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意动心理学_第1页
4第四章--意动心理学_第2页
4第四章--意动心理学_第3页
4第四章--意动心理学_第4页
4第四章--意动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意动心理学,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苏堪宇,第四章 意动心理学 第一节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一、布伦塔诺的生平和著作 二、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 三、对布伦塔诺的评价 第二节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 一、斯顿夫的生平和著作 二、斯顿夫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形质学派 第四节 二重心理学 一、符兹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 二、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 三、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第四章重要知识点,名词解释 、意动 P124 、无意象思维 P137 简答题 、布伦塔诺提出的内容和意动的关系。 P124 、布伦塔诺关于意动的分类。 P124 、屈尔佩提出的内容和机能的差别。 P139 论述题 、比较冯特和布伦塔

2、诺的心理学观点。 、阐述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并进行评价。P123、P127 、论述符兹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的研究。 P135,第一节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一、布伦塔诺的生平和著作 二、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 三、对布伦塔诺的评价,一、布伦塔诺的生平和著作,布伦塔诺(Brentano Franz,1838-1917)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后在奥地利任教,是意动心理学(act psychology)的创始人。 1874年出版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同时,冯特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P95),二、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德文akt,英文的对应词是act,我国过去一

3、般译为“动作、“行动”等,近年来为了把它和外部的活动区别开来,改译为“意动”(意识的活动)。 意动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亚里士多德官能心理学思想、传统经验哲学、近代莱布尼茨以来传统理性主义思想。(P23),拓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情感等意识的内容,而是意动。 一方面,意动和内容有区别。我看见一朵花,花为内容,看见则为意动。另一方面,看必有所见,听必有所闻,任何意动总是指向一定内容。内容属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意动才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布伦塔诺把意动分为三类:表象(ideating)的意动,感觉和想象等;判断(judging)的意动

4、,知觉和回忆等;爱憎(loving and hating)的意动,情感、决心、欲望等。前者是根本,后两者在前者基础上形成,如一个人在判断食物或在意欲它时,总是先有关于食物的意识。,(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冯特的内容可以用实验法来分析,所以,冯特的“经验”乃是一种实验的经验。布伦塔诺的意动是经验的,却难以置于实验条件下分析研究,因而布伦塔诺的“经验”乃是一种经验的经验,侧重于观察。虽然布伦塔诺并不反对实验,但他认为,科学心理学不应局限于一些细节的实验上,而应着眼于对心理现象做大体的解释,这样才不致于使心理学迷失于实验法之中。因此,布伦塔诺从未建立过自己的实验室,他的心理学是“经验”心理学而不是“

5、实验”心理学。(P125),1.内部知觉或反省,布伦塔诺认为,以直接观察正在进行着的心理过程为对象的内省即内部观察(inner observation)是根本不可能的,当被试正在内省时,其所内省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例如,人在发怒之下观察其内部的气愤心理,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发怒往往气愤就会消失。 而反省(retrospection)即内部知觉(inner perception)是对刚刚成为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的观察和体验(回忆),则是完全可能的。,2. 观察法,主张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及其他表现,并对动物、儿童、变态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 区分决定性的实验(布伦塔诺

6、)和系统实验(冯特),并不运用心理物理法,而有助于决定两种对立的观念。,三、对布伦塔诺的评价,布伦塔诺没有建立心理学体系,也没有对心理学的具体问题作较为深入的研究,他的影响在于总的主张。 他把心理活动的内容与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混为一谈,把心理内容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 他对欧美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产生影响。 冯特所开创的是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布伦塔诺开创的是人文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拓展,第二节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卡尔斯顿夫(司图姆夫,C.Stumpf,1848-1936),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学家,在柏林大学的实验室抗衡了冯特的实验室。 认为一切科学的

7、研究对象都是直接经验,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意动改为心理机能,认为心理学对机能和内容都要进行研究。(P129),第三节 形质学派,形质学派(the form-quality schoo1) 由布伦塔诺的弟子厄棱费尔和麦农创立,将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具体运用到形、形质问题的研究上,认为形、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它是由元素主义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桥梁。 指出冯特元素观点的困难:直线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一个乐曲在不改变其曲调和时间的情况下,改变乐曲的实际音符符号,结果如何? 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一种新的属性。如,一个四边形由四条直线所组成,但四边形并不附着于这些直线之内,因为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

8、质,而不含四边形的性质。形式显然是直接经验的,应该是一种新元素,即形质。,第四节 二重心理学,一、符兹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 二、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 三、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和内容心理学相互对峙,形成了心理学发展中的僵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意动和内容的二重心理学应运而生。符兹堡学派的领袖屈尔佩推动这一运动的产生,麦塞尔则是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第一人。符兹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则是促进以上两人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重要动因。(P135),一、符兹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一)屈尔佩 (二)马尔比 (三)瓦特 (四)阿赫 (五)彪勒,(一)屈尔佩,屈尔佩(曲勒佩,Klpe,1

9、862-1915),符兹堡学派创始人,认为心理学研究依存于经验者的经验,思维可以实验研究。 符兹堡大学以前,屈尔佩深受冯特内容心理学的影响;符兹堡大学以后,日益倾向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二)马尔比,马尔比(K. Marbe,1869-1953)1901年让被试先后举起两个重物,判断孰重孰轻。发现,被试正确判断,却不知道判断是如何做出的。被试在判断时并未出现判断所依据的明确的意象,只有一种模糊的、无法描述的状态,马尔比称为“意识的态度”。 冯特等人的传统观点认为,被试做出正确判断的心理条件是将两个重量的意象进行比较,思维的过程像逻辑学上三段论的过程那么清晰明确。,(三)瓦特,瓦特(Watt,1

10、8791925)首创分段内省法,采用希普计时器,l904年做了控制联想实验,如种一属联想(植物一树)或整体一部分联想(房屋一门)。把联想分为四个阶段:预备期、刺激字呈现期、反应字探索期、反应字发出期。要求被试分期及时反省,说出当时的心理活动。结果发现从刺激字呈现到反应字发出,这中间并没有出现什么意象。被试在实验前已经得到指令,对反应已有“定势”,刺激字一呈现,就立即按照指令说出反应字。因此,瓦特认为联想的主要阶段不是第三阶段探索期,而是第一阶段预备期,定势起了预先的选择作用。,定势思维的著名实验 俄国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

11、组说,将出示的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组说他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用文字描绘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定势思维,拓展,(四)阿赫,阿赫(Ach,18711963)于1905年用系统的实验内省方法对动作和思维进行了研究。认为刺激字的思想反应(即说出反应字)和动作反应(即按压反应)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受非意象的“决定倾向”所指引的。例如,纸上印有5在上而2在下,人们的联想会是7、3或10。但假使被试听说要加,有一联想便增强了,结果7常被引起;反之,假使任务为减,则另一联想得到加强,3常被引起。,(五)彪勒,彪勒(K. Buhler,1879-1963)在1907年采

12、用一些需经过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并用问答法,要被试报告在解答问题时的意识过程。他更明确地指出,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象。在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思维元素,也就是“无意象思维”。,符兹堡学派受到冯特和铁钦纳等人的反对,且仍停留在心理元素的范畴内,没有揭露思维过程的规律,但它将实验方法运用于思维的研究并改造为系统的实验内省法,提出“意识态度”、“定势”、“决定倾向”等概念,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促进了思维心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局面。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麦塞尔、屈尔佩逐步向意动心理学靠拢,进而提出了他们的二重心理学主张。(P13

13、7),二、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麦塞尔(August Messer,l8671937),德国人,曾受屈尔佩指导,尽管他工作地点在吉森大学,他的研究仍可看成是符兹堡学派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一个明确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三、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屈尔佩把意动改称为机能,认为内容和机能都是心理事实,明确地提出他的二重心理学。 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引人注目之处,是他试图在内容与机能之间树立起相互区别的标准。认为,内容和机能虽同属于心理现象,但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内容和机能的差别 在经验中可以分离。如梦和纯粹感觉只有内容,而毫无目的的注意或没有具体对象的期望则只有机能。 可以各自独立变化。如当人从知觉一个客体转向知觉另一个客体时,是内容变而机能不变。而在对同一对象先感知后判断的情况下,则是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