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大联考试卷_第1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大联考试卷_第2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大联考试卷_第3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大联考试卷_第4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大联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大联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在卡扎菲政府军向反对派大本营步步紧逼之际,本想作壁上观的美国政府也禁不住英法等国的怂恿,加入到打击卡扎菲政府军的阵营中来。B . 全国煤炭系统要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地工作,各级主管部门特别要敢于揭盖子 , 为早日实现煤矿安全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C . 马尔代夫岛上到处都是花,到处都是树,仿佛随便朝地上扔根枝条就能开出沸反盈天的花来。D . 牛奶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是唯一的全营养食物,保存时要避免日光、灯光照射,否则会破坏

2、牛奶中的维生素,从而影响牛奶的品质。2. (2分) (2019高一下牡丹江开学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虽然不是每到一处人生驿站,都有丰硕的收获,不是每一个希冀都有理想的答案,旅途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_,_,_,_,_。逆境中定会有峰回路转心中就会有永远也欣赏不完的风景但只要我们奋勇执着幸福和快乐也会伴你度过每一个驿站只要活得充实,哪怕清贫A . B . C . D . 3. (2分) (2019高二下长兴期中)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出租车上安装车载货架,售卖零食饮料,既可方便乘客,又可增加司机收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B

3、 . 我这次考得不错,所以殷切期望那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C . 发言嘉宾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深入思考过,只能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以便抛砖引玉,请专家指正。”D . 我报“社会深度”栏目将长期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参与。4. (2分) (2019江苏) 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 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B . 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C . 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D . 期许的V

4、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5. (14分) (2019高二下湖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齐太蔚、清河王岳之子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年七岁,袭爵清河王。十四为青州刺史,后改封乐安王。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邱。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

5、。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既至邱,劢劝后主:“五品已上家累,悉置三台之上,因胁之曰:若战不捷,则烧之。此辈惜妻子,必当死战,可败也。”后主不从,遂弃邱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与语,大悦,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高祖甚器之,以劢检校扬州事。后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仆子仆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

6、乃告谕所部,射此遂止,百姓赖之。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后遇吐谷浑来寇,劢遇疾不能拒战,贼遂大掠而去。宪司奏劢亡失户口,又言受羌馈遗,竟坐免官。后卒于家。(节选自隋书高劢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B .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C .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

7、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D .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二十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B . 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C . 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之子,父亲为楚王所杀,后他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人楚都郢城。D . 我国古代根据亡者社会地位不同,对亡者“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死。(3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劢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他要斩杀专弄权术的苟子溢,并表态若能杀他,纵然明天被杀也无憾。B . 高劢见解独到,建言献策。他先是向后主提出取胜的方法,又给周武帝、隋高祖进言,均受到米纳。C . 高劢仁孝忠良,深受器重。他自幼被北齐显祖宠爱,得以进爵和封官;后又屡被隋高祖委以重任。D . 高劢安定百姓,甚得民心。他任楚州刺史时禁止滥祭,任洮州刺史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的信赖。(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三、 诗歌鉴

9、赏 (共1题;共10分)6. (10分) (2019高一下泰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斋晚望柴望才是青山便卜邻 , 世情那得较纷纭。露含远地分为雨,烟起人家去作云。柳色晴光扶槛入,莺声人语隔窗闻。高斋独卷重帘坐,花落棋床日未曛。【注】柴望,南宋诗人,曾因出书提醒当朝居安思危触怒朝廷被捕入狱。出狱后隐居30年而时时心忧国难。卜:选择。较:计较,争辩。(1)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选择春天富有特征的景物入诗,青山云露,炊烟人家,柳色莺声,花落棋床,意象丰富。B . 诗中的写景由远到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多角度描写,富有层次感。C . 优游闲适的高

10、斋晚望,其实是诗人的一次暂时挣脱压抑与苦阀、孤独与无奈的心灵挣扎。D . 诗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增加了情趣和艺术表现力。(2) 请指出首联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四、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7. (8分) (2015高一上延边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通过春望中的“_,_”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_,_。“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

11、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真的猛士,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五、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8.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的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边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

12、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

13、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

14、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

15、,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有删改)(1)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

16、的人。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3)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4)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5) 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 (6) 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 9. (9分) (2019高二下抚顺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中国人注重礼仪,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

17、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之说。这些传统礼仪都对后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比如婚嫁礼,祭祀礼和丧礼等等,而且中国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这也使得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得到了好评,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礼”是基于人情产生的,这使得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人情礼节,崇尚“礼尚往来”,当一个人收到别人礼物或好处后,总要回送或是给予其某种好处,以表明对对方的尊重和回报。由于礼学家对人情基本上持一种中庸的态度,既不否认其合理性,又认为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裁制,所以顺人之常情外,还需要正己之情。因此,许多中国人都特别注重中庸之道,极力

18、促使自己达成中庸之道。“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使得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等级观念,他们看重人的等级区别。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制度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在婚姻嫁娶中都要讲究门当户对,这就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虽然这种“礼”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它同时也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性格。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国人对尊者的推崇形成一种崇尚权威,卑躬,谦虚的性格,并且特别能自律忍耐。宗法观念使得中国人群体凝集力特强,特别是使家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在儒家“礼”中,男女有别的观念却使得中国的妇女

19、性格和地位都边缘化。儒家礼教思想对妇女社会活动范围加以限制,女子必须“三从四德”这点也使得妇女对自身男尊女卑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基于上述观念的形成,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儒家“礼”看重学问,人的才识。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学问,富于智慧。儒家的文化既是治家文化,也是治国的文化。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他在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一方面把做人的思想、治家的文化与治吏的思想、治国的文化联系起来,认为“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齐家

20、”开始,其顺序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另一方面又把“修身”与“致知”联系起来,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即治国者要注意学习,知书才能达理,达理才能修身,修身才能治家,治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这也使得中国人讲究修生养性。儒家“礼”已经在中国成为一个伦理的范畴,“礼”使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尊敬长辈、老者,爱护幼小,诚实友善,同时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使言行合于

21、道德规范,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特别能忍让,特别能自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而且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因此,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B . 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就是受儒家礼教的影响而形成的。C . 孔子的观点是,想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要“修身”先“致其知”,即注意学习,知书达理,从而使得中国人讲究修生养性。D . 儒家“礼”要求人们要尊老爱幼,诚实友善,同时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使中国

22、人特别能忍让,特别能自律。(2)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总说中国人传统礼仪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然后分说古代“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B . 在论述中国人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C . 第四段作者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来阐明儒家“礼”使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D . 第五段运用了类比论证法。用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来证明儒家的“克己”。(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和注重中庸之道,是分别受到儒家“礼”和礼学家的影响。B . 文章从男女有别的观念,对学问、才识的看重,伦理

23、道德等几方面论述了儒家“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C .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具有群体凝聚力、讲究修生养性、能忍让自律的良好性格,均是受到儒家“礼”的影响。D . 尊老爱幼是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形成的,这十分符合儒家“礼”中的伦理道德。10. (9分) (2018高二上宜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立德而后文艺詹福瑞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

24、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

25、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

26、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 ”。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

27、关系的公论。(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才与材相通,把全面开掘自我材质看作是成就德性的手段。B . 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也是艺术毛坯的点金石。C . 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德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D . 自我修养是对自我才华的钳制,这一观点带有普遍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认为德与才是浑然一体的,文章开篇就亮出了这一观点。B . 为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文章运用了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C . 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多次强调立德在先的重要性。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论述了德对才具有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论证了德对才的主导作用。B . 道德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否流传开来的先决条件。C . 修德至关重要,无论论书、论画还是论诗,均离不开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