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24.ppt_第1页
初三语文24.ppt_第2页
初三语文24.ppt_第3页
初三语文24.ppt_第4页
初三语文2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镇江市网络同步助学平台,专家系列讲座,语言表达(一),同学们,当老师提问或请同学们练习时,你可以按播放器上的暂停键思考或练习,然后再点击播放键.,初三语文 语言表达二,单 位 扬中市外国语学校,主 讲 郭 凤 彩,审 稿 袁 健,口语交际,考点定位,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提供的情境,用书面形式恰当表达。,考点定位,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些表述对用书面形式来考查口语交际是有指导意义的,比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

2、提高应对能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考查要求,考查要求,“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等。,考查要求,口语交际其实应包括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和实际操作的难度,目前绝大多数考题还只是通过书面形式考查同学们的“说话能力”。,试题类型,这类试题主要有: 1.按照规定的某一角色或多种角色的身份说话。 2.用代为转告的方式说话。 3.面对交换的不同情境说话。 4.依据图文材料按要求说话。 5.根据

3、一定的情境阐述自己的观点。,试题类型,解题注意点,解题注意点,解答口语交际类的题目 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1.要明确语境,即说话的场合、情境。离开“言语场”的说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要明确话题中心,即需要围绕什么问题说话。 3.要明确说话者的角色,即以什么身份来说话。 4.要明确听话对象的特点,即交际对象的身份、文化水平等。 5.要明确说话的目的,即说这些话到底有什么意图。 6.要明确说话的总体要求,即简明、连贯、得体。,热点提示,1.“简明”考点可以落实到病句中考查,也常和压缩语段、语法的综合修改、修辞、连贯等一起考查。 2.“连贯”考点的考查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重新组合语序,二是准确进

4、行语句的复位。其中重新组合句序是热点题型。 3.“得体”考点的考查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考查语言表述的得体,二是考查遣词造句的得体。近年来“得体”的考查有上升趋势。,热点提示,热点提示,4.“准确”考点在语言运用题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景,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称、尊称,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 5.“鲜明”考点一般出现在概括语句、修改语病、拟写广告词、邀请信以及致辞、演讲稿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 6.“生动”考点在简明、得体,选用、

5、仿用、交换句式,扩展语句在压缩语段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等题目中均有体现。,一、简明,【考点阐释】,所谓“简明”,就是语言表达简洁明晰。即用尽量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做到表达明确清晰,有条理,不啰嗦,无歧义,取得最佳效果。 “简”,反映了量的要求。 “明”,反映了质的要求。,一、简明,一、简明,【考向分析】,要做到语言“简明”,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要简洁。 2.语言要明确。 3.话题应集中。,1.语言要简洁,(1)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例如: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分析: “谢顶”就是指头顶的头发脱落这一生理现象,再 加上“头上”一词,就不简洁了。,1

6、.语言要简洁,(2)尽量删除语句中可用可不用的词语。语句中使用的一些词语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从表意的功能上说没有什么价值,应尽可能地删除。特别是一些虚词容易多用。,例如:我因为没有吃饭,所以有点饿。,分析: 连词“因为所以”大可不用,去掉之后,表意不变,又简洁。,(3)能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例如: 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 在这句中,后一分句中的“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上述问题”来替代。,2.语言要明确,(1)避免晦涩 有的句子过长,使人一时不能领会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晦涩。

7、,例如:纺织局批准了厂长免除张明因被诬告违法操作过程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而被给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处罚的请示。,分析:在读完这句话后,对张明,厂长是什么态度,纺织局是什么态度,人们不能一下子就搞清楚,这就是晦涩难懂。这句话在语法上、逻辑上又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是语意不够清晰,使人难以一下子理解其意思。,2.语言要明确,(2)避免歧义,在书面语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歧义问题。现在中考考得较多的是歧义句的辨析与修改。在书面语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得一句话意思不确定,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下面介绍几种消除歧义的方法:,消除歧义的方法一:更换词语。,例如: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

8、来了。 分析:“想起来”有两个意思,一是“回忆起来”,一是“想从床上起来”。 改为:躺在床上没多久,他回忆起来了。,例如:至2008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分析:“还”有两个词性,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副词,不同的词性有不同的意思。 改为:至2008年底,他还了欠款1000元。,消除歧义的方法二:增删词语。,消除歧义的方法三:增改标点。,例如: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分析:“我写不好”有两层意义,一是我没有能力写 好,二是由我来写不好。 改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例如: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分析:“并不像索尼公

9、司的产品那样”放在句中造成了后面“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不明确,可将“并不像那样”移至句首。 改为: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消除歧义的方法四:调整语序。,消除歧义的方法五:明确指代。,例如:当他把证书发给小张时,他笑了笑。 分析:后一句中的“他”指代不明确,既可指前一句的“他”,也可指“小张”。 改为:当他把证书发给小张时,小张笑了笑。,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 分析:“开刀的”既可指“主刀的人”,也可指“需要做手 术的人”。 改为: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照料。,消除歧义的方法六:补充语境。,3.话题应集中,说

10、话必须围绕中心,传达必要的信息,不要东拉西扯,滥加与中心无关的信息,偏离句子中心,以致影响句子主要意思的表达。,3.话题应集中,语言简明的解题思路,第一步 分析材料内容或特点,根据材料确定简明的角度和方法。 第二步 运用适当方法: 找主干,理枝叶;分析句间关系;把握文段主旨,删除游离中心或话题的内容;恰当运用省略和指代;恰当地概括、合并某些内容。 第三步 兼顾综合要求,流畅表达,使之符合题目要求。,语言简明的解题思路,二、连贯,【考点阐释 】,所谓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考查题型 】

11、,1.语句衔接题。,2.语句排序题。,3.语句复位题。,二、连贯,二、连贯,【解题原则 】,语段话题统一; 突出语段重点; 陈述对象一致; 上下文意合理; 句终句首一致; 喻体本体一致; 前后句式一致; 语言呼应衔接; 前后语序一致; 语句结构完整; 语句合乎逻辑; 语句色彩一致; 前后音节和谐。,解答连贯题,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原则:,解题原则,二、连贯,【解题方法 】 1.抓中心话题,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长句或一组短句只有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就可能影响到语意的连贯。,在做题过程中,可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做题的效率

12、。,1.抓中心话题,2.抓思路,(1)从总体和局部分析 从总体上看,句子之间的层次一般呈现出并列、顺接、总分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2.抓思路,(2)从文体上分析 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 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 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3.抓标志

13、,(1)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3.抓标志,(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置在后; “同时”,表示并列,位置在后; “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并列、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 “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 “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 “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得出结论; “诸如此类”,表示综合; “所谓”表示有所解释; “例如”表示举例,(3)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4)句子之间的

14、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 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5)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4.抓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安排的,调整句序时,如果能找准中心句并确定其位置,整个语段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中心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的放在句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等)来抓语段的中心。,4.抓中心句,5.抓呼应,要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前后一致,首尾相贯。要求同学们在答题时瞻前顾后,细心发现前后语意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问题,后句便要作出正确的回答。有的问句一连提出两个问题,回答要同时兼顾

15、两个问题。,5.抓呼应,6.抓意境,(1)注意文字中所渗透的感情倾向。如: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贬或褒,或激昂或沉郁。 (2)注意文字所描写的景象特点。如: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 (3)语言风格上也应保持一致,要雅均雅,要俗均俗。 总之,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风格保持一致。,6.抓意境,7.抓句式,结构严密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 (1)语言中常有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保持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 (2)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等等,也常常会涉及连贯问题。 (3)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

16、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影响句意的连贯。,7.抓句式,8.抓语气,句子的语气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语气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基本观点,一个语段中的思想感情或观点应是一致的,语气不一致,往往会破坏感情的表达或对基本观点的确认,导致内容前后不协调。,8.抓语气,9.抓事理,用语要合乎逻辑才能保持连贯。 事理不通,语言必然不通。 比如: (1)前面说了两面,后面承接一面;或者反过来,前面说了一面,后面突然变成两面。 (2)前面从好处说,后面突然转到从坏处说;或者反过来,前面从坏处说,后面突然转到从好处说。 (3)没有因果的说成因果,没有递进的说成递进,

17、等等。 一般来说,影响事理相通的因素有:概念不清、判断不当、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当、多重否定不当、前后对应不当等。,9.抓事理,【解题注意点】,答题时,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等,有时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有时还要考虑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解题注意点,【解题步骤】,如果是语句排序题还要掌握以下思路: 1.把握基本内容。 2.初步分层归类。 3.连缀排列顺序。 4.检查调整确定。,解题步骤,【解题步骤】,1.把握基本

18、内容。 首先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表达方式、基本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语句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2.初步分层归类。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3.连缀排列顺序。 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察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起来,然后再组成一个大的语段。其中,先找出关键词、代词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4.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上,再通读语段,检查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

19、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总之,语句衔接,要瞻前顾后,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选择题可借助排除法。,三、得体,【考点阐释 】,语言得体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关于“得体”的要求在写作中体现为“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比较恰当的语句”,在口语交际中表现为“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明确得体”。 在课程标准中也具体规定“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应各种情景条件,即主要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是语言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三、得体,【考查题型 】,对“

20、得体”的考查,一般客观题型出现的较少,大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且趋向生活化、实用化、人文化。 基本要求有三个: 1. 转述得体。 2. 用词得当。 3. 语体转换得体。,【思路点拨 】,无论题型如何变化,答题的原则及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 语言运用要得体,具体指的是: 内容得体、目的得体、对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而且要结合语体。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对象。2.看场合。 3.看语体。4.看目的。 5.学会面陈和转述。,思路点拨,1.看对象,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应首先考虑对象,如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性格、爱好甚至禁忌等,这个“对象”不仅仅指信息接受者,也指信息表

21、达者。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说法。 另外,还应注意使用谦称、敬称和习惯用语。敬称只能用于称对方,谦称只能用于自己。有人将常见的谦称和敬称概括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即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大的用“家”字冠首,如“家父”“家母”“家兄”;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冠首,如“舍弟”“舍妹”;称对方的亲属,多用“令”字冠首,如“令尊”“令郎”等。习惯用语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1.看对象,2.看场合,用语包括说话、写文章、书写标语等。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来说,在庄重场合,要求用语庄重、

22、规范,用典范的书面语,而不能用拉家常的口吻和语气;在公共场合,用语要准确、扼要,话题要集中,使用自然、亲切、灵活的语言,并尽量用口语,例如在公园里,说话就可随意、自然一些,话题分散一点儿;在与人促膝谈心时,不宜用外交辞令,故弄玄虚,因为面对面说话,发话人和答话人都有一定的语境,许多话都可以十分简短甚至省略,不必追求完整;在娱乐场合,用语要有趣、生动,有时还需要幽默。,2.看场合,3.看语体,一般来说,不同的文体应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语体,而不同的语体又常常表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和语体特征,如文艺语体要具有形象性,科学语体要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要具有逻辑性和鼓励性,公文语体要准确、简洁和程

23、式化。而各种文体,具体来说,对用语又有不同的要求。就实用文来说,新闻稿要求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广播稿、演讲稿要求明白、口语化,合同要求措辞严密、表述清晰,贺词要求热情、庄重。此外,还要注意保持语言风格一致。,3.看语体,4.看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要达到说话的目的,就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恰当的句式。 同样要到电视台去应聘,假如你想应聘记者,那么在向聘用者介绍自己的时候,你就应当侧重表现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应变的能力。因为记者要进行采访,要用自己的文章与读者见面,所以这几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如果你要应聘的是播音员,那么你在介绍自己时,就应突出自己的

24、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发音标准,朗读水平高等方面的优点,因为播音员要用口语向观众传播信息,所以必须具备这几方面的素质。因此,表达目的不同,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4.看目的,5.学会面陈和转述,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面陈,要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简单一些。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代等因素也变了、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了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种因素的恰当表述,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近年来,对“得体”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新的动向,凸现“生活化、实用化、人文化”三大特点,警示语、广告词、串台词、衔

25、接词、请柬纷纷闪亮登场,成为中考试卷的一大看点。语言得体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这种能力和技巧来自修养,来自个人的知识和平时的积累,也来自经常的训练。,5.学会面陈和转述,四、准确、鲜明、生动,【考点阐释 】,“准确”是指在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和要求。“鲜明”是指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不含糊。“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既反映了语言运用的要求,也体现了语言运用水平的高层次,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并称为语言运用的两大原则。,四、准确、鲜明、生动,一、准确,要做到语言“准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26、1.符合情境。 例如:轻风扶细流,淡月失梅花。 分析:“扶”、“失”用得相当准确。“扶”字把“轻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柔美之感。“失”字则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准确,2.符合事理。 例如: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 分析:句中“砌”用得不准确,可把“砌”换成“缀”,它有连缀组合和装扮的意思,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的新气象。,3.符合对象。 例如:随身携带的精美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做餐具。 分析:“宰杀、解剖”用得不准确,因为宰杀、解剖的只能是牛羊,而不是牛羊的肉。,4.符

27、合程度。 例如: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 分析:“收集”用得不准确。句中有“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找寻的程度应该很高,所以用“搜集”才准确。,5.符合心理。 例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分析:“更”字用得准确,写出了诗人越走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的变故超乎想象的惶恐心理。,二、鲜明,要做到语言“鲜明”,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恰当选用词语。 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语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绝不能这样”等确定的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2可以选择词义的褒贬来表达不同的态度、感情。,鲜

28、明,3表达时做到色彩鲜明。 表达时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就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特征。因为色彩可以给人以最快的刺激,也是最富有感情的外在形象。,4恰当选用句式。 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5恰当地运用修辞。 如运用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三、生动,要做到语言“生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形象具体。 例如: 原句:夏天到了。 改句:又是一个彩裙摇曳的季节。 分析:修改后,绘色绘形,更加生动形象。,生动,2.苦心炼字。 例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分析:“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3.借助修辞。 例如: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 分析:把“枯叶”比做“名片”,生动新颖,把冬天拟人化,使它具有人情味,富有幽默感,正好体现出苏比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冬季寓所而不畏惧冬天的心情。,4.恰当运用谚语、惯用语、歇后语。 例如: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以为开几个晚上夜车就可以把成绩弄上去,简直是痴人说梦。 分析:与一般的表述相比,运用俗语“临时抱佛脚”和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