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斯大林模式.doc_第1页
44 斯大林模式.doc_第2页
44 斯大林模式.doc_第3页
44 斯大林模式.doc_第4页
44 斯大林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4 斯大林模式一、材料阅读:【斯大林模式】1、定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史论要语: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2.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3.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1

2、)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2)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多积累。二、巩固练习:1、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C斯大林模式不可能推动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2、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

3、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D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3、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A B C D4、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

4、存在很多弊病。其中“弊病”不可能表现在(B) A政治民主的强制性 B社会制度的滞后性 C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D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5、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C)。集体农庄私人土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9597%35%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7075%2530%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6、“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

5、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C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7、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

6、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无论苏

7、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8、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答案(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答案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长;苏联总趋势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

9、性。【合作探究】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意在发展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变,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利益的措施,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

10、体化问题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解析】考查20世纪各国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1)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改变包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由迂回过渡到

11、直接过渡;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2)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资本主义的一些社会弊端,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必然会损害部分资本家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的抨击。主要是在工业方面,限制资本家的无序生产,增加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3)斯大林模式既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它的消极作用,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在当时帮助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当无法彻底根除经济危机。这些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

12、来,经济模式调整陶与时俱进。【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

13、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例】近代中国曾错失四次现代化良机,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测,2015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

14、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1)十月革命后,苏联(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有什么显著特点? 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于1928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答案(2)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

15、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罗斯福: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课外阅读】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自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底怎样走,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主张,也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探索。对此,应当采用归纳法全面掌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分析归纳时,既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要注意国内外的层面。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

16、需分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东欧、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