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ppt_第1页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ppt_第2页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ppt_第3页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ppt_第4页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三章 利 水 渗 湿 药,一、定义: 凡以通利水道,渗泻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二、特点: 1、味多甘、淡,性平 2、多入肺、脾、肾经。,三、作用: 1、渗利水湿,利小便。 2、清利湿热,通淋。 3、除湿热,利疸退黄。 四、分类: 1、利水退肿药; 2、利尿通淋药; 3、利湿退黄药。,五、适应证: 1、水肿、小便不利。 2、痰饮证。 3、泄泻。 4、淋证、尿浊、癃闭。 5、带下 6、黄疸。 7、湿温、湿疮。,六、使用注意: 1、阴亏津少者忌用; 2、滑利之品,孕妇慎用。,第一节 利水退肿药,二、特点: 1、利水作用较强,能利尿消肿。 2、用治水肿小便不利、

2、泄泻、痰饮证。,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茯苓类球或块形,皮薄棕糙显皱纹,剖面白粉成粒状,健脾渗湿又安神。,释名,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利水渗湿又健脾运湿。虚实寒热均可。如五苓散。 2、痰饮证:利水渗湿、健脾运湿而逐痰饮。如二陈汤、苓桂术甘汤。 3、脾虚、湿盛泄泻:健脾、利湿止泻。如参苓白术散。 4、心悸、失眠:宁心安神。如归脾汤。,用法用量 1015克。 白茯苓:削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块健脾利湿; 赤茯苓:削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清利湿热; 茯苓皮

3、:茯苓外皮功专利水; 茯神(茯神木):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穿过的地方,又称抱木神。安神。,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成熟种仁,薏仁乳白小广卵,基宽微凹顶钝圆,腹面纵沟留棕皮,利水清热又补脾。,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大肠。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应用 1、水肿、脚气:利水渗湿,健脾运湿。力弱。 2、脾虚、湿盛泄泻:健脾、利湿止泻。如参苓白术散。 3、带下(脾虚、湿盛、湿热等):健脾、利湿、清热止带。,4、热淋:清热、利湿通淋。 5、肺痈、肠痈:清热排脓。 如韦茎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6、痹证(热痹):清热、祛湿除痹。 如宣痹汤。 用法用量 1030克。 使用注意 孕妇慎

4、用。,猪苓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猪苓块状如猪粪,皮黑瘤突显皱缩,断面类白且细腻,利尿消肿通诸淋。,释名,时珍曰马屎曰通,猪屎曰零(即苓字),其块零落而下故也。,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肾、膀胱。 功效 利水渗湿。,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水湿停滞、脾虚水肿、阴虚小便不利):利水渗湿。 如四苓散、猪苓汤。 2、湿盛泄泻:利水渗湿止泻。如胃苓汤。 3、淋浊、带下:渗利湿浊。,用法用量 515克。单用30克。 要 点 利水渗湿作用强,“只利不补”。,泽泻泽泻科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泽泻类圆倒卵形,表面黄白布“岗纹”,断面粉性多细孔,利尿渗湿相火清。,川泽泻饮片,释名,本草纲目:泽泻 “去水曰泻,如

5、泽水之泻也”,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 功效 利水渗湿,泻热。,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利水渗湿。 如四苓散。 2、湿盛泄泻:利水渗湿止泻。 3、热淋:清热利湿通淋。,4、带下(湿热、湿盛):清热利湿止带。 5、痰饮眩晕:利水湿,化痰饮,止眩 晕。如泽泻汤。 6、阴虚火旺:泄肾经虚火。 如六味地黄丸。 用法用量 515克。,第二节 利水通淋药,特点: 1、性多寒凉。 2、功能清热利湿通淋。 3、多用治淋证。,车前子 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车前种子扁椭圆,表面黑褐凸一面,镜下种脐白凹点,通淋利尿明目兼。,释名,本草纲目“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

6、,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性味归经 甘,寒。归肝、肺、肾、膀胱。 功效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利水消肿。 2、淋证(热淋、血淋、石淋):清热利湿通淋。如八正散。 3、湿盛泄泻,小便不利:分别清浊,渗湿止泻。 4、湿热带下:清利下焦湿热止带。,5、目疾 (1)肝火、风热目赤肿痛:清肝明目。 (2)肝肾不足,眼目昏花:配伍补肝肾药。 6、肺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 用法用量 515克。宜包煎。,典故:苏沈良方暴下方,欧阳文忠公常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公曰“吾辈其方,久之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

7、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附:车前草,车前草为车前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药性与功效:与车前子相似,但又有清热解毒及凉血止血作用,用于热毒疮肿、湿热腹泻、热痢、血热出血、尿血等,既可内服,亦可鲜品捣烂外敷,用量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滑石硅酸盐矿物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滑石块状不规则,体白或灰略光泽,手摸滑腻质松软,利水通淋清暑热。,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胃、膀胱。 功效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应用 1、热淋、石淋:滑利通窍,清热利湿通淋。如八正散、滑石散。 2、暑热烦渴、暑湿、湿温:清解暑热,清热利湿。如六一散。 3、湿疮、湿疹、痱子:

8、清热、祛湿敛疮。 用法用量 1015克。 宜包煎。,木通,木通药材,释名,本草纲目: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小肠、膀胱。 功效 利水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应用 1、水肿、脚气:利水消肿。如木通散。 2、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上清心火,下导小肠之热。如导赤散。 3、热淋:清热利水通淋。如八正散。,4、热痹:清湿热,通经络,利关节。 5、乳汁不通:通经下乳。 6、血瘀经闭:通利血脉。 用法用量 515克。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过量应用可导致急性肾功衰竭。,扁蓄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蓄的全草,扁蓄草茎基分叉

9、,叶片狭椭或披针,托叶鞘状花肢生,利水通淋疗虫痒。,瞿麦石竹科瞿麦和石竹的带花全草,瞿麦茎直色黄绿,节膨线叶均对生,顶花红色冠丝裂,清热利水又通淋。,释名,弘景曰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时珍曰按陆佃解韩诗外传云生于两旁谓之瞿。此麦之穗旁生故也。尔雅作遽。有渠、衢二音。日华本草云一名燕麦,一名杜姥草者,误矣。燕麦即雀麦,雀瞿二字相近,传写之讹尔。,扁 蓄 瞿麦 性味归经 苦,微寒。 苦,寒。 归膀胱。 归心、小肠、膀胱。 功效 (杀虫止痒) 利水通淋(活血通经),应用 1、热淋*、血淋:利水通淋。如八正散。 (2)湿疹、阴痒:杀虫止痒 (2)血瘀经闭、月经不调:活血通经。 (3)虫积腹痛:杀虫。 用

10、法用量 101530克。 (孕妇慎用),地肤子 海金沙 石 韦,来源 地肤子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生用。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多年生攀援蕨类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生用。 石韦为水龙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庐山石韦和石韦或有柄石韦的叶片,生用。,地肤子藜科草本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地肤子扁五角星,表皮灰缘背显棱,腹面星裂含黑子,清热利尿止痒行。,海金沙海金沙科攀援蕨类植物海金沙成熟孢子,海金沙呈细粉状,孢子轻滑色棕黄,浮于冷水沸则沉,清热利水以通淋。,释名,本草纲目:海金沙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石韦水龙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庐山石韦和石韦或有柄石韦

11、的叶片,庐山石韦植物,石韦叶片长卵形,全缘草质中脉明,叶背棕毛孢囊密,利水通淋热咳宁。,释名,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且柔软,故名石韦。,地肤子 海金沙 石 韦 性味归经 苦,寒。 甘,寒。 苦、甘,微寒。 归膀胱。 归膀胱小肠。 归肺膀胱。 功效 (止痒)清热利水通淋(清肺止咳,止血),应用 1、淋证:清热利水通淋。 (宜石淋) (宜血淋) 2、风疹湿疹瘙痒 水肿 肺热咳喘: 清热利湿止痒。 利水消肿。 清肺止咳。 3、血热崩漏吐衄:止血。 用法用量 (包煎) (包煎) 515克。,附:海金沙藤,为海金沙植物的全草,性味功效与海金沙相

12、似,兼能清热解毒,除用于淋病外,还可用于湿热所致的黄疸、痢疾、白带以及痈肿、疮毒等。水煎服,15-3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于局部.,萆薢薯蓣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绵萆薢和粉背薯蓣的根茎,萆薢药材,释名,本草思辨录: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胃、膀胱。 功效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应用 1、膏淋*、尿浊:分别清浊,泄利湿浊。如萆解分清饮。 2、湿浊带下:泄利湿浊,止带。 3、风湿痹痛(着痹):祛风湿,利关节除痹。 用法用量 1015克。,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特点: 1、多入肝、胆经; 2、具清利湿热,利疸退黄作用; 3、用治湿

13、热黄疸。,茵陈蒿菊科植物茵陈蒿和滨蒿的全草,茵陈卷曲绒团状,灰绿密被白柔毛,叶片羽裂小绒形,清热利湿能退黄。,释名,本草便读:茵陈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性味归经 苦,微寒, 归脾、胃、肝、胆。 功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应用 1、黄疸(阴黄、阳黄):清利湿热, 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如茵陈 蒿汤、茵陈五苓散、茵陈四逆汤。 2、湿温、湿疹、湿疮: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 103060克。,金钱草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金钱草为过路黄,茎细对叶宽等长,主脉一条背面突,利水通淋除湿黄。,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胆、肾、膀胱。 功效 除湿退黄,利水通淋 ,解毒消肿。,应用 1、黄疸: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2、淋证(石淋*、热淋):清热、利尿通淋、排石。如排石汤。 3、恶疮肿毒、毒蛇咬伤:解毒消肿。,用法用量 3060100克。 鲜品加倍。 要 点 排石之要药,善治各种结石。,虎杖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虎杖块片色棕色,断面皮薄木射状,中央髓腔味苦涩,清热利湿止痰咳。,释名,本草纲目: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