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胸腹部应用-内科讲座_第1页
CT胸腹部应用-内科讲座_第2页
CT胸腹部应用-内科讲座_第3页
CT胸腹部应用-内科讲座_第4页
CT胸腹部应用-内科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胸腹部的CT及MR应用,吕衍春,2CT图像特点:(1)分辨率 密度分辨率:区分密度差别的程度,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X光片。 空间分辨率:分辨细微结构的能力。CT的空间分辨率低于X线片,胸部正常CT解剖,肺叶,肺段,胸内淋巴结分区,胸壁与纵隔,胸壁与纵隔,肺部基本病变的CT征象,根据肺部病变的形态与分布可分为以下四种: 1结节或肿块病变; 2空洞及空腔性病变; 3. 肺不张; 4弥漫性病变: 弥漫性间质病变 弥湿性肺泡性病变。,结节或肿块,1.边缘 光滑 分叶 毛刺 锯齿征,结节或肿块,2. 密度 (1)钙化:钙化形态有斑点状或斑块状或成班片状钙化;错构瘤内的钙化呈爆米花样;钙化分布有中心性的或

2、偏心性的,中心性分布者多系结核的良性病变,边缘性者不能区分良性还是恶性; (2)脂肪密度影:其密度与纵隔脂肪相仿,见于错构瘤 (3)空洞:呈裂隙样者或新月形者多见于结核,不规则空洞多见于肺癌 4)空泡征:为小泡状空气样低密度影,大小不一,小者直径1.omm,大者数mm,边缘光滑,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腺癌。 (5)支气管充气征:为病灶内细条状空气 密度影,也可为直径1mm的小圆形空气密度影,见于连续数个层面上,为病 灶内扩张的细支气管。此征多见于周围型肺癌。,结节或肿块,3胸膜凹陷征;表现为病灶与胸膜间的条索状致密灶,其粗细不均,长度不一,胸膜侧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内侧多见于恶性,也可见于良性肿

3、瘤与慢性炎症或炎性肉芽肿。,肺腺癌,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 中央型 周围型 弥漫型 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六个亚型 中央管内型 中央管壁型 中央管外型 周围肿块型 肺炎型 弥漫型,C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显示隐匿性病灶 cm,心后区、纵隔脊柱旁、膈面附近、 奇食窝、中间支气管周围。胸片不能发现的隐蔽 区的肺癌占. 帮助和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不仅显示原发灶,对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 远处转移灶的发现均十分敏感。 肺门肿大淋巴结胸片 准确率 显示纵隔淋巴结的优势更明显。,对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薄层扫描,更好显示气管、主支气管、叶支气管 的病变,有一定价值. 4 HRCT

4、对肺内孤立结节的定性诊断 对瘤肺交界面和病灶内部结构细节的显示 5 CT导向经皮活检 6 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作导向 7 筛选行纵隔镜检查的病例 8 肺癌术后尤其是一侧全肺切除术后的随访复查。,中央型肺癌,中央管内型:指癌瘤在支气管腔内生长,呈息肉状或丘状附着于支气管壁上。肿瘤侵犯粘膜层或(与)粘膜下层,可引起支气管不同程度阻塞,产生肺不张,阻塞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或肺气肿。 中央管壁型:是指肿瘤在支气管壁内浸润性生长,也可引起支气管腔的不同程度狭。 中央管外型:是指肿瘤穿破支气管壁的外膜层并在肺内形成肿块。可产生轻度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早期中央型肺癌:局限于主、叶及段支气管腔内生长为主,未突破管

5、壁侵入肺实质 进展期中央型肺癌:常伴肺门纵隔LN肿大,LN长 径15mm,短径10mm为肿大 晚期中央型肺癌,侵犯血管、心包、食管、喉返 神经,膈神经等。SVC阻塞综合征,心包积液, 膈肌麻痹,矛盾运动等。,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直接征象,支气管壁增厚 支气管腔狭窄 肺门肿块,中央性肺癌间接征象,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炎 阻塞性肺不张,中央型肺癌阻塞性肺气肿,肺腺癌,左下叶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气肿,中央型肺癌肺不张,左中央型肺癌,右下中央型肺癌,薄层增强,侵犯包绕右下肺静脉。,周围型肺癌,(1)形态:多为圆形和类圆形的小结节(或肿块),但也有的可呈斑片状或星状 (2)边缘 多不规则,有分叶切迹

6、,多为深分叶 锯齿征,小棘状突起与细毛刺。病理上为肿瘤的周围浸润及间质反应所致。,右上肺后段周围型肺癌,纵隔LN肿大,左下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锯齿征,周围型肺癌,(3)内部密度:大多数肿瘤密度较均匀,部分密度不均匀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以及蜂窝状改变,(病理上为末被肿瘤侵犯的肺组织) 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断面(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腺癌) 钙化:少见,可为单发,小点状,位于病变中央或偏心,(病理基础可以是肺癌组织坏死后的钙质沉着,亦可能是原来肺组织内的钙化病灶被包裹所致 内部血管,钙化,钙化,周围型肺癌,(4)血管支气管集束征;肿块周围常可见血管与小支气管向病变聚集 (5)病变远例(胸膜侧

7、)模糊小片影或楔形致密影:此为小支气管与细支气管阻塞的表现 (6)亚段以下支气管截断、变窄,周围型肺癌,(7)空洞:肺癌的空洞形态不规则,洞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多见于鳞癌,其次为腺癌。 (8)胸膜凹陷征:因肿瘤内硕痕形成,易牵扯脏层胸膜形成胸膜凹陷征,肺癌胸膜改变较局限。,周围型肺癌CT平扫,钙化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细支气管肺泡癌,实属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分局限肿块型,弥漫型,浸润型三类。 CT表现:(1)结节型,多为肺周围区圆形结节,薄层CT可 显示空泡征。(2)弥漫结节型,两肺弥漫分布粟粒状或小结节, 亦可为斑片状,不均匀,以两中下肺居多。 常表现为一处较浓集而向周围或对侧播散。

8、(3)浸润型,表现与肺炎相同,乃由无数细小癌结 节密集融合而成,范围不限。,(1)结节型肺泡细胞癌,多为肺周围区圆形结节,薄层CT可显示空泡征。,结节性、侵润性肺泡癌,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弥漫结节型细支气管肺癌,弥漫型肺泡癌,病变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 病变广泛分布于两肺 主要征象 蜂房征 支气管充气征 磨玻璃征 血管造影征 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与结节状病灶,蜂房征,表现:病变区内密度不均,呈蜂房状气腔,大小不一,为圆形及多边形 病理基础:癌细胞沿着肺泡细支气管壁生长,但不破坏其基本结构,而使其不规则增厚,故肺泡腔不同程度存在 意义:此征与支气管充气征同时存在,有定性意义。,支气管充气征,管

9、壁不规则,凹凸不平;普遍性狭窄;支气管呈僵硬,扭曲,主要是较大的支气管,较小的支气管多不能显示,呈枯树枝状;可与炎症性病变相鉴别。,磨玻璃征,受累肺组织呈近似水样密度的网格状结构,呈磨玻璃样外观,其病理基础是受累增厚的肺泡内充满粘蛋白或其他渗液,弥漫型肺泡癌特征性的征象,血管造影征:增强扫描前可见病变以肺叶肺段分布,呈楔形的实变,密度均匀一致,边缘平直,亦可稍外凸或内凸,无支气管充气征:增强后可见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区内树枝状血管增强影 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与结节状影,特殊类型的肺癌,纵隔型肺癌,发生于纵隔胸膜下,向纵隔内浸润发展,多为周围型,也可为中央型肺癌,类似纵隔肿瘤表现。影像与临床不易区分

10、。 主要CT表现 (1)上肺纵隔胸膜周围不规则肿块突向同侧纵隔,包绕大血管,周围脂肪层消失,常伴同侧肺门、纵隔LN肿大。病变肺缘常因肺不张而致境界较锐利,无明显肺实质浸润征象。 (2)薄层CT有助于显示支气管阻塞,淋巴结存在,肺不张等。 (3)纵隔型肺癌,常见多组纵隔内LN肿大。 (4)增强扫描不具特征性。,左上纵隔型肺癌,易误为纵隔肿瘤,肺尖癌,发生于肺尖部胸膜下方肺上沟处。易侵犯胸膜,肺尖,肋骨,锁骨下动脉、静脉,臂丛,交感神经及颈椎等。临床表现具特征性。 CT表现:(1)肺尖肿块;(2)邻近结构受侵;(3)肺尖胸膜帽增厚5mm;,右肺尖癌,侵润、破坏临近胸椎,软组织,肺尖癌,多原发性肺癌

11、 肺内同时或不同时发生两个以上肺癌病灶,不易与肺内转移瘤鉴别。 CT:1. 两肺同时出现孤立性肿块或肺内同时存在孤立结节与支气管的狭窄阻塞,或肺癌切除术后2-3年,肺内又出现肿瘤。 2. 肿块征象,与一般肺癌相同。,肺炎型肺癌 影像类似肺炎,1. CT上见不到肿块,仅以斑片,小片或大片模糊阴影出现。2. 寻找肺门,纵隔LN是否增大。3. 短期抗炎后随诊,病灶增大增浓。 胸膜型肺癌 以一侧胸积液为主的肺癌,胸水常为血性,可找到癌细胞,胸膜增厚5mm,不规则,甚至形成胸膜结节。,肺癌的鉴别诊断,周围型 结核球:位置、密度、钙化、强化、空洞、边缘、周围组织 肺脓肿 中央型 支气管内膜结核 大叶性肺炎

12、(临床症状、肺门肿块、淋巴结肿大) 弥漫型 肺炎 粟粒样结核 转移瘤,鉴别诊断结核,结核球及空洞型肺结核 位置 形态 密度 空洞(中心、薄壁、无结节) 钙化(中心、结节状) 边缘:清楚、无毛刺、偶有分叶 卫星病灶,鉴别诊断炎症,炎性假瘤及肺脓肿 位置 形态(光滑、无毛刺、无或有分叶) 密度 空洞(中心、厚壁、无结节、液平面) 钙化(无) 边缘(不清晰) 周围病灶 多有胸膜增厚,肺癌转移简介,肺癌脑转移,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癌肺内转移,肺癌左肾上腺转移左肾转移,肺癌双侧肾上腺转移,肺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其他肺恶性肿瘤,肺肉瘤,少见,起源于纤维平滑肌、脂肪、血管、软骨及淋巴组织;CT表现多为肺内

13、圆形或椭圆形巨大肿块,6-10cm,密度较均匀,边界光滑,很少有毛刺。强化不具典型性。 肺淋巴瘤,CT:多或多发,大小不一,大者可有空洞,表现不典型。 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肺癌肉瘤 肺母细胞瘤,右下肺背段胸膜下平滑肌肉瘤CT与MRI,肺转移瘤一、来源 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均可经过血液循环在肺实质中存留、发展而成。 临床多能找到原发癌肿。二、CT表现 1. 血行转移瘤CT表现:(1)单发或多发结节,边光滑,以 肺周围区多见。(2)结节性空洞,内、外壁均光滑。 (3) 骨化性结节。(4)片状浸润转移,NPC,绒癌,乳癌等 2. 淋巴道转移瘤CT表现:(1)癌性淋巴管炎改变,肺间质 增厚,呈线条状,

14、网状,串珠状,小结节状,以两下肺多 见,非对称分布。(2)肺门纵隔LN肿大。(3)胸水。 (4)胸壁、心包转移。,双肺弥漫性转移瘤,左乳癌胸椎、肋骨转移,肺良性肿瘤及肿瘤样变(简介),平滑肌瘤 纤维瘤 脂肪瘤 血管瘤 神经源性肿瘤 软骨瘤 错构瘤,肺错构瘤,纵 隔,纵隔九分区法:简单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气管、肺门及心脏大血管为中纵隔,其前为前纵隔,其后为后纵隔。胸骨角至4胸椎下缘划一横线;第4前肋端至第8胸椎体下缘划第二线,将纵隔分为上、中、下三区 。,纵隔正常解剖及分区,三、纵隔基本病变1. 含脂肪组织肿块:CT值:-20-120HU, 见于脂肪 瘤、脂肪淤积,胸腺脂肪瘤,畸胎瘤。2. 囊

15、性肿块:CT值0-20HU,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囊 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淋巴管囊肿等。少数可 达50HU。3. 实性肿块:CT值30-50HU,常见于胸腺瘤,畸胎 瘤,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4. 血管性肿块:增强CT为血管密度,常为胸主动脉 瘤,主动脉夹层,头臂动脉瘤,主动脉迂曲等。,纵隔肿瘤与肿瘤样疾病一、分类 1. 来源于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瘤,神经母细胞瘤。 2. 来源于生殖细胞:畸胎瘤,皮样囊肿,精原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 内胚窦瘤,胚胎性癌。 3. 胚胎发育异常:气管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神经性肠囊肿。 4. 胸腺起源:胸腺瘤,囊肿,脂肪瘤,肉瘤

16、,淋巴瘤,类癌。 5. 甲状腺:胸内甲状腺肿,甲状旁腺瘤。 6. 结缔组织:脂肪瘤与肉瘤,纤维瘤与肉瘤,软骨瘤,血管瘤,淋巴管瘤。 7. 淋巴组织: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 8. 其他:黄色肉芽肿,平滑肌瘤与肉瘤,胸内嗜铬细胞瘤。,前纵隔最常见,占前纵隔肿瘤50%,占胸腺肿瘤90%。 良性胸腺瘤呈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瘤组织变性坏死少见,钙化多见。 恶性者呈浸润生长,可广泛侵犯周围结构,临床和影像表现均与肿瘤良恶性有关。,(一)胸腺瘤,胸腺瘤-CT表现,心底部血管前间隙最多见,圆形、椭圆性、舌状,边界清楚,大小不等,1-10cm,大者出现坏死囊变区。 鉴别诊断:畸胎瘤,胸腺增生,胸腺脂肪瘤,胸

17、腺囊肿。,前纵隔胸腺瘤,部分包绕SVC并推挤血管,恶性胸腺肺内转移,不规则,明显分叶,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向周围侵润生长。继发征象有:胸水,胸膜结节;心包增厚,心包积液;肺内侵犯;血管侵犯。,胸腺囊肿,(二)畸胎瘤 皮样囊肿含外胚层和中胚层,纤维组织构成外壁,表皮样结构为内壁,含有复层鳞状上皮,皮脂腺,汗腺,毛囊毛发,肌肉,软骨和骨,牙齿等成分。单房或多房性。 实性畸胎瘤由三个胚层构成,成分更多样复杂。90%为良性,10%为恶性和不成熟性畸胎瘤。 CT表现: 1. 好发于前纵隔中部,心脏与主动脉交界处前方。 2. 囊性者光滑,边清。大者可占据一侧胸腔,CT可显示脂肪,脂液平面 钙化等,囊壁可

18、均匀强化。 3. 实性者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规则。CT显示脂肪,骨化,钙化,牙 齿等能确诊。 4. 继发感染,边变模糊。 5. 恶性者边不规则,分叶,模糊,瘤体呈均匀软组织密度,侵润生长, 不均匀强化。,前纵隔囊性畸胎瘤,含脂肪、钙化,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纵隔类癌,胸内甲状腺肿 前纵隔常见肿瘤之一,绝大多数为良性甲状腺肿,囊肿或腺瘤,甲状腺癌少见。 CT表现: 1. 前上纵隔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可见钙化。 2. 密度高于肌肉,呈明显持久性强化。 3. 恶性者边界不清,颈、纵隔淋巴结肿大。,胸内甲状腺腺瘤,五、纵隔淋巴瘤,淋巴瘤30-50%累及纵隔,亦可原发于纵隔。两个发病高峰,20-30岁青

19、少年和60岁老年人,以纵隔肺门LN肿大最常见,以气管旁LN为主。 CT:中纵隔多数LN肿大并融合成不规则结节状肿块。早期边清,包膜完整。进展期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可广泛侵犯包绕压迫血管,气管。可侵及胸膜,心包,肺组织。,淋巴瘤广泛纵隔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1.结节病:以两肺门及气管旁LN肿大为特征,双侧较对称,很少融合,发展较慢,临床症状轻,对激素治疗有效。 2.转移瘤:最多见于肺癌。 3.淋巴结结核:肺门,纵隔LN结核性干酪样坏死,密度较低,边不清,似浸润性,可有钙化。肺内常有结核灶。 4.胸腺瘤:临床,病史。淋巴瘤CT多结节状,有增强,钙化少,对放疗敏感。,结节病,纵隔肺门LN对称性肿大

20、,支气管囊肿与食管囊肿,1. 支气管囊肿多位于食管、主支气管周围,靠近肺门区。CT表现为囊性圆形,类圆形,均匀光滑,少数囊肿含粘液钙质可与软组织密度相似,囊内出血合并感染则密度不均匀。增强时囊壁轻度强化,厚薄均匀。可压迫支气管致肺内感染或肺不张。 2. 食管囊肿为后纵隔前部囊性肿块,不易与支气管囊肿鉴别。多位于食管旁,压迫食管,CT表现同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角区,右侧多见。位于心包旁,边光滑,锐利,可有壳状,梭状钙化。CT表现同上。,神经源性肿瘤,为后纵隔最常见肿瘤,有30%为恶性 分类: 起源于周围神经: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肉瘤; 起源于交感神经:有神

21、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 起源于副交感神经:有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和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细胞瘤)。,CT表现: (1)位于后纵隔脊椎旁沟区:局部肋骨受压,变薄变细或骨质吸收,也可骨质增生。胸椎体压迫性侵蚀,无骨质破坏。 (2)特征性CT征:哑铃状,一端在锥管内,一端在纵隔内,相应椎间孔扩大。 (3)形态、大小、密度不具特异性。 (4)恶性者分叶明显,不规则,破坏邻近骨质,侵犯胸膜,转移等。,神经源性肿瘤,多发神经纤维瘤病,食管癌,MR在胸部的应用,困难 呼吸运动 心脏搏动 应用 纵隔病变 胸壁(或近胸壁)病变 肺部病变(较差),肺癌,腹部,腹部正常解剖,肝的分段,肝脏肿瘤,良性肿瘤 海面

22、状血管瘤 FNH 腺瘤 囊肿(肿瘤样病变) 恶性肿瘤 肝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转移瘤,肝细胞肝癌,一、大体分型,(一)巨块型 ,较多见,呈单独巨块或由多数结节融合而成的巨块,多呈圆型,直径在10厘米以上。质硬,呈膨胀性生长,癌块周围的肝组织常被挤压,形成假包膜,此型易液化、坏死及出血,故常出现肝破裂,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二)结节型,最多见,有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结节多在肝右叶,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不如巨块型清楚,常伴有肝硬化。当癌结节的直径或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厘米时称小肝癌。其特点为癌块体积小,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切面呈分叶状结构。生长相对缓慢。 (三)弥漫型,最少见,有米粒

23、至黄豆大的癌结节散布全肝,肝脏肿大不显著,甚至反可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大体分型,巨块型 结节型 弥漫型,结节型,巨块型肝癌,肝癌密度特点,低密度 多个、多形态更低密度坏死区,肝癌MR信号特点,信号特点T1WI,以稍低或等信号为主 坏死:更低信号 出血:高信号,信号特点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或等、低信号 更高信号:坏死、出血、脂肪变 更低信号:分隔、纤维化等,增强特点,肝癌的供血类型,主动脉供血为主型 门静脉供血为主型 双重供血型 乏血供型,动脉供血型(A),动脉期:病灶强化,或出现肿瘤血管、血管增多、肿瘤染色等征象。 门脉期:病灶CT值(信号)降低,呈等或低密度(信号)。

24、延迟期:病灶呈低密度(信号)。,增强特点,(MR与CT动态增强相似) 动脉期明显强化 门脉期迅速减退,低高低,低高低,等高低,动脉供血型,动脉供血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静脉供血型(P)少见,动脉期:病灶CT值无明显变化; 门脉期:病灶实质强化(与平扫相比); 延迟期:呈低密度。,1. 全瘤双重血供2. 瘤体肝动脉供血为主,中心部为门脉血供3. 瘤体肝动脉供血为主,周边为门脉血供4. 瘤体各侧分别由肝动脉或门脉供血5. 瘤体周边双重血供,双重供血型(AP),双重供血型(AP),动脉期:病灶强化,或出现肿瘤血管、血 管增多、肿瘤染色等征象; 门静脉期:病灶实质密度(信号)不降低,呈等或高密度(

25、信号); 延迟期:等或低密度。,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全瘤双重血供,瘤体肝动脉供血为主,中心部为门脉血供,瘤体肝动脉供血为主,周边为门脉血供,瘤体肝动脉供血为主, 周边为门脉血供,瘤体各侧分别由 肝动脉或门脉供血,瘤体周边双重血供,少血供型(L),动脉期和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 延迟期:呈低密度。,少血供型,平衡期,低低低,低低低,等等低,常规增强,大多数肝癌实质部分可以见到强化,坏死囊变区则不强化;少数乏血供的肝癌可不强化。但是,如果扫描时机过晚,即使富血供的肝癌亦可能见不到强化。,假包膜征,假包膜征,假包膜形成是肝癌的一个重要特点(约40) 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肝囊肿均不具备此征象

26、有无包膜形成是影响肝癌栓塞术疗效的因素之一 病理基础:由肿瘤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其外层和新生小胆管或受压的小血管、门静脉分支组成其内层 T1WI显示假包膜征较T2WI敏感,厚度为0.53m 典型的表现为两层呈不同的信号的环状影,内层低信号,外层高信号,T2WI,假包膜征,T1WI,假包膜征,平扫: 肿瘤边缘清楚 呈环状低密度(11例),假包膜征,平扫: 肿瘤边界模糊 不清,未明确 显示包膜(23例),假包膜征,CT多期扫描: 动脉期-未显示 肿瘤包膜 门脉期和延迟期- 肿瘤包膜呈高密 度影18例(52.9%),假包膜征,假包膜征,CT多期扫描: 动脉期-肿瘤包膜 呈低密度 门脉期和延迟期-

27、肿瘤包膜呈高密 度9例(26.5%),假包膜征,假包膜征,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直接征象门静脉增粗、肿物信号填充 间接征象门静脉海绵样变 继发改变肝段阻塞 门静脉造影表现(MRP),1.直接征象,平扫上表现为门脉主干及其分支增粗,其内失去正常流空信号 门静脉主干:圆形或类圆形 门静脉分支:竹节状或鹿角状 信号特点:与原发肿块一致,门静脉癌栓,2.间接征象:门静脉海绵样变侧支循环形成,肝癌鉴别诊断,肝转移瘤 海绵状血管瘤 肝囊肿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腺瘤样增生结节(AHN) 肝硬化结节 炎性假瘤,肝转移瘤 肝转移瘤分为少血供、富血供和囊性转移瘤三类;大多为少血供。 1.少血供转移瘤SCT强化

28、表现与胆管细胞癌相似; 2.富血供转移瘤SCT强化表现与原发肝癌相似; 3.囊性者不强化,注意随诊与单纯囊肿鉴别。,甲癌肝胰转移,显著强化,肝转移瘤MRI,信号: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靶征:转移瘤中心常常坏死,在T2WI上表现为在高信号中心可见到更高信号区,即“靶征” 晕征: 部分肿块周围可见一亮环,即“晕征”系瘤周水肿所致 动态增强扫描:转移瘤的强化方式与肝细胞癌明显不同,前者早期多呈环状强化,后者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再结合平扫特点和病史可鉴别二者,肺癌肝转移瘤,肝转移瘤,增强扫描,T2WI,鼻咽癌肝转移,海绵状血管瘤,灯泡征:肝海绵状血管瘤本身T2WI信号很高,在长回波 (

29、TE120180ms)表现为持续较均匀高信号,呈“灯泡征”,且边缘光滑锐利,最能显示血管瘤特征,而肝癌在T2WI上多呈稍高或等信号,二者具有显著差别 无假包膜征:肝血管瘤无包膜是其另一特征,而肝癌常见“假包膜征”。,肝血管瘤动态增强,门脉期,平衡期,在动脉期在低信号的病灶边缘呈现结节状血管团状增强,以后向中心扩散,随时间的延长可完全充满整个病灶,与肝组织呈等信号,与肝癌的“快进快出”有显著的不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CT,肝海绵状血管瘤CT,肝囊肿,信号 多数表现为水样信号,类似脑脊液信号强度,信号均匀,与肝癌在T2WI上的等或稍高信

30、号有显著差别 少数出血性囊肿或蛋白性内容物囊肿,T1WI可呈高信号。 边界清楚、锐利 增强扫描: 囊肿无任何增强表现,腺瘤样增生结节 (AHN),AHN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又名腺瘤样增生或巨大再生结节。 病理上,AHN无包膜,内可见门脉血管和胆管。不典型AHN被认为介于肝癌和良性结节之间或癌前期病变,若AHN内有癌灶,被认为是肝癌的早期阶段。 AHN 在SE序列T1WI呈高信号, T2WI呈低信号, 可能与病灶内含铁血红素沉积有关;而HCC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绝大多数呈等或稍高信号。,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良性占位,95%为单发。多见于青年女性 影像

31、三特点 等信号:多数呈等信号占位,或者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除中心瘢痕外,信号均匀 中心疤痕:为较特征性改变 呈长T1、长T2信号 在小于3cm的FNH MRI往往难以显示中心疤痕 星形疤痕延迟期可见强化,增强扫描特点, 它的强化程度介于肝血管瘤和肝癌之间,整个病灶呈较均匀明显强化 动态增强后特征性,早期显著强化往往为均匀的高信号,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病灶强化的持续时间较长,有延迟强化特点,局灶性结节增生增强,肝局灶性增生结节(平扫),局灶性增生结节(CT),女-27,单位体检BUS发现肝占位病变,无自觉症状,HbsAg(),AFP(),血供: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血

32、供与正常肝组织的血供相似:门静脉约占75%,肝动脉约占25%. 信号:T2WI上低信号,T1WI等信号 增强:与肝实质同步,肝硬化结节,肝硬化结节,1. 血供变化:再生结节癌变过程中,其门脉血供逐渐减少,肝动脉血供逐渐增多。因此,可出现多种比例不同的动、门脉血供状况,从而使双期增强扫描产生多种形式的强化表现。 2.信号改变:T2WI高信号 3.增强特点:多数病灶成“快进快出”特点,肝硬化结节癌变,肝硬化结节癌变,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和慢性胆道感染有关,左叶多见,50%发生于胆管分叉处或末梢胆管。CT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受侵肝内胆管扩张为特异性征象;HAP轻度周边强化,边界不清;PVP轻度强化,

33、范围有扩大;延迟扫描病灶仍有强化。,肝内胆管癌和肝门区胆管癌,胰腺 增强:注造影剂70s开始扫描。 双期:胰腺期(25-30s),静脉期(65-70s) 正常胰腺在胰腺期显著强化而肿瘤常呈低密 度,对比鲜明。门静脉也显示较好。,胰腺腺癌,腺癌占胰腺恶性肿瘤的95,患者年龄多在40一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CT:胰腺内低密度肿块,边不清,远侧腺体 萎缩,胰管扩张,胆道扩张,外侵引起LN肿大,易累及肠系膜上动静脉、门静脉(84%)及临近胃,十二指肠,肝,脾和腹膜等。,胰体癌,胰岛细胞瘤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常很大,压迫临近脏器及肝转移,血供丰富,少出现中心性坏死,也不侵犯血管,边界清楚。,胰岛细胞瘤富血管,表现为高度强化,具特征性。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为起源于细胞的胰岛素瘤,1-2cm大小,常因低血糖症较易发现。,胰岛细胞瘤,非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