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宏观经济学》考研试题:模拟4_第1页
华南师范大学《宏观经济学》考研试题:模拟4_第2页
华南师范大学《宏观经济学》考研试题:模拟4_第3页
华南师范大学《宏观经济学》考研试题:模拟4_第4页
华南师范大学《宏观经济学》考研试题:模拟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四)一、选择题1下列哪几项计入当年GDP?( )A购买一辆旧车 B购买1000元股票C蛋糕厂购入的5吨面粉 D银行从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2设甲、乙二人有一样的平均年收入,并且他们都依照持久收入理论行事,不同的是,甲有着稳定的收入,而乙每年的收入差别很大,我们可以断定:( ) A相对于乙而言,甲会将当前收入中较少的一部分用于消费。 B相对于甲而言,乙会将当前收入中较少的一部分用于消费。 C在进行消费决策的时候,甲会赋予当前收入较小的权重。 D在进行消费决策的时候,乙会赋予当前收入较小的权重。3在ISLM模型中,如果( ),那么政府购买G的变动将会导致GDP更大的变动。 A货

2、币需求对GDP变得更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息率变得更不敏感 C通过税收变动使它们相互抵消的话 DLM曲线变得更加陡峭了4下列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可能比较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也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5如果中央银行设定了一个利率目标,并决定长期保持这个目标不变,那么:( ) A通货膨胀将能够被避免,因为央行总是及时作出反应。 B经济将迟早陷入衰退,因为中央银行没有能够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充足的货币。 C中央银行不再能够控制货币供给,因为央行为

3、了达到利率目标必须时时调整货币的供给。 D经济中的许多不稳定因素将会被消除。6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 A与横轴平行的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C与横轴垂直的线 D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7下列哪一项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包含的内容?() A.均衡增长率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B.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要使GAGWGN。 C.通过调整收入分配,降低储蓄率,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D.从长期看,由于市场的作用,经济总会趋向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8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 000亿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 8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哪种变化?

4、( )。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需求不足型失业9根据方程式NX(SI)+(TAGTR)可知:( )。 A预算赤字的增加总是伴随着国内私人投资的减少。 B如果国民储蓄不足以为国内私人投资融资的话,贸易赤字将不得不增加。 C净出口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政府预算赤字来实现。 D只有当国内私人储蓄等于国内私人投资时,外部平衡才能实现。10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表示( )。 A进入和退出失业队伍的劳动力数量处于均衡 B对物价和工资的预期是正确的 CA和B都包括在内 DA和B都不是 二、概念题1奥肯定律2宏观经济政策3周期性失业4汇率5新凯恩斯主义三、简答题1如何区分最终产

5、品与中间产品?2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4如果政府降低税率,会怎样影响IS曲线、均衡的收入水平以及均衡利率?5试从总需求、总供给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三个方面,分别讨论: (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2)用宏观经济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3)如果上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那么其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四、计算题1某统计资料有以下数据: 净国民生产总值NNP300 消费支出总额240 总固定资产形成120 政府经常支出50 间接税40 补助金10 进口60 出口30 (1)求国民收入; (2)求

6、国民生产总值; (3)求固定资产折旧额。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 0000.25y,投资从300增至500时(单位:10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3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消费需求C3000.10Y,投资需求I54002000r,政府支出G200,其中Y为总产出,r为预期实际利率。(1)求合意储蓄的方程?(2)当总产出Y1000时,产品市场的均衡利率r是多少?当Y2000时的均衡利率r是多少?求IS曲线的方程。(3)当G300时,求合意储蓄方程?当Y1000时,产品市场的均衡利率r为多少?分析当政

7、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如何移动?4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税收T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函数Nx500.05Y,求: (1)均衡收入,投资乘数,均衡收入水平上的净出口余额; (2)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3)自发性出口从50降为40时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5假设生产函数满足新古典的条件,写出索罗模型并且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A0和0a1为正常数,求出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的显示路径; (2)对于上面给出的生产函数,分别求出均衡时和黄金率时的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并考虑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改革对均衡时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

8、的影响; (3)假设两个国家拥有上面相同的生产函数,并且假设A1,a0.5,资本存量折旧率为5%,人口增长率为1%,第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为10%。第二个国家的储蓄率是20%,求出均衡时的这两个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五、论述题1请论述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2试述20世纪宏观经济学的两次革命。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 对于A项,旧车以前已计入往年的GDP,现在购买是财富转移但如果有中介费,它是新生产的劳务,应计入当年GDP; 对于B项,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它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在这些资金未进入生产之前,它的买卖也只是财富转移; 对于C项,

9、蛋糕厂购入的面粉为中间产品; D项可以根据GDP收入法核算公式的分析得到结论;2D。因为他们都依照持久收入理论行事,并且有着一样的持久收入,所以可以确定他们有相同且稳定的消费水平。对乙而言,在收入高年头,他的平均消费倾向会小于甲的平均消费倾向;在收入低的年头里,他的平均消费倾向要高于甲的平均消费倾向。因为乙的收入波动很大,他根据持久收入决定消费水平,而他的持久收入同当前收入差别很大,所以可以认为乙会赋予当前收入较小的权重。3A。政府购买的变动属于财政政策,当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时财政政策效果大,所以D是错误的。变动税收抵消政府购买会使政策效果变小。另外,根据财政政策乘数的公式:可以判断出

10、,货币需求对收入越不敏感(越小),或者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即政府购买的变动会导致GDP更大的变动。4D。完全的挤出效应发生在LM曲线垂直时。5C。由于央行已经有了利率目标,所以它不能控制货币供给的数量,其他选项都属错误的表述。 6A。总供给曲线一般有如下提法: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前者为水平,后者为垂直。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后者为垂直,前者为水平。但是在单独分析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时候,它明显存在一个竖直阶段,甚至在简化的形式中也是存在的,而到分析财政政策的时候,竖直阶段就消失了。那么,如何来进行区分呢?一个经验方法是,当单独分析凯恩斯主

11、义的总供给曲线时,竖直阶段是不可少的。如果与古典相对比,则只考虑水平的情况。因为后者与凯恩斯本身所倡导的政府政策密切相关。7D。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改变了哈罗德模型中资本与劳动不能替代的固定比率关系这一假定,解决了哈罗德模型中的存在性问题和稳定性问题,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均衡增长关系。A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B为哈罗德模型的观点;C为一种具体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8A。由边际消费倾向可得边际储蓄倾向,再算出实际国民收入为10 300亿元,因此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9B。A中私人投资的减少会导致预算赤字的减少,但只是充分而非必要条件。C、D的表述也都是错误的。10C。自然失业率

12、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因此,给定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失业率是一定的。即进入和推出失业队伍的劳动力数量均衡,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物价和工资的预期是正确的。二、概念题1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y*a(uu*)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该式的含

13、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2宏观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

14、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约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制定的措施。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应当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15、,它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3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可以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的总需求,它是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民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水平。他认为,在国民收入既定

16、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他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就越是不足。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4汇率:又称汇价,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汇率主要有两种标价方法

17、。一种被称为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另一种被称为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汇率可以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由于每个国家通货的实际购买力是与各个国家的价格因素相关的。所以名义汇率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实际汇率是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它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实际汇率被定义如下:式中,为实际汇率;和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为名义汇率。5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2

18、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西方经济学动态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斯蒂格里茨等。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将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粘性。(3)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

19、,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三、简答题1如何区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答:(1)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20、,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必须说明的是某些产品,如煤炭、棉纱等,在核算期间没有参与生产而是以库存形式滞留在生产环节以外的这些产品也应理解为社会最终产品。(2)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区分,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即本期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是否被进一步加工。如果没有被进一步加工,就是最终产品,否则就是中间产品。所以,一种产品虽然在本企业或本地区不再加工,但在其他企业或地区还要加工,就算中间产品,但如果出口到国外,无论在国外是否进一步加工,都算最终产品。第二,按产品和服

21、务的使用去向确定。本期生产又在本期被生产耗用的是中间产品,未被加工耗用的是最终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去向不同,就被划归不同种类。比如本期生产的煤,被居民用作燃料,是最终产品,被发电厂耗用,是中间产品,如果被电厂买去,尚未用于发电,而是作为电厂的储备,就算本期的最终产品。要注意,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不是按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来区分,而是按它在再生产的循环流转功能来区分。也不是按照产品的完成程度(成品和半成品)区分的,成品和非成品是以企业来划分的,有些产品即使是成品,如果被稍加改装和再出售,就算中间产品;有些产品即使还是半成品甚至是原材料,如果用于出口或在期末积存下来形成储备和库存的增加,就算本期的最终

22、产品。2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答: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的实际供给量等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货币当局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利息率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流动偏好基础上,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是由于货币的高流动性。具体而言,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稳定的函数,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其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收入。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

23、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可合称为“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后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对闲置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可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交易性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而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的减函数。凯恩斯的货币总需求函数为:LL1(Y)L2(r),其中L1(Y)表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量,L2(r)表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于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表示为:LL1(Y)L2(r)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

24、出了利息率的作用,所以货币需求就不仅仅是收入的函数。但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认为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在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中得到改进。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答: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

25、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用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

26、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下降;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自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

27、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足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

28、刺激有效需求。4如果政府降低税率,会怎样影响IS曲线、均衡的收入水平以及均衡利率?解:投资与利率负相关。因而,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投资和利率成线性关系。为了简化,把投资的表达式定为线性形: 其中表示自主性支出,式表明投资与利率成反比。ADY 把代入得到:IS曲线方程:,其中变形得:或税率降低,IS曲线的截距不变,斜率的绝对值变小,IS曲线变得平坦。 图1如图1所示。政府减税后,IS曲线转动为,均衡点由原来的()变为()。由图1我们明显看出,均衡的利率和产出都增加了。直观的分析:政府税收减少,通过乘数效应,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导致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供给,进而利率会上升。而利率上升再作用于产品市

29、场,减少需求,产出下降,但是这并不能够完全抵消前面产出的上升。产出上升再作用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但是这个下降并不能完全抵消前面的利率的上升,因而总的产出和利率都是向上升的。5试从总需求、总供给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三个方面,分别讨论: (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2)用宏观经济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3)如果上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那么其付出的代价是什么?答:(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从总需求角度:当产出已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如果总需求仍不断增加(假设政府仍然持续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将造成通货膨胀。从总供给角度:因为生产成本(如原材料成本)上涨,使得总供给

30、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从通货膨胀的预期角度:当经济发生冲击,以致实际物价水平上涨时,如果人们预期物价将加速上涨,因而加速采购商品,致使实际物价水平进一步快速上升,从而再度引发人们对通货膨胀上升的预期。(2)解决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从总需求角度:如果政府不继续扩张信用,而将货币供给维持在特定的水平时,则经济体系内会有自动调节的机能以抑制通货膨胀。 从总供给角度:生产成本的上升将会产生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希望恢复产出水平,则必须提高通货膨胀率;如果希望维持现有的物价水平,则必须进一步降低产出水平。 从通货膨胀的预期角度:只有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措施,向公众清楚地表明物价水平已经得到控

31、制,从而改变公众的预期,才能够有效。 (3)付出的代价 从总需求角度:经济体系的自动调节机能运作得较慢,对经济增长有不利的影响。 从总供给角度:如果可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则必须牺牲产出水平。 从通货膨胀的预期角度:政府的货币制度可能必须重建,并且经济环境可能会有过渡时期常出现的动荡情形。四、计算题1某统计资料有以下数据: 净国民生产总值NNP300 消费支出总额240 总固定资产形成120 政府经常支出50 间接税40 补助金10 进口60 出口30 (1)求国民收入; (2)求国民生产总值; (3)求固定资产折旧额。 解 :(1)国民收入NI为: NINNP间接税补助金 3004010 27

32、0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经济总支出是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看的经济总量,数值是相等的。所以国民生产总值为: GNP国民总支出GNE 消费支出政府经常支出总固定资产形成出口进口 240501203060380 (3)国民生产总值即为净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即: GNPNNP固定资产折旧所以: 固定资产折旧GNPNNP 380300 80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 0000.25y,投资从300增至500时(单位:10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解:由储蓄函数:,得到消费函数:当投资

33、为300时,均衡收入:当投资为500时,均衡收入:均衡收入增加量为: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由,投资从300增加到500的过程中,1、2、3、4期收入分别是:3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消费需求C3000.10Y,投资需求I54002000r,政府支出G200,其中Y为总产出,r为预期实际利率。(1)求合意储蓄的方程?(2)当总产出Y1000时,产品市场的均衡利率r是多少?当Y2000时的均衡利率r是多少?求IS曲线的方程。(3)当G300时,求合意储蓄方程?当Y1000时,产品市场的均衡利率r为多少?分析当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如何移动?解:(1)合意储蓄的方程:SYCG0.9Y500(2)根据

34、SI, 当Y1000时,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r2.5;当Y2000时,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为:r2.05;IS曲线方程为:r2.950.00045Y;(3)当G300时,合意储蓄方程为:SYCG0.9Y400当Y1000时,产品市场的均衡利率为:r2.45当政府支出增加后,减少了合意储蓄,在投资需求不变的条件下,要使产品市场实现均衡,经济力量将会使市场利率降低,从而使IS曲线向左移动。4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税收T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函数Nx500.05Y,求: (1)均衡收入,投资乘数,均衡收入水平上的净出口余额; (2)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

35、出口余额; (3)自发性出口从50降为40时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解: YCIGNx I60 G50(1)由 Nx500.0Y得均衡收入为: 投资乘数:净出口余额Nx500.0560020(2)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收入增加YK,I4(7060)40故此时均衡收入为:Y060040640净出口余额:Nx500.0564018(3)自发性出口从50降为40时,Nx400.05Y对外贸易乘数KIKx4由此导致均衡收入减少:故均衡收入变为:Y060040560净出口余额Nx400.05Y400.05560125假设生产函数满足新古典的条件,写出索罗模型并且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于柯布道格拉斯生

36、产函数,其中A0和0a1为正常数,求出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的显示路径; (2)对于上面给出的生产函数,分别求出均衡时和黄金率时的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并考虑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改革对均衡时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3)假设两个国家拥有上面相同的生产函数,并且假设A1,a0.5,资本存量折旧率为5%,人口增长率为1%,第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为10%。第二个国家的储蓄率是20%,求出均衡时的这两个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解:假定: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生产函数。即。五、论述题1请论述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答:(1)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基础国际政策协调从狭义讲是指各国在指定国内政策的过

37、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从广义看,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均可视为国际间政策协调。依据进行政策协调的程度,国际间政策协调可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第一,信息交换。信息交换是各国政府相互交流本国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而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范围、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政策工具种类、政策搭配原则等信息,但仍在独立,分散基础上进行本国的决策。第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指针对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突发性、后果特别严重的事件,各国进行共同的政策协调以缓解、度过危机。第三,避免共享目标变量的冲突。即是指两国面对同一目标采取的政策的冲突。国家间

38、的竞争性贬值就是典型的形式。第四,合作确定中介目标。两国国内一些变量的变动会通过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一国对另一国的溢出效应,因此各国有必要对这些中介目标进行合作协调。第五,部分协调。是指不同国家就国内经济的某一部分目标或工具进行的协调。第六,全面协调。是指将不同国家的所有政策目标、工具都纳入协调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各国政策当局进行宏观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来自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市场的不完整性。从理论上说,在纯粹的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完全自由波动可以隔绝经济震荡在国际间的传导,因而一国的宏观政策效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于是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纯粹

39、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存在的,各国都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优先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对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水平产生影响。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以来,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

40、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更为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他的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也分析了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及政策的传导效应。相互依存意味着一国政策当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其贸易伙伴国采取的政策协调一致。(2)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案经济学家设计出了很多具有特定规则的国际间协调方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麦金农计划、汇率目标区方案和最适度通货区理论。麦金农计划 麦金农方案最早提出于1974年,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经过了多次修改。麦金农认

41、为恢复固定汇率制的原因在于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缺乏效率。麦金农认为,首先各国应依据购买力平价来确定彼此之间的汇率水平,实行固定汇率制,而且应通过协调货币供给的方法维持固定汇率制。麦金农认为引起汇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替代以及各国间金融资产的替代活动,因此在发生这一类的冲击时,各国应采取对称的、非冲销性的外汇市场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由此带来的货币供给的调整实际上是全球货币供给根据各国货币需求的变动而自发调节其在各国之间的分配。这样,通过货币供给的国际协调就能使全球的物价稳定与汇率稳定,实现各国的内外均衡。麦金农方案作为最典型的以恢复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协调方案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它在实

42、现汇率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汇率的灵活性。而且它以协调各国货币供给来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设想是难以在实际经济中实现的。扩展的汇率目标区方案 汇率目标区方案是由威廉姆森和米勒在1987年将汇率目标区制从政策协调角度进行扩展形成的。这一方案与麦金农计划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主张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汇率变动范围达到中心汇率上下10%。而且中心汇率的确定不以购买力评价为基础,而是以威廉姆森提出的基本均衡汇率来确定。所谓基本均衡汇率是指政府追求的中期(一般指5年)内实现的经济内外均衡的汇率。在对汇率目标区的维持上,各国都应以货币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的政策搭配思路来进行宏观调控上的政策协调

43、。首先,各国以利率来维持相互之间的汇率。对于n个国家来说,存在着n1种汇率,也就要求相应的n1种利率差价使外汇市场保持平衡。其次,在n个国家之间的利率差价确定后,只要一国确定一个具体的利率水平,全球各国的利率水平也随之确定。再次,该国应独立运用财政政策控制国内产出。霍尔姆德和唐纳认为,对于扩展的目标区建议,可以充分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不一定完全按照其理论计划操作。可以先建立一个目标区,促使各国在各方面,如财政政策、利率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当然,这一方案也引起了很多质疑,比如实现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最适当是什么,汇率波动的宽度是否合理等等。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货币一体化理论是国际政策协调理论

44、的组成之一,主要内容是适度通货区理论。它是由麦金农和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通货区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相互间都保持钉住汇率制,对区外各种货币实行联合浮动。理论上说任何国家都会面临最适度通货区问题,即本国是适宜单独组成一个货币区,还是适宜与其他国家共同组成一个货币区。1961年,蒙代尔提出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他认为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汇率的弹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因为需求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所造成的国际收支调整要求,既可以通过两国汇率调整,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两国间流动来解决。生产要素流动性越高的国家,越适宜于组成货币区;而与国外生产要素市场隔绝越大的国家,则越适宜于组成单独的货币区,实行浮动汇

45、率制。麦金农则强调以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确定标准。他以贸易品部门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比重作为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并认为如果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越应实行固定汇率制。在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币汇率贬值会带来物价上涨,抵消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最适度通货区的确定标准,如凯南主张采用出口商品多样化准则,英格拉姆强调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准则等。上述都是最适度货币区的单一指标分析法,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标准难免失之偏颇。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适度通货区理论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修正,加入了通货区的收益和成

46、本分析法。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通货区实践就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2试述20世纪宏观经济学的两次革命。答:20世纪宏观经济学的两次革命性理论突破,为20世纪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1)凯恩斯革命如果说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对当时微观经济学的反动,那么凯恩斯主义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通论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离,凯恩斯本人也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在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位主角。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第一,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的基础之上,但是总供给

47、与总需求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第二,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第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投资及流动性偏好;第四,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需采取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2)预期革命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美国罗卢卡斯、托萨金特、罗巴罗、尼华莱士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因使用“理性预期”这一重要经济学概念并以此建立起理论体系而被普遍称为“理性预期学派”。他们认为,虽然凯恩斯也曾反复讲到预期,但他的预期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