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第一章--灾害概述_第1页
灾害地理学---第一章--灾害概述_第2页
灾害地理学---第一章--灾害概述_第3页
灾害地理学---第一章--灾害概述_第4页
灾害地理学---第一章--灾害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灾害地理学,鲜 洁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第一章 绪论(自然灾害概述),1、灾害的概念与特征 2、灾害的分类 3、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一般方法,第一节 灾害的概念与特征,新闻链接,当地时间2016年8月31日,也门萨达遭沙特盟军空袭,民众在废墟中发现一名男童的遗体,令人万分痛心。,一、灾害的概念 关于灾害定义的理解 自然灾害调查: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统称为灾害。 辞海:旱、洪涝、虫、冰雹、地震、战争、瘟疫等自然或人为祸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地震、火山、海啸、暴风、洪水等异常现象作为灾害。(没有考虑灾害后果) 延军平: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包括人为灾害

2、和自然灾害。 卢振恒:认为灾害定义应该揭示灾源、灾力、灾场、灾象、灾度等及它们之间的内部规律性。 等等,美国规定损失在100万美元以上,10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伤残的事件定义为灾害,强调了灾害后果。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第二条规定:自然灾害是指由暴风、暴雨、暴雪、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他异常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灾害。而在日本防灾手册中定义为:起因于异常性自然现象及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破坏了人类社会建筑起来的设施,并给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命造成损害的事件。,启示: 1、灾害是某种不可控制或者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而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毁坏或损失的现象。 2、灾害是一种

3、或者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定常方式释放,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类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也可将人为因素纳入其中 3、凡是对人类社会以破坏影响的事件即为灾害。 4、造成损害性后果,超过地区承载力。,地震造成房屋垮塌,巴基斯坦城市巴拉考特郊区,一座学校废墟下埋着一个孩子。这已经是灾难性的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二天。,火山碎屑流 沿火山山坡扫过,熔浆随着火山喷发流出地表,四川2006遭受罕见高温干旱灾害,泥石流冲毁房屋,楼兰遗址,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海 啸,龙卷风,灾害:由于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自然变异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原因所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并超过地

4、区承灾能力,进而丧失当地全部或部分功能的各类事件与现象。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一)灾害的主体与客体 灾害主体-灾害本身 灾害客体-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类 任何灾害都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单方面不构成灾害 (二)灾害的现象 包括灾害现象和被害现象两个侧面,分别由现象和现象量两个方面来定义。比如: 地震:I、 灾害现象-地动、裂缝、火灾、地陷 灾害现象量-震级 II、被害现象-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死伤人 被害现象量-经济损失、死伤人数(烈度) 一般认为,灾害的大小是以被害量来定义的,(三)灾害现象和被害的关系式

5、: L=f(D,E,A,B) L-被害量,D-灾害现象量,E-当地的自然环 A-当地的人工环境,B-事先的防备及灾害时的 行动反应等。,二、灾害系统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 思考:各组成部分在灾害系统中的功 能性在防灾减灾中的启示,灾害地理与地理灾害 (一)灾害地理:是一门灾害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即以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灾害。 (二)地理灾害:没有明确的含义建议不使用。 区域灾害与灾害区域 (一)区域灾害:多种灾害的地区性组合特点,说明了灾害的地区性和特殊性。是灾害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灾害区域:指某种灾害的分布地区,是灾害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

6、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三、灾害的基本特征 基本属性: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特征: 1、有害性 2、普遍性与恒久性 3、多样性与差异性 4、全球性与区域性 5、随机性与可预测性 6、突发性与缓发性 7、迁移性、滞后性和重现性 8、群发性和相关性 9、灾害后果的双重性,第二节 灾害的分类,(一)根据灾害形成

7、的主要原因 二元分类法: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三元分类法: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成灾 (环境灾害),(二)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 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 (三)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主次) 原生灾害-是主发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是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从属灾 害,这种灾害只要提前预防就可以避免。 衍生灾害,(四)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 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 (五)快速过程与缓慢过程,德国波茨坦中心广场上的大理石雕像 北京故宫中汉白玉柱子,人类活动和地质过程的不同尺度。地质过程包含很宽的时间尺度:从几秒完成的地震到几千万年的造山运动。

8、无论从社会上、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时间尺度是从几天到几年,第三节 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一般方法,几个概念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防治。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一、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致灾因子研究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与演变的地理条件和背景研究 自然灾害地域类型与区划研究 人类活动与

9、自然灾害相互作用研究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承灾和减灾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灾情研究 自然灾害制图研究 监测与预警研究 灾害对策研究,二、自然灾害研究方法,(一)系统结构理论 系统结构理论:各要素灾害的内在功能联系性与灾害治理的系统整体方法。 实例分析:火山喷发与全球气候、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二)横向交叉观点 横向交叉观点:指互不相连的两区域间灾害的相互影响与联系,它是通过水文、大气过程等完成的。 横向交叉的主要运动形式:大气环流(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水体运动、生物移动。,(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灾害评价的指标:8个方面 (1)平均灾害伤亡率 包括:单位面积人口伤

10、亡率=伤亡人口/计算区面积% 人口伤亡率=伤亡人口/总人口% 劳动力伤亡率=伤亡劳动力/总劳动力% 根据上面的指标可以将灾情划分为重灾、大灾和特大灾: 灾情等级 人口伤亡率 劳动力伤亡率 重灾 10% 5% 大灾 20% 10% 特大灾 30% 15%,(2)灾害损失率=S.P 其中S:灾害严重度=损失金额/灾害次数 P:灾害发生概率=灾害次数/单位时间 (3)受灾面积率=成灾面积/计算区面积 (4)灾害发生频率=累计成灾次数/计算时数 (5)单位面积经济毁损率=经济损失总金额/计算区面积 (6)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损坏率=固定资产损失总金额/计算区面积 (7)单位面积个人财产毁损率=个人财产损失

11、金额/计算区面积 (8)综合受灾程度=(受灾面积+经济毁损率+人口伤亡率+.)/n,2、人类生存环境危险的评价方法 (1)这是一种以被评价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的环境之对比为基础,采用打分的方法,指定自变量为分数,最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 (2)影响环境危险的三个主要因素 I.发生灾害(危险)的可能性L II.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E III.灾害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C (3)环境危险程度分级:环境危险程度=L.E.C,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数L 分数值 可能程度 时间概率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每日、月内可遇 6 相当可能 每年、季内可遇 5 不经常但可能 数年、数十年可遇 4 完

12、全意外,极少可能 百年内一遇 0.5 可以设想、高度 不可能 500年内一遇 0.2 极不可能 1000年内一遇 0.1 实际上不可能 超千年一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分数值E 分数值 出现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 非常罕见地暴露,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数值C 分数值 可能的后果 100 大灾难 很多人死亡 40 灾难 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 一人死亡 5 严重 严重伤害 3 重大 致残 1 引人注目 需要营救,危险程度分级 危险分数 危险程度 对策 320 极其危险

13、 不能继续活动 160-320 高度危险 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 需要整改 20-70 可能危险 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 或许可能被接受 实例分析:对民航旅行环境的危险性进行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数L 分数值 可能程度 时间概率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每日、月内可遇 6 相当可能 每年、季内可遇 5 不经常但可能 数年、数十年可遇 4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百年内一遇 0.5 可以设想、高度 不可能 500年内一遇 0.2 极不可能 1000年内一遇 0.1 实际上不可能 超千年一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分数值E 分数值 出现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14、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 非常罕见地暴露,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数值C 分数值 可能的后果 100 大灾难 很多人死亡 40 灾难 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 一人死亡 5 严重 严重伤害 3 重大 致残 1 引人注目 需要营救,危险程度分级 危险分数 危险程度 对策 320 极其危险 不能继续活动 160-320 高度危险 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 需要整改 20-70 可能危险 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 或许可能被接受 实例分析:对民航旅行环境的危险性进行分析,3、自然灾害的灾度 灾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

15、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第一表现为人员的死亡数量,第二表现为社会经济损失的折算金额。建议分为巨、大、中、小、微五个灾度。其中把死亡人员达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的划分为巨灾,以下每降低一个量级降小一个灾度。 (四)地理区划法(包括灾害要素区划、综合区划、灾害防御规划等)、制图(比如灾害系列图、危险地区图)法。 (五)建立和参与各种协作体系 (六)利用现代手段,人类对灾害的研究,1972年底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把19902000年的十年作为研究、治理自然灾害的活动期,其目的在

16、于提醒和教育人类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承担“世界主要自然灾害概况及政府应急案例报告 ”项目,旨在整合全球资源,最大限度帮助防灾减灾。,项目介绍项目名称:世界主要自然灾害概况及政府应急案例报告 项目背景:随着人类破坏环境活动的加剧和全球气候的恶化,自然灾害对人类构成的危害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明显上升,强度也不断增大,所造成的破坏也越发严重。在全球化的今天,灾害无国界, 对灾难的救援亦无国界,但各国应对灾害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目的:本项目的研究目的:

17、(1)是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2)是为亚洲其他国家提高减灾救灾能力提供借鉴;(3)是通过建立世界自然灾害数据库,增强我国对外信息知识交换能力;(4)是为我国减灾战略规划提供信息保障。,研究内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为:1)收集和整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发达地区或国家(北美、欧洲、日本等)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2)收集各国应对灾害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3)收集与灾害相关的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4)各国发生的巨灾案例。在广泛收集整理自然灾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4个规范的数据库集相关报告:1)世界各国(地区)自然灾害数据库;2)自然灾害的政府管理数据库;3)自然灾害相关国际组织数据库;4)巨

18、灾案例数据库;5)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及政府应急案例报告(中英文版)。在项目执行后期,针对项目委托单位的新需求,项目组新增了两项研究内容,分别为:1)世界灾害政府救助简介;2)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 支持单位:中国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承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六)利用现代手段,三、自然灾害的一般对策 (一)灾兆 灾兆:自然灾害在爆发前的先兆。 1、间接灾兆:不是灾害发生体自身产生的灾变信号,而是与之有关的其他自然现象出现的异常现象。 2、直接灾兆:由灾害发生体自身产生的一种灾变信号。 3、随机灾兆:这种灾兆具有不确定性,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下还未发现其内在规律,一般在灾后分析中可以发现。 4、常见的一些自然灾害的前兆,煤炭自燃的前兆,瓦斯突出事故前兆,地裂和地陷,泥石流前兆,动物震前的异常反应:主要源于地震前地下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如温度、 压力、地下水状态变化等。这些变化会使穴居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尤其使一些低级动物,对这种变化尤为敏感 。,地震前的地下水异常现象:震区的液化现象,使地面冒浆,造成破坏。,火山喷发前兆,(二)灾害预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