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过程与方法”视野下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试论历史课堂笔记的分类剖析和改进策略_第1页
历史(心得)之“过程与方法”视野下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试论历史课堂笔记的分类剖析和改进策略_第2页
历史(心得)之“过程与方法”视野下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试论历史课堂笔记的分类剖析和改进策略_第3页
历史(心得)之“过程与方法”视野下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试论历史课堂笔记的分类剖析和改进策略_第4页
历史(心得)之“过程与方法”视野下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试论历史课堂笔记的分类剖析和改进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论文之“过程与方法”视野下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试论历史课堂笔记的分类剖析和改进策略 “过程与方法”视野下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试论历史课堂笔记的分类剖析和改进策略许彩仙 浙江新昌知新中学(312580)电话要:课堂笔记是历史学习的经典方法,目前的课堂笔记大致有教材目录型、知识结构型、标注教材型和问题重点型等类型。从过程与方法的视角看,这些课堂笔记总体来说都是基于知识中心的、基于接受式学习的,是定位于复习备考功能的。要实现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使笔记成为一种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适应的经典学习方法,成为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2、 历史课堂笔记 转化把“过程与方法”列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由于“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是直接针对传统学科教学只重结果、不问过程的弊端所作的“颠覆性改革”,引起了学者和一线教师广泛深入的关注,他们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历史课程的新目标、新内容加以研究和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历史教学的创新。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教学中史学方法的引入”、“历史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途径”、“分析和阐述历史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对传统历史教和学的一些有效方法却关注不多,笔记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看书、听讲、笔记、温习是历史学习一般过程和经典方法,如果能从新课程的角度对这些传统的经典过程和经典方法

3、进行继承、改造、创新,借用林毓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出的概念,实现经典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创造性转化”,本文试以课堂笔记为例进行剖析和讨论。一从“过程与方法”角度审视历史课堂笔记的功能无庸讳言,历史课堂笔记曾经长期是应试教育的奴婢,“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历史学习的辛辣讽刺。于是乎,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历史课堂笔记成了“应试教育”的殉葬品,在历史教学研究中倍遭冷遇,鲜有提及。其实,传统历史教学很重视课堂笔记,一般认为笔记有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等三大功能,这主要是基于历史知识掌握的认知角度看问题。如果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课堂笔记的功能,

4、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首先,笔记是最经典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一般而言,历史学习方法既包括各学科通用的一些方法,如阅读、听课、笔记、思考、解题、讨论等,也包括历史学科的独特学习方法,如汲取、鉴别、整理、归纳历史信息的方法,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方法等。近些年来,对后一类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深入,但结合学科特点对前一类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其实,与其他学科相比,看书、听讲、笔记、思考等传统的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显得更重要,换句话说,这些学习方法在历史学习中更具有“经典性”,笔记就是这样一种经典的历史学习方法,学会记笔记的方法不仅在学生时代有意义,更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重要的梯航。其次

5、,笔记是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历史学习中,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思考问题、同伴讨论等过程都不能“事无春风了无痕”。勾勾画画、写写记记可以记录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感受体会,可以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知识框架,可以记录思考和讨论历史问题的过程和收获,可以记录历史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因此,历史课堂笔记是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由此观之,积极引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不仅能便利复习、巩固历史知识,更是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获得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二从“过程与方法”角度剖析历史课堂笔记的现状事实上,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

6、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历史课堂笔记”,不重视“历史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历史课堂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一)教材目录型笔记试看如下的历史笔记片段:例1: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商政治形式()2、西周分封制3、西

7、周的宗法制这种形式的笔记主要是教材目录的整理记录,可能对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有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比较随意,太过简略。从记笔记的角度看,只是教材目录的简单抄写,既没有对教师讲解的记录,也没有思维含量,对理解历史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帮助不大;从用笔记的角度看,这一类笔记在任何一个复习环节都不能代替历史教科书,起不到很好地课堂再现、知识整合的作用。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记这类笔记的学生既不能因为笔记而保证认真听讲,也不能通过笔记而掌握一种记录笔记、整理笔记的方法,他们只在于形式上笔记的有无和心理的自我安慰我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课堂笔记本记录认真清楚的,历史学不好我很无辜!(二)知识结

8、构型笔记有些学生的笔记记录比较详细。如:例2: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基本特征: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制度:(两个)1、分封制(1)含义:封邦建国,授民授土地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王室、功臣、先代贵族 (4)主要诸侯国:齐、鲁、燕、晋、宋 (5)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权,对周天下定期朝贡, (6)作用:稳定当时的政治力度秩序,扩大疆域 (7)崩溃: 2、宗法制 (下略) 这类笔记比前一类更清晰和详备,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框架

9、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历史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历史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发挥历史笔记“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的功能。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因而,笔记与听课相辅相成,体现了呈现学习过程的作用。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通过认真的笔记,能把课堂内的听课、笔记等学习活动与课后的笔记整理、课

10、堂回忆、同学讨论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历史学习的过程更充实。无论从历史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都对学生历史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对历史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三)标注教材型笔记有些学生不是把笔记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而是在教科书上做各种标注。例3:人教版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六单元第一课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批注:国际地位)它酝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映了饱受战争摧残的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共同心声。(批注:产生背景)1941年8月,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性组

11、织的设想。(批注:提出设想)1942年1月,由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一词,这就是联合国名称的由来。(批注:名称由来)1943年10月,美、英、中、苏四国共同签署的普遍安全宣言,第一次向世界宣告要建立一个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批注:公开宣告)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批注:签署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批注:正式成立)这类笔记做起来比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如上例),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过

12、程与方法”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这类笔记形式同样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不能反映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四)问题重点型笔记有些学生的历史课堂笔记除了记录主要知识结构外,还记录一些思考的问题。如:例4:人教版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五单元第7课。1、海湾战争原因:导火线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原因分析P135);2、战争过程:(1)沙漠风暴空袭,(2)沙漠军刀地面进攻;3、战争特点:高科技(美国导弹“爱国

13、者”拦截伊拉克导弹“飞毛腿”)4、战争影响:中东及世界格局的改变(详见P139)思考:(1)美国为何率先作出强制反应“沙漠盾牌”计划? (2)其他国家为什么愿意承担战争费用或直接出兵? (3)为什么美国出兵占多国部队的“大头”? (4)为什么伊拉克要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 (5)美国是如何安抚伊拉克的?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

14、段性复习。说明由于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有浓厚的“标准答案情节”;另外,这类笔记的后续探究也没有跟上,由于整体上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学生作业负担重,历史学科又不受重视,学生在课外没有精力和条件去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探究止步于课堂中的这些问题。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历史学习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作为经典历史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历史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主要是课堂听讲和

15、考前复习的载体,积极思考的过程、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外探究学习的过程体现不够。三、从“过程与方法”角度实现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历史课堂笔记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惯性力量的原因,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大格局很难根本改变的形势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既要重视课堂笔记在历史知识掌握和巩固等认知领域的作用,更应不断开发历史课堂笔记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功能,实现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一)使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化实现历史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就要重新审视历史课堂笔记的功能,使课堂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历史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变。从笔记的

16、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历史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二)从作为学习任务的笔记向作为学习方法的笔记转化 很多历史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历史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历史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

17、“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史”的本意是记载,人类将经历过的事件用文字记载了下来,才有了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记录是历史学科的“看家本领”,历史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三)从封闭的历史课堂笔记向开放的学习笔记转化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学习笔记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记录,还包括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过程。因此,笔记就不能只记老师列的知识提纲,更不能只记板书,要养成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的习惯,从课堂笔记向学习笔记转变。看书时勾勾画画地做笔记,听讲中疏理知识做笔记,做题时结合思考做笔记,讨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