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I)卷_第1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I)卷_第2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I)卷_第3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I)卷_第4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州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1. (15分) (2019高三上扬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浮在油腻保温杯里的中年之尬油腻之本义,发乎庖厨。之于人,大抵是说离“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越来越远;而保温杯,与青春的要义背道而驰。青春在于挥霍和放纵,并且有资本来挥霍和放纵。一旦变得小心翼翼,意味着曾经有过的硬气、嚣张、不羁都已丧失殆尽,向人生投了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油腻”与“保温杯”被解读为中年男人的危机似乎说得通。年轻人失败大不了重头来过,但中年男人在社会、家庭的重压之下,改变现状对他们而言并非一件易事。中年男人大多

2、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生活压力较大,加上职场天花板开始显现,心理上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焦虑情绪。事实上,“油腻”与“保温杯”话题的背后,还存在两种隐性逻辑:一是中国快速发展,而很多共识还来不及沉淀为行为规范。中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要完成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规变,道阻且长。社会跨越式发展,还留下不少没跨过来的社会人群,在新生代那里,就成了有意无意嘲笑的对象。二是代际间的话语权斗争。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90后走向社会,使年轻人逐步掌握了话语权;另一方面,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获取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久经职场的中年人之间的矛盾凸显,

3、而“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这种通病里,尽管有情感与价值的现实考量,更多的则是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对于中年之尬,或许不必过于焦虑。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格的养成,本身也是一个界定价值、涵养宽容、接受多元的过程。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该进化成“最好的自己”,不被外界的标签和期待所左右,诚恳对待自己的身体,认真践行内心所信奉的价值,也许这才是足够好的中年生活。(1) 结合第一段,理解“油腻”与“保温杯”的含义。 (2) 造成“中年男人危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 根据材料,简述人到中年如何面对“中年之尬”? 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

4、题;共24分)2. (11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皇甫诞字玄虑,安定乌氏人也。祖和,魏胶州刺史。父璠,周隋州刺史。诞少刚毅,有器局。周毕王引为仓曹参军。高祖受禅,为兵部侍郎。数年,出为鲁州长史。开皇中,复入为比部、刑部二曹侍郎,俱有能名。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明年,迁尚书右丞。俄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寻转尚书左丞。时汉王谅为并州总管,朝廷盛选僚佐,前后长史、司马,皆一时名士。上以诞公方著称,拜并州总管司马,总府政事,一以谘之,谅甚敬焉。及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用谘议王颉之谋,

5、发兵作乱。诞数谏止,谅不纳。诞因流涕曰:“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愿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愿察区区之心,思万全之计,敢以死请。谅怒而囚之。及杨素将至,谅屯清源以拒之。谅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相与协谋,闭城拒谅。谅袭击破之,并抗节而遇害。帝以诞亡身徇国,嘉悼者久之,下诏曰:“并州总管司马皇甫诞,性理淹通,志怀审正,效官赞务,声绩克宣。值狂悖构祸,凶威孔炽,确殉单诚,不从妖逆。虽幽絷寇手,而雅志弥厉,遂潜与义徒据城抗拒。众寡不敌,奄致非命。可赠柱国,封弘义公,谥曰明。”子无逸嗣

6、。(节选自隋书皇甫诞传,有删改)(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寻转尚书左丞寻:不久B . 愿察区区之心区区:自得的样子C . 谅屯清源以拒之屯:驻扎,驻守D . 值狂悖构祸值:遇,遇到(2)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B .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C .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D .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

7、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皇甫诞颇有气度,深受重用。高祖即位后,就让他做了兵部侍郎;后来他又任鲁州长史等职,有贤能的名声。B . 皇甫诞为政有能,深受敬重。高祖封他做并州总管司马,府中的政治要事,他都一一征询各方意见,为此杨谅很敬重他。C . 皇甫诞心明大理,直言劝谏。杨谅发动叛乱,皇甫诞极力劝阻,为其分析形势,并劝告他恪守臣子节操以保得长寿和荣华。D . 皇甫诞守节而死,尽享哀荣。他反对杨谅反叛,与之作战而死,死后隋炀帝下诏书嘉奖他,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4) 把文中画横线

8、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年,迁尚书右丞。俄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谅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相与协谋,闭城拒谅。3. (7分) (2019高二下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注】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楚客,指贾谊。袍,官袍。烟霄:喻显赫地位。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

9、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B .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C .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D .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6分) (2019高二上凯里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 屈原在离骚中,写只要自己的内心是

10、美好的,那么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无妨的句子是“_,_”。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刘禅能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达到“_,_”的效果。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5. (12分)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

11、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

12、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

13、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站在那简陋的房

14、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

15、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B . 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C . 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D .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2) 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 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四、 实用类文

16、本阅读 (共1题;共13分)6. (13分) (2017高一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

17、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

18、嘉莹保存至今。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

19、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

20、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

21、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资*源%库 ziyuankucom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

22、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相关链接】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

23、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1)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B . 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

24、到里面的好处。C . 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D . 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E . 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2) 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3) 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五、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1分)7.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日本安倍政府自上台以来,诋毁中国国际形象,

25、歪曲日本侵略历史,积极扩军备战,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B . 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加大了对违法事件的惩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监察措施,不断加强舆论监督,长此以往 , 日趋严重的安全问题将会得到有效遏制。C . 作为文学大家,周老师是一颗大树,一面旗帜,他的文学成就让人高山仰止 , 他挺身而出甘当靶子,表现了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D . 2013年,从春至夏,经秋入冬,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勾勒出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纵横捭阖的新轮廓。8. (2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 . 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B

26、. 李院长肯定了今年高校是否扩大招生的问题。C .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D . 山区那些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9. (2分) (2016高二上包头期中)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艺术中“风骨”的评品,源自对国人的感性生命及其精神风貌的识见。从魏晋开始,许多绘画作品尝试运用这个观念,一时蔚然成风。_。由此,“风骨”成了后人评判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A . 此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也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B . 此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 . 此后,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D . 此后,出现了一些追求“风骨”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 (3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继指出居民身份证上存在语文差错之后,咬文嚼字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