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专题讲座.ppt_第1页
暖通空调专题讲座.ppt_第2页
暖通空调专题讲座.ppt_第3页
暖通空调专题讲座.ppt_第4页
暖通空调专题讲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暖通空调知识讲座马亚翔,暖通专业又称暖通空调即采暖(Heating)、通风(Ventilating)与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简称HVAC空调与制冷(Refrigeration)密不可分,所以有时候简称HVAC当进风、排风口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必须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 4.8.9 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当进、排风口在同侧时,排风口宜高于进风口6m,进排风口在同侧同一高度时,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技术措施2003); 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征求

2、意见稿)第6.3.1条 (原5.3.4条)规定: 6.3.1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2 应低于排风口; 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4 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排风管道的排出口高空排放时,宜高出屋脊,排出口的上端高出屋脊的高度一般不得小于下列规定: 1)当排出无毒、无污染气体时,宜高出屋面0.5m; 2)当排出最高允许浓度小于5mg/m3有毒气体时,应高出屋面3.0m; 3)当排出最高允许浓度大于5mg/m3有毒气体时,应高出屋面5,0m。 直接排人大气的有害物,应符合有关环保、卫生防疫等部门

3、的排放要求和标准,不符合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住宅建筑的各层烟气排出可合用一个烟囱,但应有防止串烟的措施;多台燃具共用烟囱的烟气进口处,在燃具停用时的静压值应小于或等于零;当用气设备的烟囱伸出室外时,其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烟囱离屋脊小于15M时(水平距离),应高出屋脊06M;2)当烟囱离屋脊153OM时(水平距离),烟囱可与屋脊等高;3)当烟囱离屋脊的距离大于3OM时(水平距离),烟囱应在屋脊水平线下10的直线上;4)在任何情况下,烟囱应高出屋面06M;5)当烟囱的位置临近高层建筑时,烟囱应高出沿高层建筑物45的阴影线;3烟囱出口的排烟温度应高于烟气露点15以上;烟囱出口应有防止雨雪进入和

4、防倒风的装置。,关于机房管井防火构造,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版)5.2.7条: 设在高层建筑内的自动灭火系统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1.50h的楼板和甲级防火门(1.20h)与其它部位隔开。 5.3.2条: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井、排气井、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5.3.3 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电缆井、管道井应每隔23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应在每层楼板处

5、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其空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相关规定: 7.2.5 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固定灭火系统的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隔墙和1.50h 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设置在丁、戊类厂房中的通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 的隔墙和0.50h 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均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7.2.9 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

6、电线等。电梯井的井壁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不应开设其它洞口。电梯门不应采用栅栏门。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 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第三部分 防排烟系统,防排烟设施对减少人员伤亡,有效控制火灾的扩大和蔓延,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扑救工作的进行等,时非常重要的。防排烟系统可分为: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机械防烟。 发生火灾时,烟气水平方向流动的速度为0.30.8m/s,垂直方向的扩散速度为34m/s,当烟气无阻挡时,只要一分种左右,就可以通过楼梯扩散至几十层高度楼面(一般消防电梯速度为1.51.7

7、m/s,2m/s以上为高速电梯)。根据日本、英国火灾统计资料中对火灾死亡人数的分析:由于被烟熏死的占比例较大,最高达78.9%。在被火烧死的人数中,多数也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火烧死的。因此排出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量,也是防、排烟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防烟楼梯间是高层建筑内部人员唯一的垂直疏散通道,消防电梯是消防队员进行扑救的主要垂直运输工具,为了疏散和扑救的需要,必须确保在疏散和扑救过程中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井内无烟,所以对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设置独立的前室或两者合用前室。设置前室的作用: 可作为着火时的临时避难场所; 阻挡烟气直接进入防烟楼梯间或消防电梯井; 作为消防对于

8、到达着火层进行扑救工作的起始点和安全区; 降低建筑本身由热压差产生的所谓“烟囱效应” 关键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防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间的合用前室、避难层、避难走道,其防排烟设施有:自然排烟、机械防烟(加压送风、正压送风)。对于房间、中庭、内走廊、车库等场所防排烟设施有:自然排烟、机械排烟。,第一节 设置排烟的场合(不包括前室及楼梯),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

9、、半地下室; 除了多层建筑中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小于200m2的歌舞场所外均需要排烟; 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 中庭(高规中超过12m的中庭必须机械排烟); 仓库(详见建规面积规定); 汽车库(面积超过2000m2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以上房间设置自然排烟或者机械排烟(除红字要求部分),自然排烟要求见后续要点。 建议建筑地下设备房区域尽量避免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高规相关规定,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规定: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长度超过20m但不超过60m的内

10、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自然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应在30m以内) 。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汽规相关规定,两个定义: 地下汽车库:室内地坪面低于室外地坪面的高度超过该层车库净高一半者。 敞开式汽车库:每层车库外墙敞开面积超过该层四周墙体总面积的25的汽车库。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中规定: 面积超过2000m2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通风系统合用。 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汽车库,其每个防烟分区

11、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0m2,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可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划分。 每个防烟分区应设置排烟口,排烟口宜设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内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汽车库内无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进风系统,且送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 小结: 敞开式汽车库可采用自然排烟,自然排烟面积为车库面积的2,但注意自然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应在30m以内。,关于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2009,人防汽车库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汽车库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自然

12、排烟设计要点,凡自然排烟口应设于房间净高的1/2以上,宜设在距顶棚或顶板下800mm以内(以排烟口的下边缘计)。 内走道和房间的自然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应在30m以内。 自然排烟窗、排烟口应由非燃材料制成,宜设置手动或自动开启装置,手动开关应设在距地坪0.81.5m 处。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高规中规定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及建规中所有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说明:据火灾实地观察,人在浓烟中低头掩鼻最大通行的距离为2030m。 挡烟垂壁的概念:用不燃烧材料制成,从顶棚下垂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防止烟

13、气扩散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中规定: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住宅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8.2.2条规定: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 00m2。 长度超过20m但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自然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应在30m以内) 。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

14、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9.2.2条 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场所,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 层内可开启排烟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m2; 中庭、剧场舞台,不应小于该中庭、剧场舞台楼地面面积的5%; 其它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第二节 自然排烟 (仅针对前室、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8.2.3条规定:

15、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防烟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 此条需注意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自然排烟时,该防烟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可以突破前面的50m公建、100m居住建筑的必须加压的限制。 利用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防烟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则不能突破前面的50m公建、100m居住建筑的必须加压的限制。 另外需注意6.1.2.3条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第三节 机械防烟 (加压送风、正压送风),两个定义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规定: 封闭

16、楼梯间:设有能阻挡烟气的双向弹簧门的楼梯间。高层厂房、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的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前室在公共建筑面积不小于6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m2;合用前室在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m2)门均为乙级防火门。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规定: 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 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

17、疏散方向开启。 封闭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消防电梯及其前室的设置亦有相应规定,详见相应规范。,高规相关规定,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规定: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住宅的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前室或

18、合用前室。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封闭避难层(间)。 层数超过三十二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 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应按两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 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 楼梯间宜每隔二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一个。 机械加压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前室和防烟楼梯间,需设置机械加压; 第二,楼梯间自有前室如果楼梯间加压自有前室可以不加压; 第三,楼梯间和其自有前室,楼梯间可以自然排,其自有前室不可以自然排,则需对自有前室加。 另外,加压送风一般置于屋面,所以加压送风井一般要出屋面。,一个例子,关于人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