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II)卷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II)卷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II)卷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II)卷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I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言文字运用 (共7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二上温州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间断(jin)船坞(w)禁得起(jng)悄无声息(qio)B . 龟裂(jn)影片(pin)白泠泠(lng)操舟驾舵(du)C . 晕车(yn)筵席(yn)衍生物(yn)长歌当哭(dng)D . 缂丝(k)优渥(w)核苷酸(gn)量体裁衣(ling)2. (2分) (2016高二下杭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年幼时,在乡村经常能看到腊月年味的古朴淳厚:男人们杀鸡

2、宰猪,女人们成群结队置办年货,忙得两脚生风;小孩子们购花炮,手舞足蹈。而今在城市的生活中,年长后的我们常常感叹在也体味不到过年的滋味了。B . 十月行情结束了,它留给人们太多的憧憬与遐想。这样的升幅放在恢复性振荡行情中,绝对是传奇!指数井喷只是表象,十月传奇突出的表现,是巨量资金突然涌入股市,这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绝无仅有。C . 上海世博会汇聚了世界各国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不同国家的人民的创新能力。哥斯达黎加馆自然清新,浓香四溢的咖啡、雄伟壮丽的火山、椰影婆娑的海岸线、广袤蓊郁的原始森林和平静祥和的城市生活,共同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D . “帮我佩带一下袖标。”“东西都带齐了吗?”下午1

3、时许,记者发现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已挤满了“高姐”。随着99名青春靓丽的高铁乘务员的亮相,不少人都亲切地称她们为“高姐”。身高标准更高,服务要求也更高,“高姐”这个称呼可谓名副其实。3. (2分)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都是关于我国古代土壤的著作。B . 易中天先生在其作品帝国的惆怅中,打通文史关节,勾兑世事人情,静观辅以洞察,仰视继之俯瞰,使自己的见解踩在宽广而坚实的地基上。C . 民营企业的发展总遇到融资难、市场准入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在思想上。观念不转变,即使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D . 2011

4、年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一幼儿园校车被撞致19名幼儿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全面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4. (2分) 下列各句中语意最明确的一项是( )A . 原生态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充满变化的课堂,而不是一切都预设好了,把学生可能有的思想、情感都装在挖好的坑里,只等着学生往里跳。B . 第五届乐山大佛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一场以“慈光千年与梦同行”为主题的演出一山一佛一世界,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自然清新、净化心灵的文化盛宴。C . 不少网友建议让政协委员们集体到户外考察,在尘沙弥漫的北京走上一圈,一定百感交集,议案、提案会写得更具真

5、实性和说服力。D . 愤慨是一种“看到别人得到不应当得到的好运所引起的苦恼”,例如官员的拥权自肥,富二代官二代的特权和幸福;愤慨往往包含某种关于“好东西”的“正当性”的意识。5. (5分) (2016高一下三门期中) 根据下列文字概括“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四个主要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8个字。4月21日“阳光动力2号”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完成了它环球航行的中国段航程。这架革命性的飞机由碳纤维制成,重量仅为2300千克,相当于一辆小轿车。飞机机翼、机身和水平尾翼上共安装了约17248个厚度仅为135微米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机翼下方安装的4台无刷、无感应电动发动机提供可再生能源。每个发动机能产

6、生175马力的动力,还有一个减速齿轮,将直径4米的两叶片螺旋桨的速度限制在525转/分钟。整个系统的效率是94%,创下了能源效率的新纪录。在“阳光动力2号”的设计与制造中,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材料。其中,索尔维集团发明了一种电解质,用于增加电池能量密度;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允许本次计划使用其研发的纳米科技;Dcision公司则负责提供前所未见的超轻碳纤维。6. (5分) 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7. (6分) (2020高三上安庆期末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

8、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B . 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C . 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D . 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B .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C . 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D .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

9、项是( ) A .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B .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C .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D .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二、 现代文阅读 (

10、共2题;共26分)8. (6分) (2018高三下阳高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

11、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一一“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

12、,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

13、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

14、,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B .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C .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D . “大团

15、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屈从和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B .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C .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D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

16、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B . 华复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C . “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D . 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

17、向圆态。9. (20分) (2019长宁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迟子建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寻觅觅的。不知

18、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

19、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

20、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

21、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用,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

22、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1) 第段虚实相生,请分析其作用。 (2) 第段两处画线句都用比喻手法描摹疼痛但所选喻体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3) 本文旨在表现“我对黑暗的柔情”,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被蜜蜂蛰痛,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4)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对黑暗的态度。 三、 古代诗文阅读 (共4题;共39分)10. (11分) (2017

23、高一下黄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郭进,深州博野人。少贫贱,为钜鹿富家佣保。有膂力,倜傥任气,结豪侠,嗜酒蒲博。其家少年患之,欲图杀进,妇竺氏阴知其谋,以告进,遂走晋阳依汉祖。汉祖壮其材,留帐下。周广顺初,移淄州。二年,吏民诣观察使举留。是秋,迁登州刺史。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显德初,移卫州。卫、赵、邢、洺间多亡命者,以汲郡依山带河,易为出没,伺间椎剽,吏捕之辄遁去,故累岁不能绝其党类。进备知其情状,因设计发擿之,数月间剪灭无余,郡民又请立碑记其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后益繁茂。郡民见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种也。”初,开宝

24、中,太祖令有司造宅赐进,悉用筒瓦。有司言:旧制,非亲王公主之第不可用。帝怒曰:“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亟往督役,无妄言。”进有材干,轻财好施,然性喜杀,士卒小违令,必寘于死,居家御婢仆亦然。进在西山,太祖遣戍卒,必谕之曰:“汝辈谨奉法。我犹贷汝,郭进杀汝矣。”其御下严毅若此。然能以权道任人,尝有军校自西山诣阙诬进者,太祖诘知其情状,谓左右曰:“彼有过畏罚,故诬进求免尔。”遣使送与进,令杀之。会并人入寇,进谓诬者曰:“汝敢论我,信有胆气。今舍汝罪,能掩杀并寇,即荐汝于朝;如败,可自投河东。”其人踊跃听命,果致克捷。进即以闻,乞迁其职。时田钦祚护石岭军,恣为奸利诸不法事

25、,进虽力不能禁,亦屡形于言。进武人,性刚烈,战功高,钦祚以他事侵之,心不能甘,自经死,年五十八,钦祚以暴卒闻。太宗悼惜久之,赠安国军节度,中使护葬。(选自宋史列传卷三十二,有删改)(1) 对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进备知其情状备:准备B . 亟往督役亟:急切、立刻C . 我犹贷汝贷:宽恕D . 恣为奸利诸不法事恣:肆意(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B . 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C . 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

26、/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D . 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郭进倜傥任气,喜欢结交豪杰侠士。有人认为他是祸患,想谋划杀他。竺氏暗中知道了阴谋,把这事告诉了郭进。B . 郭进智勇双全,在做卫州官员的时候,带兵剿灭了依山傍河的汲郡亡命之徒,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美。C . 郭进性情残暴,无论是士卒还是家里的婢仆,稍有违背命令,郭进都会置之于死地,因此也被太祖批评。D . 郭进大度宽容,能用权谋驾驭他人。对于诬告自己的军校,他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没有立刻处置他。(4) 把文

27、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其人踊跃听命,果致克捷。进即以闻,乞迁其职。11. (12分) (2019高二下黑龙江期末)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1)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 . 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 . 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D . 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意境闲淡,情趣悠远。(3)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2. (10分) (2016高二上冷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