纵坐标轴,说明束缚水饱 和度越小。,.,73,.,74,.,75,.,76,文中油田文10块沙三中7-10(文10-1),.,77,2、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参数,阈压(Pt):对应的是连通孔隙的最大喉 道半径rmax。 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Pc50越低, rmax越大,说明物性越好,反之则油 层物性不好。 退汞效率(WE): ,代表 亲水油藏驱油效率,SHgmin大小反映 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其值越小说明盲孔 多,且直径大。,.,78,文13东块文13-85井长岩芯水驱油试验数据,岩样基础数据及实验条件,.,79,单注单采实验,.,80,1、润湿性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五、润湿

20、性对水驱油的影响,亲水储层: 亲水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相对较高, 一般大于亲油储层; 亲水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两相等渗点(交叉点)处的含水饱和度大于50%,越是强亲水油藏越明显;,.,81,亲水储层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很快,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幅很小,终点值低(0.1-0.2左右)。 过等渗点后,两相渗透率之和大幅度下降,即两相流度之和升不上去,提液困难,高含水期靠提液采油效果不好。,.,82,亲油储层: 亲油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相对较低;相对渗透率曲线两相等渗点(交叉点)处的含水饱和度小于50%; 随含水饱和度增加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幅较大,排液采油,为主要开发阶段。,.,83,亲水储层水驱

21、油过程中,水是润湿相,在大小孔隙中水均可驱油。在小孔隙中由于毛管力的作用,水能自动进入小孔隙驱油。 在大孔隙中,注入水沿着孔隙壁运动,形成水膜,水膜逐渐增厚驱油,水膜增厚到占据孔隙的主要通道,将连续相的原油切割成非连续相,形成肠状、滴状,这种滴状、肠状的相原油堵塞小孔隙喉道,使水相渗透率增幅小。,2、润湿性对水驱油机理及驱油效率的影响,.,84,亲油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水沿孔道轴心驱油。在孔隙壁上留下厚薄不等油膜。 当驱动压差增大,水沿孔道中心窜流更加明显。 亲油储层、注入水很难进入小孔隙驱动。,2、润湿性对水驱油机理及驱油效率的影响,.,85,水驱油效率除受孔隙结构、原油粘度影响外,润湿性也是

22、影响水驱油效率的重要因素。,2、润湿性对水驱油机理及驱油效率的影响,不同润湿对驱动效果影响,.,86,从分流量公式可看出,含水的变化取决油水两相流度之和与水相流度的比值或者说含水的变化取决于随Sw的变化 的变化及 。,3、流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原油粘度)对开发效果影响,.,87,在前面已经说过亲油油藏与亲水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差别很大。高渗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类似于亲油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低渗油藏(或高孔隙连通差的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类似于亲水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88,亲油油藏、高渗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一是束缚水饱和度低 二是两相等渗点处含水饱和度小于50% 三

23、两相等渗点后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幅度大,终点值高(0.4-0.8)。,.,89,亲水油藏、低渗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一是束缚水饱和度高 二是两相等渗点处含水饱和度大于50% 三是两相等渗点后水相对渗透率上升幅度小,终点值低(0.1-0.2)。,.,90,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反映了驱替机理,是影响油藏水驱效果重要因素。 因影响水驱效果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原油粘度。 原油性质中等的(粘度4-6厘泊)亲油油藏、高渗油藏,高含水时地下剩余油饱和度仍然较高,并且有提液条件:,可采储量主要在中高含水期采出。,.,91,原油性质好的(粘度0.5-3.0)亲水油藏、低渗油藏,中含水或高含水初期地下剩余油饱和度

24、较低,高含水提液困难,效果差。,可采储量主要是在低、中含水阶段采出。,.,92,不同的油水粘度不同相渗曲线两相等渗点处的含水,.,93,储层注水开发过程的敏感性: 粘土矿物成份及含量 地层束缚水化学成份 敏感性造成储层渗透率变化,六、储层敏感性对注水开发影响,.,94,1、水敏:蒙脱石水敏性极强,尤其是钠蒙脱石,遇水后可膨胀600-1000倍。 2、速敏:高岭不呈书页状、蠕虫状,附着力很差,易脱落易破碎,注水开发过程中水流剪切作用使其脱落破碎,对高渗层脱落破碎物随流体产出,增加孔隙度,渗透率,对低渗层脱落破碎物堵塞孔道降低渗透率。 伊利石其形态一类是鳞片状,二类是纤维毛发状,使孔隙结构复杂。受

25、流体剪切易破碎,破碎物堵塞孔道。,.,95,3、酸敏:绿泥石以柳叶状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或以绒球状集合体充填在孔隙中。绿泥石富含铁,遇酸后溶解形成氢氧化铁的胶体沉淀,这种三价铁胶体颗粒大易堵塞孔隙喉道。 4、盐敏:盐敏与粘土矿物成份无关,主要注入水与地层束缚水化学成份不配伍,造成储层渗透下降。,.,96,1、平面线性流 a、纵向上非均质多油层油藏平均渗透率计算方法,七、储层非均质,.,97,七、储层非均质,b、横向上储层非均质平均渗透率计算方法,.,98,流向渗透率逐渐增大,.,99,流向渗透率逐渐变小,.,100,2、平面经向流,横向非均储层平面经向流平均渗透率计算方法,.,101,.,10

26、2,平面经向流,.,103,平面经向流,.,104,3、平面线性流:平面线性流两种组合计算的渗透率相同,原因是平面线性流时,流体流经的面积、体积不变,故渗透率不变。 、平面经向流:两种组合计算渗透率相差较大,原因是平面经向流流量不变,渗流面积、体积不断缩小,流速不断增大,压力损耗不断加大。近井地带渗透率高于远井地带,有利于油井生产,往往是油井初产高,不能稳产,反之,油井初产不高,但能稳产。,.,105,、油水井生产过程是单向线性流还是平面经向流,取决油水井所处的相带和构造位置(移近断层)。 油水井刚投产往往是平面经向流,随生产时间增加,水井注入水沿高渗向低压区渗流,形成单向线性流。陆相沉积往往

27、造成一口水井很难使多口油井见效。,.,107,.,108,a 水层压力:Pw=0.0098wHw b 油水界面处压力: Powc=0.0098wHow c 油水界面以上油藏某一深度压力: Po=Powc-0.0098w-oHowc-o 原油性质越好w-o值就越大,油层压力系数就越高,正常情况油层压力系数大于1.0。,八、地层压力,.,109,d 合理生产压差:同时分析采油指数随生产压差和流饱压差的变化。对非均多油层油藏而言确定合理生产压差较难,只能考虑主力层的合理生产压差。 e 保持地层压力的界限: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与开发政策有关,与饱和压力和合理的生产压差有关。合理的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加

28、合理的生产压差。,.,110,f 采液指数与地层压力、饱和压力、流动压力含水的关系 1. 采液指数公式,2. 影响采液指数因素有三项: 、生产压差、流饱压差 含水率对采液指数影响: 随地下含水饱和度、两相流度发生变化,随含水率的增加含水对采液指数影响越来越大,当含水率达到90%以后,含水对采液指数的影响比低含水期将近提高一倍。,.,111, 地层压力、饱和压力、流动压力对采液指数的影响: 低含水期采液指数主要受生产压差、流饱压差的影响。 地饱压差大的油藏,允许的生产压差大,(P地-Pfw)的值大。对多油层油藏,放大生产压差,生产厚度(启动的油层厚度)增大,采液指数增加,并且由于Pb小,(Pb-

29、Pf)为 负值,那么 为大于1.0的正值,使采液指数增加。, 地饱压差小的油藏,允许的生产压差小,即(P地-Pfw)值小,中低渗透层难以启动,当(Pb-Pf)为正值时,即PfPb,井 底附近脱气油相渗透率下降,采液指数下降, 为小于1.0的值。,.,112,对低渗、原油性质好、原始溶解油气比高、压力系数高的油藏,往往初产很高,初期产量与渗透率不匹配;其主要原因是: 初期流度高、溶解油气比高举升能力大、压力系数高能建立大压差。 随着供油半径增大流压变低(生产压差缩小)、井低附近脱气使流度变小,所以产量递减很快。 这类油藏初产不能作为配产的依据。,.,113,静态资料:对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图件,包

30、括: 构造图(对小断的认识)、油藏剖面图、平行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的砂层对比图、栅状图。 小层平面图(带有效厚度等值线)、小层属性图、沉积相图。 每个主力小层储量、每个二类层小层储量,每个三类层小层储量。,九、油藏动态分析应具有的图件、曲线、资料,.,114,实验室化验分析资料: 分砂层组(有条件到小层,一类小层、二类小层、三类小层)孔隙、渗透率(包括分布图)、相渗透率曲线 压汞曲线、润湿性、PVT(包括多次分泌曲线) 粘土矿物成份、含量及储层敏感性实验资料。,.,115,测试资料,包括: 历次测试的吸水剖面、产液剖面 新钻调整井水淹层解释、剩余油饱和度测井 油井静压、流压、压力恢复、新钻调

31、井的 RFT资料,注水井测压降曲线、分层启动压力 示踪剂测试资料。,.,116,应绘制的曲线: 采出程度与含水曲线(公式类型,预测到含水98%),水驱曲线,递减曲线(递减类型) 阶段存水率与采出程度曲线,水驱指数与采出程度曲线,累计存水量占储量地下体积百分数与采出程度曲线 产量构成曲线,采油曲线,注水曲线,开发曲线。,.,117,.,118,油水井生产数据: 油井日产液、日产油、含水、累计产油、累计产水 油井补孔或转层前日产液、日产油、含水、累计产油、累计产水 油井补孔后(或转层后)日产液、日产油、含水、累计产油、累计产水 注水井日注水量、累计注水量,日注水量、注水压力随时间变化。 数值模拟剩

32、余油饱和度图,.,119,a 首先对油藏目前开发状况作出宏观的判断。 判断思路: 、宏观开发指标与油藏地质特征是否匹配。 、宏观指标主要分析含水与采出程度匹配关系,产量递减状况。 、地质因素主要分析储层平面、层间非均质,储层孔隙结构,储层物理性,流体性质,渗流机理。 、分析目前的开发状况主要反映的是那类油层的开发状况。,十、油藏动态分析的步骤,.,120,b 从单井、注采井、井区入手分析注水开发状况。 分析时要应用小层平面图和沉积相图,有小层属性图更好,应用好吸水剖面等。 纵向水驱动用的是那类层,平面上应见效油井数,实际见效油井数。 油井生产是平面线性流还是平面经向流。油井累计产油量与单井控制

33、储层匹配状况。,.,121,c 分析油井见效前、后的生产状况。 见效前日产液、日产油、累产油、累产水、液面 见效后不含水时产量变化及累计产油量。 见效含水后产量随含水的变化,含水上升速度。 从水驱油效率(润湿性、相渗曲线、流度、油水粘 度比、孔隙结构)大致判别目前含水条件下水驱 过的含油体积地下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确 定剖面上是否转层。,.,122,d 分析油井见效后对应注水井随油井见效后产量、含水的变化,注水压力和注水量的变化。 油井见水后注水井注水压下降或注水压力不变日注水量增加,说明: 一是敏感影响增加方向渗透率; 二是含水饱和度增加使水相渗透率增加; 反之说明: 敏感影响减小方向渗

34、透率;油相呈滴状、肠状堵塞孔隙喉道使两相流度之和下降。,.,123,e 文南油田有相当一部分注水井初期好注,后来越来越难注。分析其原因: 一 是与转注前累计产液量有关,即与井底附近压降 有关; 二 是储层敏感性影响降低渗透率; 三 是井底附近储层物性好,越向外储层物性越差; 四 是水质不合格堵塞孔隙喉道; 五 是注采井距偏大。,.,124,f 对目前的开发状况进行评价。 一类小层分井区评价,二类小层中分布范围大的重点评价。 预测在现层系、井网条件下(不作调整)后几年产量、含水量变化,分析不做调整能否达到标定的采收率。 要作调整,依据是什么,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125,a 分小层动用状况要

35、基本上清楚,目前层系、井网对各类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适应性要分析透,怎么样调整层系、井网、注采关系思路要清晰。,十一、编制调整方案应考虑几点,.,126,b 我们近几年老油田调整主要作法是:由原来的分层系开发,转向分类(油层)开发。 、分层系开发实际上是分段开发,每套层系中均存在一、二、三类层;开发结果一类层剖面上动用好,平面上局部井动用差;二、三类层剖面上、平面上整体水驱动用较一类层差。 、分类开发是几套层系中物性相近的一类层组合一套井网,对局部剩余油井区调整注采关系完善注采井网,对水淹区拉大井网排液采油;对几套层系中的二、三类选择平面上分布范围大,且物性相对较好小层组合一套井网。,.,127,

36、3、对这种组合应该注意: 必须有先导试验成果做依据,先导试验(或实际生产资料证明)证明二、三类层在多大井距下、什么工艺条件下、什么注水压力下可注的进采的出; 对井距、工艺条件、生产压差、产能、注水压力必须严格论证。,.,128,c 分类开发应用一套半井网要谨慎。 高渗油藏或一类层和二、三类层渗透率级差不太大的中渗油藏 ,注水井不具有调控水量的条件,有先导试验成果或实际生产资料证明可行。可以考虑应用一套半注采井网调整二、三类层开发, 对层间矛盾大的中渗油藏、低渗油藏不适合用一套注采井网进行分类开发。注水井不具备调控水量的条件。,.,129,d 逐层段上返开发:不具备分注条件的油藏、细分开发层系经

37、济效益差的油藏、多层透镜体叠合的油藏往往采取逐层(段)上返开发的方式开发。 逐层段上返开发应注意:层段组合要合理。 合理的标准:一是层段内各小层物性相近,二是具有一定储量,三是能达一定的采油速度,也就说油井具有一定产量,四是开发方式、采油方式不发生变化。,.,130,e 注采关系调整时应注意: 油井上返、下返,水井上返论证要充分;油井转注,井组、井区分析要透彻,资料要齐全;注水井分注前最好测分启动压力。,.,131,(一)油藏饱和压力计算公式: 1.standing用美国加洲105个样品的高压物性分析数据,建立的经验公式:,十二、经验公式,.,132,公式应用范围: r00.7250.956

38、TI37.8126 rg0.590.95 Rs3.56253.6方/吨 Pb8.84476大气压,.,133,2LgPb=1.744LgPb*- 0.3022(LgPb*)2- 0.3946,.,134,(二)体积系数计算公式 1饱和压力以上某压力条件下原油体积系数,.,135,2.standing用美国加洲105个样品的高压物性分析数据,建立的经验公式: B0b=0.972+1.117510-3 (7.1174+Rs(r0rg)0.5 + 0.4003TI)1.175,.,136,3两相体积系数(PPb时) Psc0.101325MPa Tsc(273+20) TI(273+t) t 地层温

39、度 Z天然气压缩因子,.,137,P地层压力MPa,.,138,(三)计算地层原油粘度 1地层温度条件下,地面标准大气压下脱气原油粘度,TI地层温度,.,139,2油藏饱和压力和饱和压以下 ( PPb)地层原油粘度,A=4.4044(r0Rs+17.7935)-0.515 B=3.0352(r0Rs+26.6904)-0.338 Rs溶解油气比方/吨,.,140,3油藏饱和压力以上(PPb)条件 地层原油粘度,m=956.429P1.187exp-(11.513+1.302410-2P),0b为Pb条件下的地层原油粘度,.,141,(四)计算地层水的粘度 Beal的研究表明:压力对地层水粘度的

40、影响很小,地层温度对地层水粘度影响明显。实验当温度从0增加到93.4,地层水的粘度从 1.8 降到 0.3 Beggs和Brill确定地层水的经验公式 TI油藏温度,.,142,计算实例1:地层温度为50时: EXP1.003-0.4732(5.62510-250+1) +2.029510-2(5.62510-250+1)2 =EXP1.003-1.804075+0.2950 =e-0.5061 = 0.6027 厘泊,.,143,计算实例2:地层温度为100时: EXP1.003-0.4732(5.62510-2100+1) +2.029510-2(5.62510-2100+1)2 =EXP1.003-3.13495+0.8908 =e-1.24115= 0.289052 厘泊,地层水的粘度与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地层温度有。随地层温度增加地层水粘度降低,随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增加地层水粘度增加。,.,144,(五)计算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