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_第1页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_第2页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_第3页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_第4页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初春校园,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师生们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B .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 , 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C . 1861年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暴发战争,林肯总统向国会重申他无意干涉奴隶制,号召人们为国家统一而战。D . 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的楼市旺季时节,交易情形也不瘟不火 , 景况大不如前。2. (

2、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专家提出: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B . 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是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标志。C . 孟建柱认真听取了情况汇报后指出,举办一届难忘、精彩、成功的世博会,安全是基础。D . 绿草如茵的平原、枝繁叶茂的大树、蜿蜒流淌的清泉、乡间小屋用花草精心装饰、时隐时现的丛林阴霾的清晨,达西先生走出自己美丽的庄园,走向伊丽莎白的家。3. (2分) (2018连云港模拟) 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

3、 ) A .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B .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书房)C . 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宗祠)D . 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寺院)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4.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

4、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

5、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

6、、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染指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

7、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随着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面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纽扣,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神不重形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此时也像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韵的,带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

8、的文化基因,不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追求,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剑走偏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硬地照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哪里去。(节选自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有删改)(1)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画要求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B . “菡萏香销翠叶残”有一种古雅的美感,能给人以词语意义之外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果换成“荷花凋

9、零荷叶残”则意味索然。C . 中国画重“意境”,古意盎然,能给欣赏者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欣赏者不仅能享受到客观上的美,还能获得主观上的美。D . 西洋画的特点是细密逼真,所画人物好像还有温度。西洋画的引进让中国画坛的画风和画技更加丰富多彩。(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菡萏香销翠叶残”传达了一种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以致王国维读完后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B . 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追寻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C . 自从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文人的气质,有了文人的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

10、气韵,无论什么内容,画中总有“人”的存在。D . 西洋画与中国相比,西洋画重“形像”,中国画重“神似”。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距离”产生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绘画,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所以越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B . 画家石鲁曾感慨:“画山就是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说明了中国画的创作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C . 文章批评了当今一些人忽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画所体现的诗意与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的现象。D . 中国画与西洋画比较,二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11、只是特点不同而已,所以对西洋画应运用“拿来主义”,吸其精华,西为中用。5. (12分) (2019高一下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人与井夏一刀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是吧?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12、!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黑牛急了,瞎伯!你攒几个钱容易吗?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

13、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

14、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瞎伯已经睡了过去

15、,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来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暗伯的。然后,从古并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但能吸引读者,激发

16、阅读兴趣。B . 小说中安排的善卷古井的故事,既增添了小说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也表明瞎伯希望像善卷一样为村民谋福利。C . 村民们认为瞎伯为他们打了一口井,足以报答他们多年来对瞎伯的照顾之情,所以他们表示买管子的钱各家自己出。D . 黑牛在瞎伯去世后用他留下的钱打井,是为了满足瞎伯的心愿,并让人们记住瞎伯,这体现出黑牛淳朴的人物形象。(2) 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3) 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9分) (2020大同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

17、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18、。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

19、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

20、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

21、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

22、同就会形同空壳。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

23、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B .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C .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D .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

24、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B . 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C .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D .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3) 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

25、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19高一下吉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也。梁遣捉生军将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晏球奏曰:“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迟明尽杀之,以功拜澶州刺史。明宗兵变,自邺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从至洛阳,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为招讨使讨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晏球立高冈

26、,号令诸将皆囊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高行珪以右军攻其右,中军骑士抱马项驰入都军,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馀里。契丹又遣惕隐以七千骑益都,晏球遇之唐河,追击至满城。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馀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梴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

27、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久之,都城中食尽,先出其民万馀人,数与秃馁谋决围以走,不果,都将马让能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军节度使。(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1) 下列对文中加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B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C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

28、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D . 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又称表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在人际交往中,一般称自己称字,称别人称名。B . 刺史,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史”为“御史”。后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政长官。C . 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庙号。古代称皇帝除庙号外,还有谥号、年号、尊号等。D .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调度的凭信而得名

29、。(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晏球忠于职守,遇事果敢。李霸作乱时,他不等命令下达,即率兵迎击,挫败敌方攻势,控制危局,立下战功,深得君王赏识。B . 王晏球统兵有方,军纪严明。面对王都和契丹的联军,他登上高岗,亲自指挥,严明号令,督促诸将奋勇杀敌,最终使得敌军惨败。C . 王晏球英勇善战,威震契丹。他先大败秃馁,又击溃惕隐,使契丹余众四处溃逃,改变了中国之兵与契丹交战“未尝少得志”的窘况。D . 王晏球颇有智谋,指挥若定。攻打定州时,明宗多次催促,于是带兵进攻,大败叛军,叛将闻风丧胆,不敢再言进犯,王晏球得以让士卒休养。(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30、成现代汉语。 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人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7高一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蜀道难,完成后面小题。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31、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 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B . 诗人一开篇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极言蜀道之难,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

32、以下反复出现,使它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C . 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D .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E . 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2) 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9分)9. (9分)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卫风氓中,与成语“青梅竹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