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_第1页
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_第2页
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_第3页
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_第4页
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无板纲 B.多板纲 C.单板纲 D.瓣鳃纲 E.掘足纲 F.腹足纲 G.头足纲,第一节 贝类的基本特征,1.1 身体的划分 头、足、内脏团 头部:运动敏捷种类;运动迟缓种类;穴居或固着生活种类 内脏团:一般在足的背部,是心脏、消化、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所在部位。多数左右对称 足:生在身体腹面,头后方,有丰富的肌肉组织,是运动器官。足形态多样。,1.2 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贝壳 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不同种类的贝壳的形态、数目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贝壳的成分主要由碳酸钙(占95)和少量贝壳素所构成。 贝壳都有三层结构: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角质层 由贝

2、壳素构成,很薄,透明,具有色泽。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随动物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大(厚度不增加),保护外壳不被酸碱溶解。,棱柱层 较厚,占壳的大部分,又称壳层,由方解石构成。此层是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生长而增大(厚度不增加)。 方解石:白色或稍带别种颜色的矿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珍珠层 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表面光滑,它是由外套膜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 霰石:碳酸钙薄片,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低等情况下

3、,外套膜缘停止分泌。,外套膜的结构:,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外套膜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器官: 1)分泌物质形成贝壳。 2)外套膜围成的外套腔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 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 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的开口。 3)具有辅助呼吸作用,1.3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达,寄生种类退化 多数种类具颚片和齿舌 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 齿舌: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摄食时以齿舌做前后运动,刮取食物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为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1.4 体腔 极度退化,缩小为围心腔、生殖管腔和排泄管腔。 除真体腔外,初生体腔

4、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称为血窦。,1.5 循环系统 动脉与静脉之间无直接连接,成为开管式循环 头足类十腕目种类动脉和静脉由微血管连接,而成为闭管式循环 血液一般无色,内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有些种类血中含有血红素或血青素,使血液变成红色或蓝色,1.6 呼吸器官 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或外套腔形成的肺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 以肺呼吸。,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鳃:由外套腔内壁皮肤延伸而成,内有血管、肌肉和神经。 不同的鳃,在形状、构造和数目上有所不同。原始种类的鳃左右成对,栉状,故称栉鳃。有的由栉鳃进化为丝状或瓣状的鳃。,1.7 排泄器官 排泄器官为肾脏,与环节动物的肾管同源,均属后肾型。其一

5、端以纤毛肾口开口于围心腔,用以收集体腔中的废物(肾管近肾口部分由腺细胞组成,能从血液中提取代谢废物),其后经囊状部(膀胱)由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在腹足类、瓣鳃类、头足类的许多种类中,由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腹足类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细胞,都有排泄作用。,1.8 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的神经中枢,包括一围食道神经环及由此向后伸展的两条足神经索和两条侧神经索,高等种类的神经中枢,一般由4对神经节及联络它们之间的神经索组成。 脑神经节 足神经节 侧神经节 脏神经节,高等种类的4对神经节部分有联合现象.,头足类主要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外包以软骨,形成脑,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无齿蚌

6、,1.9 繁殖与发育,在软体动物不同的类群中,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卵生或卵胎生的情况都有。 受精卵的早期卵裂除头足类外都是螺旋式卵裂,大多数海产软体动物的个体发育都有经过一个自由游泳的担轮幼虫期,有的还需要经过第二个幼虫期面盘幼虫期。 少数软体动物(头足类和部分腹足动物)是直接发育的。,第二节 贝类的分类,A.无板纲 B.多板纲 C.单板纲 D.瓣鳃纲 E.掘足纲 F.腹足纲 G.头足纲,第三节 无板纲 Aplacophora,1. 体呈蠕虫形,左右对称,无 介壳。 2. 头部不明显,无眼和触角, 具齿舌。 3. 足退化,身体腹面有一条纵 走的腹沟,内有纤毛,用于 爬行。 4. 体外覆一外套膜

7、,部分种类 有一囊状的外套腔,肛门、 生殖孔及2个栉鳃位于其中。,全海产,如龙女簪Proneomenia。,第四节 多板纲 Polyplacophora,1. 体略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左右对称。 2. 背面有8块板状贝壳,作覆盖瓦状排列。 3. 壳片的周围是外套膜环带,上生各种刺、棘、鳞、针 束等,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4. 头小,在腹面的前方,呈圆柱形,具一短吻,无眼和 触角。 5. 头后为足,足与外套间有一窄沟,称外套沟。 6. 鳃呈羽状,位于外套沟内,其数目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全为海产,世界性种类,通常以潮间带的种类和数量为多,行动缓慢,常用足附着在岩石缝间、珊瑚或海

8、藻上,白天很少活动。以藻类为饵,少数种类亦兼食小型动物。本纲种类体小,无大经济人价值,仅少数大型种类可作食用。此外,有些还可作药用。常见红条毛肤石鳖。,第五节 单板纲Monoplacophora,1. 体左右对称,背面有一帽状贝壳。 2. 头不明显,有一对触角。 3. 足扁平块状。 4. 器官有明显的分节现象。,本纲动物以往仅知为化石种类。1952年起,先后发现8种现存种类,均生活于深海底,如新碟贝Neopilina。这类现存动物的发现, 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 的材料。,第六节 腹足纲 Gastropoda,1. 贝壳1个,螺旋形,称单 壳类、螺类。 2. 身体分头、足和内脏囊。 3

9、. 头部发达,具12对触 角,口腔内有齿舌。 4. 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 面,又称腹足类。 5. 内脏囊由于在发生期间经 过旋转,故左右不对称。 6. 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 心室、或个心耳。 7神经系统由脑、足、脏和 胃肠神经节组成。,一、主要特征:,8. 发生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二、形态构造,1.贝壳: 螺旋部:内脏团盘曲之处,分成许多层。 体螺层:贝壳的最后一层,容纳动物的头部与足部。 螺旋部和体螺层的大小,比例随种类 而不同,有的螺旋部很小,体螺层很大,如鲍、萝卜螺等,有的则螺旋部 很高,而体螺层较小,如钉螺,一般 来说,螺旋部小于体螺层。,2、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 前沟:

10、壳口前端的缺刻或沟 后沟:壳口前端的缺刻或沟 内唇:壳口靠螺轴的一侧 外唇:与内唇相对的一侧,3、贝壳的测量 壳高: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 壳宽:壳口的左右两侧最大距离 螺旋部高度:壳口上方至壳顶距离 壳口高度: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4.有的贝壳表面光滑,有的具生长线。有的种类具有突起、肋、棘和各种花纹。 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厣。 大部分种类能盖位壳口,有的不能,如芋螺、肮螺亚纲的种类没有厣。,三、内部构造,口腔形成口球,内有腭片和齿舌,齿舌很发达。 内脏团通常因为发生期间的扭转,表现左右不对称,身体一侧的器官部分退化或完全退化。 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心室一个

11、,心耳一个或二个。 神经系统、主要由脑、足脏和侧神经节构成。 雌雄同体或异体,发生期间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大多数为水生,少数陆生,陆生种类鳃消失,用肺呼吸(即用外套内的血管分枝进行呼吸)。,三、分类,1(4)水生,鳃呼吸。 2(3)栉鳃位于身体前端,壳很发达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3(2)栉鳃位于身体后端,壳小或无。全海产 .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 4(1)陆地或淡水生活。肺呼吸. 肺螺亚纲Pulmonat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水生,鳃呼吸。鳃位于心室前方。壳很发达,具厣。侧、脏神经连结交叉成字形,故名为扭神经类。雌雄异体。,1(2)栉鳃通常

12、1对,少数1个或无。心耳1对 . 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 2(1)栉鳃1个。心耳1个 3(4)齿舌每排7齿.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4(3)齿舌每排仅13齿.狭舌目Stenoglossa,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楯鳃,对。心耳个,肾对,齿舌带具多个齿。,1、鲍科Haliotidae,贝壳低,螺旋部退化、螺层少,体螺层及壳口极大,几占全部贝壳。自壳口开始沿贝壳左侧有列小孔。无厣。鳃1对。 仅1属,鲍属Haliotis:是名贵的海珍品。贝壳是名贵的中药材,称石决明。,杂色鲍H. diversicolor,壳卵圆形,中等大小,壳质坚实。螺层约

13、3层。螺旋部小,呈乳头状。壳面较平,被1条带有20余个突起、其中79个开孔组成的螺肋分成左右两部。壳口大,外唇薄,呈刀刃状;内唇有狭长片状的遮缘。生活于低潮线至约10m水深的岩石或珊瑚礁的海底。暖水种。,2、马蹄螺科Trochidae,贝壳低圆锥形或塔形。壳口呈四角形或圆形。厣角质,核位于中央。脐孔有或无或具假脐。齿舌发达,齿式大多为515。本科种类多,分布很广。广温性种类,草食性。,马蹄螺属Trochus,贝壳圆锥形,基部极扁平,壳口斜马蹄形,外唇薄而简单;内唇厚,略扭成S形,端部具齿。脐漏斗状。如大马蹄螺T. niloticus maximus俗称公螺。壳大而厚。暖海性种,肉供食用,为经济

14、价值较高的种类。,3、蝾螺科Turbinidae,贝壳坚厚,螺旋部低,体螺层大,高与宽略等。壳口圆形,完整。厣石灰质,外表面突出,内表面平且具螺旋纹,多产于热带海洋,个体大,数量多,有的为捕捞对象。,蝾螺属Turbo,壳陀螺形,体螺层极膨大,有间隔相等的螺肋,其上有结节。壳口圆。夜光蝾螺T. marmoratus壳口内有珍珠光泽,外唇在第一环肋处形成一半管状缺刻。由于具极厚的珍珠层而具很高的经济价值。,(二)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栉鳃,个,附于外套膜上。心耳只有个,齿式为2.1.1.1.2。,1、田螺科Viviparidae,壳稍高,呈陀螺形或圆锥形。脐孔狭或缺。厣角质,薄,核

15、偏一侧。具栉鳃。雄性右触角变为交接器。 卵胎生。淡水产。,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贝壳表面平滑,一般不具环棱。螺层膨胀,缝合线深。个体较大,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环棱螺属Bellamya,贝壳中等大,圆锥形或低锥形,螺面近乎平直。体螺层大,具环棱。脐孔窄小。壳口卵圆形,口缘薄利,上端角状。分布广数量多,可供食用和饵料用。,螺蛳属Margarya,螺壳长,壳质厚而坚实、壳顶钝,壳面具环肋,珠粒状突起或棘状突起。每两螺层之间,具一阶梯平面。为我国特有的属种,分布于云南省的湖泊内。个大肉美,云南大量捕食。,2、觿(xi)螺科Hydrobiidae,贝壳小,多少呈尖锥形。壳口呈卵圆形,

16、厣角质或石灰质,壳表面光滑或具螺纹、螺棱、纵肋。脐孔窄小或无。具一长吻。触角线状。雄性交接器位于右触角后方偏中央处。足长。外套膜边缘光滑。齿式为21112。卵生。本科为重要的医学贝类,不少种类皆为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 广泛生活于淡水及咸淡水,或在这些水域营水陆两栖,也有些分布于山区缓流小溪或静水域。,钉螺属Oncomelania,贝壳塔形,螺层膨突,壳顶尖,壳面平滑或有肋。脐孔不显著,壳口卵圆形。厣角质。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沼螺属Parafossarulus,贝壳卵圆锥形,质坚厚,螺塔高,螺层略凸,具螺棱或螺旋纹。具脐缝。壳口卵圆形,口缘厚。厣石灰质。,肋蜷科Plenroseridae,

17、贝壳呈长锥形,壳质坚硬,壳面有各种雕刻花纹,或者纵肋与环棱交错成瘤状结节。缝合线浅。壳顶常被腐蚀破碎。无脐孔。壳口卵圆形。厣角质,具螺旋形的生长纹和偏心核。,短沟蜷属Semisulcospira,贝壳塔形,中等大小。壳面光滑或具环肋、纵肋或颗粒突起,壳顶常被腐蚀。壳口卵形。上、下两端均呈角状。本属为许多吸虫的中间宿主。,锥螺科Turritellidae,壳极高,螺层数多,壳顶尖,呈尖锥形,壳表有螺旋纹和肋。壳口小,圆形、卵圆形或近四方形;无脐。厣角质,核位于中央。头部大而凸出。锥状,长两触角,且相距较远。眼位于触角外侧。外套膜边缘具小触手。足宽短。全海产,热带、寒带均分布,生活于泥或泥沙海底。

18、,锥螺属Turritella,壳口圆形,壳面生螺肋,缝合线深。贝壳呈锥形,螺旋部高,壳顶尖。多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底。肉供食用。,蟹守螺科Cerithiidae,贝壳长锥形,螺层数多,壳面有肋和结节。壳口有前沟,外唇扩张。厣角质,核偏于一侧。吻长,水管短。足长。多为海产,亦有分布于河口或淡水产的种类。,蟹守螺属Cerithium,贝壳呈长锥形,壳顶尖,各螺层宽度均匀增多,壳面具环肋和结节,体螺层左侧有膨胀部,其基部收缩。壳口斜卵形,前沟长,伸向背方,后沟呈缺刻状,外唇扩张。厣角质。,凤螺科Strombidae,体螺层大,螺旋部低,贝壳结实。壳口狭长,外唇扩张,呈翼状,有前沟,有时具后沟。厣呈柳叶

19、形,边缘常具齿,不能盖住壳口。壳内的珍珠光泽强。,蜘蛛螺属Lambis,外唇极度扩张并生出棘状突起。如水字螺L. chiragra外唇生出6条均称的长棘状突起,略呈水字形。蜘蛛螺则伸出7条长棘状突起。,玉螺科Naticidae,贝壳呈球形,螺层少,壳面光滑。壳口完全,外唇简单,内唇多少向脐孔翻曲。厣石灰质或角质。足极发达,前足翻转在头部之上。本科为肉食性种类,是瓣鳃类的敌害。用吻分泌酸性物质将贝壳穿透而食之,是贝壳类养殖的一大敌害。广泛分布。,玉螺属Natice(香螺),螺层为5层。每层的壳面稍隆起,缝合线深。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表面光滑无肋。壳口边缘完整,外唇薄。厣石灰质,宝贝科Cypra

20、eidae,壳呈卵圆形。质坚固,壳面平整面富有光泽。螺旋部极低,埋于体螺层中。壳口狭长,唇缘厚,具齿,无厣。外套膜和足均发达,生活时伸展遮被贝壳。,宝贝属Cypraea,壳卵形,下方扁平。体螺层极大。螺旋部被珐琅质所遮盖。壳表光滑,壳口两边具齿。生活于珊瑚礁的礁盘中。,冠螺科Cassidae,壳呈圆锥形或冠状,壳面有肋,螺旋部短小,体螺层膨大。壳口狭长,唇部扩张,前沟短而扭曲。厣角质,温、热带海洋习见。,冠螺属Cassis,壳坚固,体螺层很大。内、外唇扩张,前沟短而扭曲。唐冠螺C. cornuta壳厚而重,因壳形似唐代的帽子而得名,南方产。,嵌线螺科Cymatiidae,壳厚,有粗肋,外皮甚厚

21、,有时带毛。壳口卵圆形,外唇厚而弯折,前沟较长。厣角质。水管发达。有吻。,法螺属Charonia 壳大型,高约40cm,缝合线处具链状肋。如法螺C. tritonis壳可吹奏,似号角。产于西沙。,鹑螺科Doliidae,壳大而薄,常膨胀而呈球形,有一短的螺塔和一非常膨胀而大的体螺层,上有螺旋肋。无厣,足很宽。,鹑螺属Dolium 贝壳呈球形,质薄,壳顶尖,缝合线深。外唇薄,随壳面的横肋而屈曲,呈锯齿状。,(三) 狭舌目Stenoglossa,具栉鳃1个,心耳1个,齿舌狭窄,每排或个,齿式多为1.1.1或1.0.1。具水管沟。,1、骨螺科Muricidae,贝壳呈陀螺形或梭形,壳质坚厚。壳面具各

22、种结节或棘状突起,体螺层大。前沟长,厣角质。核偏向一侧。中央齿具3齿。肉食性。常用吻穿凿其他软体动物而食其肉。是养贝类养殖的敌害生物。,红螺属Rapana: 壳大而坚厚,略呈方形。壳面具环肋,肋上生等距离的短棘。螺层6层,壳口呈杏红色。分布于低潮附近或浅海岩礁间。肉可食用,壳可捕章鱼。肉食性,是牡蛎养殖的敌害。,2、盔螺科Galeodidae,大型,呈梨形,螺旋部较低,通常带有结节或横肋,壳面被有壳被及棕色的茸毛。壳口较宽大,前沟或长或短。厣角质。多生于潮下带浅海。,角螺属Hemifusus:贝壳略呈梨形,大而壳质坚厚,前后端尖。螺旋部锥形,每层中部扩张形成肩角,上有强棘;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

23、尖长。壳面被一层黄褐色的外皮,上生茸毛。外唇厚,边缘完整,内唇薄,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沟长。分布于近海。肉肥大,可供食用,壳可作号角。,涡螺科Volutidae,贝壳通常呈卵圆形、纺缍形,壳顶呈乳头状。螺轴具数个褶皱,前沟不延长,常呈缺刻状。无厣,外套膜有时包被贝壳两侧。齿式通常为0.1.0。,瓜螺属Cymbium 贝壳大型,短小的螺旋部,多为极膨大的体螺层包被,壳面较光滑。壳口大,呈卵圆形,外唇弓形,薄,内唇扭曲,贴附于体螺层上,下部具4条扭曲褶臂,前沟短而宽,向内凹入成一个很大的缺刻。瓜螺C. melo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福建、广东、台湾均产,生活于近海泥沙质的海底,为肉食性的种类。

24、肉可供食用。壳可供玩赏或加工成容器。,芋螺科Conidae,壳呈锥形或纺锤形,壳质坚厚,螺旋部低,体螺层很大,且向下端逐渐变细,呈倒锥形。壳面光滑明亮。壳口长而狭窄。眼位于触角外侧的中部。外套膜开口为线状。,芋螺属Conus 壳呈纺锤形,质坚厚,缝合线浅,体螺层大。壳口狭长,外唇边缘薄,前沟宽而短。厣角质。贝壳表面光滑而美丽,为暖水性种类,分布于我国南海,多生活于潮间带珊瑚碓间。有些种类体内有毒腺,可自口吻射出,杀伤其它动物。,阿地螺科Atyidae,泥螺属Bullacta 又名吐铁,壳呈卵形,质薄脆,表面有螺旋状环纹。头盘大而肥,呈拖鞋状。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栖于海湾潮间带的泥沙

25、滩上。肉供食用。,无楯目Anaspidea,贝壳多退化,小,一般不呈螺旋形,无头盘,具2对触角。多数草食性。生活于潮间带或潮下浅水区海藻间。,海兔科Aplysiidae,海兔属Notarchus 胴部膨胀,前后稍狭,略呈纺锤形。头颈部明显,头触角大,嗅触角较小,侧足宽大。贝壳发达,呈卵圆形。生活于低潮线以下的海藻丛中。,肺螺亚纲Plumonata,陆生或淡水生活,肺呼吸。无角质厣。 雌雄同体。,基眼目Basommatophora,触角1对。眼位于触角的基部,无柄。外部具贝壳。多生活于淡水湖泊和池塘中。,椎实螺科Lymnaeidae 萝卜螺属 Radix 贝壳薄,圆锥形,右旋。螺旋部短小而尖锐。

26、体螺层极其膨大。壳口大,内唇宽,贴覆于体螺层上,轴缘略呈扭曲。脐孔缝状。,扁卷螺科Planorbidae,圆扁螺属Hippeutis 贝壳呈盘状,螺旋部可在一平面上旋转。壳顶凹入。多分布于小型水体,常栖息于池塘、沼泽、稻田、沟渠等,喜多水生植物处生活。是鱼类和家禽的饵料,同时以水生植物为饵,危害绿肥的培育。,柄眼目Stylommatophora,触角2对。眼位于后触角的顶端。发育期除石磺外概不经过面盘幼虫。陆生。,常见的为石磺O. verruculatum: 体呈卵圆形,裸露,无壳。背面灰黄色,腹面淡褐色。头部有触角1对,背部具多数背眼及树枝状鳃。足部长大而肥壮。通常生活于高潮带的岩石上或芦苇

27、密生区域,能长期离开海水,以吞泥沙和其中的生物为生。我国的东南沿海均分布,第七节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一、主要特征,1. 双壳类:体侧扁,两侧对称,具两片贝壳。 2. 无头类:头部退化,无触角、眼、齿舌、颚片等头部器官 3. 斧足类:身体腹面有侧扁而呈斧状的足。 4. 瓣鳃类:在外套腔内有瓣状的鳃。 5. 心脏由一心室、二心耳构成,心室常被直肠穿过。 6. 肾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7. 神经系统简单,由脑、足和侧脏三对神经节构成。 8. 一般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淡水蚌类还有钩介幼虫期。,二、形态构造,1、壳顶 贝壳背部中央的突出,最

28、早形成的部分。一般略向前倾斜,位置常靠近前端,也有靠近后端的。 两侧不等贝壳壳顶不在中央 两侧相等贝壳壳顶位于中央,2、小月面壳顶前方的小凹陷,椭圆形或心形。,3、铰合部 贝壳背缘常较厚,其内部常有齿和齿槽,当贝壳闭时合适的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在一起,构成铰合部。 铰合齿分主齿,侧齿或拟主齿。 主齿强壮呈臼状,位于壳顶下方。 侧齿呈狭长形,以壳顶为界分前侧齿和后侧齿。 在珠蚌科的种类常不具正式的主齿,仅有拟主齿(不是正式的主齿而是一种关节状的齿)和侧齿。,4、韧带 在铰合部两侧的角质物,具有弹性,连接两壳的背缘,具有开启贝壳的作用。 外韧带位于壳顶后面背缘的两壳间。 内韧带位于壳顶下方铰

29、合部中央的韧带槽。,5、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 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条纹。 生长线和放射肋有的相互交织成格状,或呈鳞片状和棘状突起。有的表面有色彩和花纹。,6、贝壳内肌痕 外套痕:外套膜环肌肌痕。 外套窦:水管肌痕,是外套末端向内弯入的部分。 闭壳肌痕:1个或前后2个。 缩足肌痕和伸足肌痕:靠近闭壳肌痕。,7、贝壳的测量: 壳高:由壳顶到腹缘的距离。 壳长:前后两端之间 的距离。 壳宽: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1)壳顶到两端的距离,长者为后端。 (2)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3)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4)有个闭壳肌痕的,则所在端为后端。 (5)有个闭壳

30、肌痕的,则较大一个所大端为后端。,前后端确定后,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为左壳,右侧者为右壳。,8、方位辨别:,翼形亚纲Pterimorphia,壳呈卵形,圆形或长方形,大型,后背部具翼状突出。具前后闭壳肌,有时缺前闭壳肌痕。壳内面呈白色并具珍珠光泽。多数用足丝或壳附着在地面物体上生活。,蚶目Arcoida,两壳对称,壳表具放射肋并覆有毛状物的壳皮。铰合部直或弯,具多数齿排成一列。鳃丝状,无水管。前后闭壳肌均发达。海产,大部分种类可食。具较高经济价值。 常见有蚶科Arcidae的毛蚶和泥蚶。,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壳极坚厚,膨胀。壳面具1821条放射肋,肋上具显著的颗

31、粒状结节。生活在浅海泥滩中,是主要的养殖种类,已进行人工育苗。一般810月份为产卵期,年达性成熟。,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壳表被有带毛的褐色绒毛状壳皮,放射肋多而密,33-35条,不呈结节状。生活环境同泥蚶,不如泥蚶味美。,贻贝目Mytiloida,贝壳呈楔形,铰合齿退化多成小结栉。韧带细长,位于壳顶后背缘。足细长,柱状。鳃瓣状。多栖于浅海,以足丝附着,为名贵的海珍品。少数生活于淡水。,常见科属检索表,1(2)壳大型,背缘直,占壳之全长。具外套腺 .江珧科Pinnidae 江珧属Atrina 2(1)壳中小型,背缘不达壳之全长。无外套腺 .贻贝科Mytilidae 3

32、(4)淡水产。壳小,略呈三角形.股蛤属Limnoperna 4(3)海产,壳中等大,贝壳呈楔形.贻贝属Mytilus,贻贝属Mytilus,壳呈楔形、腹缘直。背缘与腹缘构成30度角,背缘后半部呈弧形。 常见贻贝M. edulis :壳薄而短,壳表呈黑褐色,光滑且具光泽;生长纹细密;铰合部具2-5个粒状小齿。以足丝营附着生活。,通常生活于低潮线以下2米水域。繁殖力强,每年春秋两个繁殖期,是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同时也是一种污损生物。,股蛤属 Limnoperna,贝壳小、质薄。背缘和后缘连成弧形,以足丝附着生活。常见湖沼股蛤L. lacustris(淡水壳菜):常在淡水湖泊大量繁殖,成群密布于养鱼

33、的竹箔上或附着于工厂的排水管道,阻碍水流、破坏渔业生产。,江珧属Atrina,贝壳大型,壳顶尖细,后端宽广,略呈三角形。壳薄而脆,壳面具放射肋。 如栉江珧A. pectinata:放射肋10条以上,上有三角形斜向后方的小棘,最后一行变为强壮的锯齿状。绞合部长呈线形,几占整个背缘,无铰合齿,营埋栖生活。江珧肉味鲜美,干制品叫江珧柱,具是较高经济价值。,珍珠贝目Ptertioida,贝壳厚,两壳不等,一般右壳较平,左壳较凸。壳背缘直,具有长短不等的耳状突。内面珍珠层也厚,具珍珠光泽。壳表具生长纹、鳞片或放射肋。无前闭壳肌。足细长,足丝发达,固着生活种类退化。,常见科属检索,1(2)贝壳无内韧带,具

34、壳耳 2(1)贝壳形状不规则,壳耳不等大,不具粗的放射肋,珍珠光泽强.珍珠贝科Pteriidae .珠母贝属Pinctada 3(8)贝壳呈扇形,左壳前后壳耳近相等,一般具粗的放射肋,无珍珠光泽.扇贝科Pectinidae 4(5)贝壳前端具有足丝孔. 栉孔扇贝属Chlamys 5(4)贝壳前端不具足丝孔 6(7)贝壳表面具放射肋 扇贝属Pecten 7(6)贝壳表面无明显的放射肋.日月贝属Amussium 8(3)贝壳具内韧带,无壳耳,以左贝壳固着生活 牡蛎科Ostreidae .牡蛎属Ostrea,珠母贝属Pinctada,壳斜四方形,壳顶位于中部靠前端。背缘平直腹缘圆。壳内面珍珠层厚,光

35、泽强,可产珍珠。如马氏珠母贝P. martensii: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是培养珍珠的优良品种。如合浦珍珠,品质优良,久负盛名。,扇贝属Pecten,两壳不等,前后壳耳近相等,无特殊的足丝孔。如嵌条扇贝P. laqueatus:左壳平,右壳突出,放射肋11条。,日月贝属Amussium,两壳近等大,圆形,具足丝。左壳红色,如太阳;右壳白色,如月亮,故称日月贝。其闭壳肌加工后称带子。通常生活在510米的沙质海底。 如日本日月贝A. japonica:主要分布在广东沿海。,牡蛎属Ostrea,贝壳中、大型,形状不一,左壳面具粗的放射肋,右壳面成鳞片板

36、状,内面白色或略带紫色,绞合部前后缘有的刻纹,卵生。,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两壳相等。具壳皮,壳表平滑或具放射肋。壳内珍珠层发达。壳顶靠近壳的前方。外韧带位于壳顶的后方。铰合齿位于壳顶的下方。前后闭壳肌发达。,蚌目Unionoida,壳表平滑或具壳被,壳内面具强的珍珠光泽。铰合部常具拟主齿或铰合齿退化,侧齿细长。主要产于淡水,幼虫要经过钩介幼虫期。 常见的有蚌科的帆蚌属Hyriopsis和冠蚌属Cristaria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壳大型,扁平,壳质坚厚。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帆状后翼,铰合部拟主齿左右各枚,侧齿左壳枚,右壳枚。此蚌是淡水育珠

37、质量最佳者,珠质光滑细腻,色泽鲜艳。但生长速度较慢,且资源缺乏。,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壳大型或巨大型,质较薄,很膨胀。壳顶后背扩张成大型的冠。壳的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一系列逐渐粗大的纵肋。铰合部强大,无拟主齿,前侧齿细弱,后侧齿短粗,左右各一枚。是目前育珠使用最多的一种淡水蚌。育珠的质量仅次于三角帆蚌。但资源丰富,生长迅速,珠大。,异齿亚纲Heterodonta,壳常左右相等,无珍珠光泽。外韧带位于壳顶后方,内韧带在铰合部具1着带板。铰合齿分主齿和侧齿。有前后闭壳肌。,帘蛤目 Veneroida,常见科、属检索 1(2)铰合部无侧齿,壳狭长呈圆筒形 .竹蛏科Soleni

38、dae 如缢蛏属Stinonovacula 2(1)铰合部有侧齿,壳不呈圆筒形 3(4)具角质内韧带,位于壳顶下方三角凹槽中 .蛤蜊科Mactridae 如蛤蜊属Mactra(四角蛤蜊) 4(3)无内韧带 5(8)主齿3枚,壳缘无缺刻 6(7)前后侧齿发达,而呈锯齿状 .蚬科Corbiculidae 仅一属蚬属Corbicula(河蚬) 7(6)通常仅有前侧齿而无后侧齿帘蛤科Veneridae 文蛤属Meretrix(文蛤)、青蛤属Cyclina(青蛤) 8(5)主齿2枚,壳极大,壳缘有大的缺刻 .砗磲科Tridacnidae 常见砗磲属Tridacna,河蚬(黄蚬)Corbicula flu

39、minea,壳呈圆三角形,壳表面有粗糙的环肋。两壳均有主齿枚。左壳前后侧齿各1,右壳各2。栖息于淡水、咸淡水中,特别是江河入海处。全国范围分布,资源极其丰富。可食用和饲用。目前已进行增养殖。,文蛤 Meretrix meretrix,壳近三角形,质坚厚,壳面光滑,在壳顶近背缘有许多带锯齿状或波纹状的褐色花纹。生活于潮间带或浅海区的细沙底质表层。沿海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江苏沿海的产量最大。常因水温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通常是分泌胶质或囊状物,使身体浮于水中,然后随水流而移动。,青蛤Cyclina sinensia,壳近圆形,壳顶较高尖端向前。壳面生长纹清楚,壳内面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近背缘稀、大。

40、两壳各具主齿枚。为常见经济种类。多栖息于潮间带有淡水流入的附近水域,埋栖深度约15cm左右。,砗磲属Tridacna,贝壳极大,重厚,两壳不能完全闭合。放射肋极粗,壳缘有大的缺刻。铰合部主齿2枚,侧齿12枚。闭壳肌极大,1个。产于热带的海洋中。我国西沙有分布。,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壳质坚厚、略呈四角形。壳表具外皮,壳顶白色,近腹缘呈黄褐色。铰合部主齿1分叉,右壳具个,排成“八”字形,前、后侧齿片状,左壳、右壳片。生活于潮间带的中下区及浅海泥滩,产量较大,味美供食用。,缢蛏属Stinonovacula,壳长筒形,质薄。主齿左壳3枚,右壳2枚。从壳顶至腹缘中央有一斜沟。

41、穴居泥滩,深2030cm,是重要养殖贝类,具较大经济价值。,异韧带亚纲,壳小到中型,质薄,两壳多不等。壳内面通常具珍珠光泽,有内、外韧带,具有带板和石灰质的韧带片,铰合齿细弱或无。,鸭嘴蛤属Laternula,壳薄而近半透明,右壳比左壳大,后方常开口,壳顶有裂缝。匙状槽基部有一斜条状隔片,游离的石灰质片呈“V”字形。生活在浅海泥沙滩中,具一定的经济价值,为养殖品种。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第八节 头足纲,Cephalopoda,一、主要特征,1. 体分头部、足部和胴部。 2. 原始种类具外壳,如鹦鹉螺;其它种类为内壳或完全退化。 3. 心耳和鳃的总数相同,2个或4个。 4. 口内有颚片和齿舌。

42、5. 神经系统高度集中,有复杂脑的结构。,二、形态构造,1、头部: 口:顶部中央。 眼:1对,两侧。 嗅觉陷:眼的后方,靠近外套膜的边缘, 漏斗陷:头部腹面的凹陷,漏斗贴附部位。,2、足部:分腕和漏斗两部分。 漏斗:足特化而成,腹面; 运动,排泄物、生殖产物和墨汁排出的通道。 腕:基部粗大,顶端尖细,内侧生有吸盘。 其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四鳃亚纲90多,八腕目-8,枪形目和乌贼目10条,二鳃亚纲中腕的排列: 背腹对称排列,14对。背腕:1,侧腕:2-3,腹腕:4,腕的长短:随不同的种类而异 短蛸:1234,长蛸:1234,双喙耳乌贼:231=4,触腕:在枪形目和乌贼目的第3、4对腕之

43、间有1对是专门用来捕捉食物的触腕。比较狭长,可以完全缩入基部的触腕囊中。触腕上通常具有1个很长的柄,柄的顶端呈舌状,称触腕穗,内生吸盘,有时还有钩,主要用来攫取食物。,生殖腕: 在二鳃亚纲雄性个体的8或10只腕中,有1只或1对腕茎化用来输送精子,称为生殖腕或茎化腕。 八腕目-右侧第三腕,枪形目和乌贼目-左侧第四腕。 茎化方式: (1)长度缩小 (2)腕一侧的膜特别加厚而起皱褶形成一个精液沟 (3)腕的部分吸盘缩小或变为肉刺 (4)腕的末端形成一个舌状的端器,吸盘:在腕和触腕的内面。为一个简单环形肌肉盘,在肌肉盘的内面周围有一个角质环。角质环有的是由锐状齿或方形齿组成。吸盘主要是用来吸附外物。 吸盘的构造和排列是分类依据。,3、外套膜,又称胴部:锥形、袋形、球形。,在胴部两侧常有由皮肤扩张而形成的肉鳍,肉鳍在胴部上的位置,是分类依据:端鳍、周鳍、中鳍,4、贝壳,外壳:如四鳃亚纲的 鹦鹉螺。在同一平面 上作背腹旋转。内腔 分成几室:靠壳口的 最大的一室叫住室, 软体部分藏于住室 中。其它各室都充以 气体,叫气室,气室 有肋于减轻身体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