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I)卷_第1页
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I)卷_第2页
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I)卷_第3页
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I)卷_第4页
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6高一上宁夏期中) 现代文阅读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

2、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重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3、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丸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一科举”

4、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1) 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B .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

5、官职。C . “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D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 . 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B . 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C . 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

6、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D . 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的不同需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B . 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C . 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D . 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

7、,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它持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其人才选拔机制是十分先进的,对我国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2. (18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

8、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

9、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

10、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

12、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 . 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 .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 . 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 . 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2)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含义。

13、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3) 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3. (12分) (2017高二上赤峰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缝山针非鱼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

14、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 ,

15、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

16、。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就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

17、喝酒。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

18、。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年又春没有勇气

19、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B .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C

20、.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D .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2) 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4. (11分) (2017乌鲁木齐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戴士衡,字章尹,莆田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擢吏科给事中。蓟州总兵官王保滥杀南兵,士衡极论其罪。已,请亟补言官 ,

21、劾石星误国大罪五。山东税使陈增请假便宜得举刺将吏,淮、扬鲁保亦请节制有司,士衡力争。仁圣太后梓宫发引,帝不亲送,士衡言:“母子至情,送死大事,奈何于内庭数武地,靳一举足劳。今山陵竣事,愿陛下扶杖出迎神主,庶少慰圣母之灵,答臣民之望。”锦衣千户郑一麟奏开昌平银矿,士衡以地逼天寿山,抗疏争。二十五年正月,极陈天下大计,言:“方今事势不可知者三:天意也,人心也,气运也。大可虑者五:纪纲废弛也,戎狄侵陵也,根本动摇也,武备疏略也,府藏殚竭也。其切要而当亟正者一,则君心也。陛下高拱九重,目不睹师保之容,耳不闻丞弼之议,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

22、事自修”亦不报。日本封事败,再劾星及沈惟敬、杨方亨,列上防倭八事,多议行。俄劾南京工部尚书叶梦熊、刑部侍郎吕坤、蓟辽总督孙幰及通政参议李春。时幰已罢,宜春自引归,坤亦以直谏去。给事中刘道亨右坤,力诋士衡,谓其受大学士张位指。士衡亦劾道亨与星同乡,为星报复。帝以言官互争,皆报寝。寻劾罢文选郎中白所知。先是,士衡再劾坤,谓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因请举册立、冠婚诸礼。帝不悦。至是有跋闺范后者,名曰忧危竑议,诬坤与贵妃从父郑承恩同盟结纳,羽翼贵妃子。承恩大惧。而全椒知县樊玉衡方上疏言国本 , 指斥贵妃,遂妄指士衡实为之,玉衡与其谋。 帝震怒,夜半传旨逮下诏狱拷讯。比明,命永戍士衡廉州。御史赵之翰复言

23、:“是书非出 一人,主谋者张位,奉行者士衡。诸臣皆位心腹爪牙,宜并斥。”士衡再更赦,皆不原。四十五年,士衡卒于戍所。巡按御史田生金请脱其戍籍,帝不许。(节选自明史戴士衡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B . 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C . 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D . 美丽当前/燕惰自佚/

24、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言官是古代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B . 武是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武泛指脚步。数武,是“不远处,没有多远“ 的意思。C . 师保,担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一种官职,有师和保之分,统称“师保”,也可泛指老师。D . 国本,立国的基础,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古代常以此来代称太子或君主。(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戴士衡恪

25、尽职守,多有谏议。担任给事中时,他对滥杀南兵、补任言官、举刺将吏和节制官员等事表明立场,还就皇家出殡一事着所启奏。B . 戴士衡富有见地,直言不讳。他对国家忧患作出了中肯、详细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务之急是要匡正君心,并提出了修明政治的建议。C . 戴士衡屡次弹劾,时有奏免。封贡日本一事,他弹劾了三个官员;不久他又弹劾叶梦熊等四人;文选郎中白所知,也因为他的弹劾被免职。D . 戴士衡惹怒皇帝,死于戍所。因为受到樊玉衡的陷害,他被逮入诏狱受审,后被遣戍边,遇两次大赦都没得到宽恕,死后戍籍也未被解除。(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愿陛下扶杖出迎神主,庶少慰圣母之灵,答臣民之望。至是有跋

26、闺范后者,名曰忧危竑议,诬坤与贵妃从父郑承恩同盟结纳,羽翼贵妃子。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5. (10分) (2016高二下瑞昌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蕲:同“祈”,祈求。三折肱: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此句暗喻

27、黄几复善“治国”。(1) 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2) 这首诗意蕴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 默写 (共1题;共8分)6. (8分) (2016高三上睢宁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 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3) 人间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 座中泣下谁最多?_。(白居易琵琶行)(5) 庭下如积水空明,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6) 从今若许闲乘月,_。(陆游游山西村)(7) _,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8) 见贤思齐焉,

28、_。(论语)五、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7. (2分) 下面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万科拿下六朝古都南京的金阳东街G07地块,考古人员准备进场工作,却发现六座古墓连夜被毁了,其中不乏王侯之家。由此观之,这建与拆的政绩,没有点临深履薄的态度,实在是不好取得的。B . 他年纪轻轻,为什么这样一副死气沉沉、少年老成的模样呢?C . 与会领导表现出了极高的姿态,一再让工人们实话实说,对造成这次停产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批评,可大家就是不赞一词。D . 鉴于意大利政治僵局难解,当地时间4月20日,已是耄耋之年的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临危授命,成为意大利战后历史上第一位连任的共和国

29、总统。8. (2分) (2017高二上河北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这届全运会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将引导各地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提高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B . 活动通过播放事迹短片、表演文艺节目和现场访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展现了广大医护工作者立足自身岗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采。C . 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D . 法国巴黎的一个社交网站上有名男子的照片,照片上面写着“当世界看到这张脸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被推测是法国巴黎枪击爆炸案嫌疑人。9. (2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对于奥运史还是建筑史,2006年9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举世瞩目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今天上午完成了它工程建设中最富有悬念的一道程序钢结构卸载。再过两年,奥运会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50多块奥运金牌将在这个伟大的建筑中诞生。中国人能不能把“鸟巢”建起来一个建筑史上的世界之最,由此诞生这就意味着,“鸟巢”重达42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