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目 录,一、化学品与危险化学品 二、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形式 三、危险化学品的范围及特性 四、有害化学品的预防和控制 五、化学品的包装与贮存 六、原料的MSDS,化学品与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 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 腐蚀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 或损害的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 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 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腐蚀品等。,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一、燃爆危害 二、毒性危害 三、环境危害,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一、燃爆危害 (一)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可燃粉尘 的燃爆危险性 (二)易燃或可燃液体的燃爆
2、危险性 (三)固体的燃烧爆炸危险性 (四)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一)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 1、几个概念 (1)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 成的混合物,并非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 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 度范围。这一固定浓度范围通常称为该物质的爆炸 范围或爆炸极限。通常该类物质在空气中的体积百 分比来表示。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 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化学品与危险化学品,爆炸极限的数值 越宽,爆炸下限越 低,爆炸性越危 险。 注: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 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
3、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 化。,几种物质的爆炸极限:,化学品的危害形式,(2)最小点火能 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 要的最小能量。 氢:0.010mJ, 甲烷: 0.25mJ, 环氧乙烷: 0.065mJ, 乙烯: 0.096mJ 最小点火能数值愈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 燃。,化学品的危害形式,(3)爆炸压力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 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 的压力称爆炸压力。爆炸压力的最大值称最大爆炸 压力。 爆炸压力可以测量,也可以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或气体的内能计算 获得,物质不同爆炸压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因周围环境、原 始压力
4、、温度等不同,其爆炸压力也不同。 最大爆炸压力愈高,最大爆炸压力时间愈短, 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愈高,说明爆炸威力愈大, 该化学品愈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二)易燃或可燃液体的燃爆危险性 1、燃烧过程 液体燃烧时,液体在点火源的作用下,先 蒸发成蒸气,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而燃烧。每 种液体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气存在,随着 液体温度的升高,蒸气浓度也随之增大,当 蒸气浓度高于其爆炸极限下限时,遇火焰则 倒引起燃烧。,化学品的危害形式,2、闪燃与闪点 表征易燃液体的二个标志。 闪燃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饱和蒸气与 空气的混合物在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发生 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引起
5、闪燃时的温度称作闪点。 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 焰点燃的危险。 闪点愈低,愈容易引起燃烧。,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常见易燃、可燃液体闪点举例,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三)固体的燃烧爆炸危险性 1、燃爆的过程 固体燃烧分为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简 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为蒸气 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对于复杂物质,受 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 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液态产物蒸发着 火燃烧。,化学品的危害形式,2、评价固体物质的指标 (1)燃点与自燃点 燃点: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 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 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
6、燃烧的最低温度 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自燃点: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火源 的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被加热而引起燃烧的最 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化学品的危害形式,自燃有两种情况: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 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的现象。 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 下,其内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生化过程 而产生热量,并经长时间积累达到该物质的 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的现象。,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引起物质自然发热的原因有: 分解热(如赛璐珞) 氧化热(如不饱和油脂) 吸附热(如活性碳) 聚合热(如液体氰化氢) 发酵热(如干草)等。 自热自燃是化工产品贮存运输
7、中较常见 的现象,危害性极大。,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常见自燃品燃点举例,危化品的危害形式,?什么叫闪点?什么叫燃点?什么叫自燃? 1闪点: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当挥发的 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 生闪燃的最地温度叫做闪点。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2 燃点: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 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 点,也叫做着火点。 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
8、的燃点比闪点高15。 3自燃:在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 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少,同时不断想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如果温 度升高或其他条件改变,氧化过程就会加快,析出的热量增多,不能全部散发掉就积累起 来,是温度逐步身高。当到达这种物质自行燃烧的温度时,就会自行燃烧起来,这就是自 燃。使某种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点,也叫自燃温度。 在自燃温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自然点不是 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它主要取决于氧化时所析出的热量和向外导热的情况。可见,同 一种可燃物质,由于氧化条件不同以及受
9、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自燃点。 自燃可分两种情况。由于外来热源的作用而发生的自燃叫做受热自燃;某些可燃物质 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内部进行的生物、物理或化学过程而产生热, 这些热在条件适合时足以使物质自动燃烧起来,这叫做本身自燃。,化学品的危害形式,(2)表征固体物质燃爆的其他指标 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静电火花感度、火焰感 度、冲击波感度等指标分别指物品对撞击、摩擦、 静电火花、火焰、冲击波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如有 机过氧化物对上述因素敏感,当受影响时很容易引 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进行操作时,要轻拿 轻放,切忌摔、碰、拖、拉、掷等野蛮作业。 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
10、速度等指标 则体现了爆炸物品爆炸时的爆炸威力大小。,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四)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1、火灾与爆炸的异同 相同点:都会造成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 不同点: 火灾是在发生后逐步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 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 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爆炸则表现为忽然性。可能仅在一秒钟内爆炸过程已经 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 间发生。,化学品的危害形式,2、爆炸的破坏形式 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 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 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 关。主
11、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的破坏作用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3)造成火灾,化学品的危害形式,爆炸危害图示,化学品的危害形式,(1)直接的破坏作用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 大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产生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样 挤压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 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 播就称为冲击波。 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设 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使人员伤亡;还可以
12、有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 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于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在爆炸中 心附近,空气冲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 超压20KPa 30KPa时,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受到强烈破坏; 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冲击波破坏作用图示,化学品的危害形式,(3)造成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 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 形成的爆炸风还具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 压,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破坏的设备内 部
13、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 能把其他易燃物点燃引发火灾。 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 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 炸后容易发生。正常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 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 燃物,也能引发火灾。,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二、毒性危害 (一)毒物的分类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三)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一)毒物的分类 1、金属和类金属 常见的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它倾倒物等。 2、刺激性气体 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
14、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 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 3、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惰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和细胞窒息性气体(硫化氢)。如氮气、甲烷、乙烷、乙 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硫化氢等。 4、农药 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5、有机化合物 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如有机溶剂苯、甲苯、汽油、甲醇、丙酮、二硫化碳等。 6、高分子化合物 本身毒性较小,但在加热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舅酚醛树 脂加热后释放出苯酚和甲醛气体而具有刺激作用;某些高分子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 更为强烈的物质,如
15、聚四氟乙烯塑料受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等,吸入后引起化学 肺炎或肺水肿。,化学品与危险化学品,(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三种途径: 经呼吸道吸入;经皮肤吸收;经消化道食入 1、呼吸道: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等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2、皮肤:常见中毒途径,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要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溶性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3、消化道:这种情况多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进入消化道。,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三
16、)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 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如铅、氟主要集中在 骨质,苯多分布在骨髓及类脂质。 2、生物转化。生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 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 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 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3、排出。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 呼吸道及消化道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途径。 4、蓄积。毒物进
17、入人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 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数相对集 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害作用。毒物在体内蓄积 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四)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引起刺激 2、过敏 3、缺氧 4、昏迷或麻醉 5、全身中毒 6、致癌 7、致畸 8、致突变 9、尘肺,化学品危害形式, 引起刺激 一般受刺激的部位为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表现症状引起皮炎 引起眼部炎症 呼吸道刺激干燥、粗糙、疼痛 疼痛、流泪等 鼻咽痛感、咳嗽,化学品危害形式,表现症状 引起职业性哮喘 引起皮炎 (咳嗽、呼吸困难等) (皮疹或水疱),过敏
18、接触某些化学品可引起过敏,开始接触时可能不会出现过敏 症状,然而长时间的暴露会引起身体的反应。即便是接触低浓度 化学物质也会产生过敏反应,皮肤和呼吸系统可能会受到过敏反 应的影响。,化学品危害形式,单纯窒息 这种情况是由于周围氧气被惰性气体所代替,如氮气、二氧化碳、乙烷、氢气或氦气,而使氧气量不足以维持生命的继续。一般情况下,空气中含氧21%,如果空气中氧浓度降到17%以下,机体组织的 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调节功能 紊乱等症状。这种情况下一般发生在具有限 制性空间的工作场所,缺氧严重时可导致昏 迷,甚至死亡。,缺氧(窒息) 窒息涉及到对身体组织氧化作用的干扰。 这种症状分为两种:单纯
19、窒息和化学窒息。,化学品危害形式,化学窒息(血液内窒息;细胞内窒息) 这种情况是由于化学物质直接影响机体传 送氧以及和氧结合的能力,典型的化学窒息性 物质就是一氧化碳。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 0.05%时就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严重下降,亦 称血液内窒息;另外如氧化氢、硫化氢这些物 质影响细胞和氧的结合能力,尽管血液中含 氧充足,这种窒息亦称细胞内窒息。,化学品危害形式,昏迷和麻醉 高浓度的某些化学品,如乙醇、丙醇、丙酮、 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会导致中枢神经 抑制。这些化学品有类似酗醉酒的作用,一次大量 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化学品危害形式,肝脏 作用是净化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并在排泄
20、前将其转化成无害的和水溶性物质,然而 反复接触一些物质是对肝脏有害的,引起 病变(肝硬化)和降低肝脏的功能,例如溶 剂酒精、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仿等, 也可能被误认为病毒性肝炎,因为这些化 学物质引起肝损伤的症状(黄皮肤、黄眼睛) 类似于病毒性肝炎。,全身中毒 全身中毒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的对一个或多个系统产生 有害影响并扩展到全身的现象,这种作用不局限于身体的 某一点或某一区域。,化学品危害形式,致癌 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引起细 胞的无节制生长,形成癌性肿瘤。这些肿 瘤可能在第一次接触这些物质以后许多年 才表现出来,这一时期被称为潜伏期,一般 为440年。,致畸 接触化学品物质可能对出生
21、胎儿造成 危害,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在怀孕的前 三个月,脑、心脏、胳膊和腿等重要器官 正在发育,从而导致胎儿畸形。,致突变 某些化学品可引起接触者基因发 生改变而对遗传造成影响,导致后代 发生不希望出现的变化。一些实验结 果表明80%85%的致癌化学物质对 后代有影响。,化学品危害形式,尘肺 尘肺是由于在肺的换气区域出现了小尘粒 的沉积的反应。一般很难在早期发现肺的变化, 当X射线检查发现这些变化的时候病情已经较 重。尘肺病患者的换气功能下降,在紧张活动 时将发生呼吸短促症状,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 能引起尘肺病的物资有石英晶体、石棉、滑石 粉、煤粉和铍。,化学品的危害形式,三、化学品的环境危害
22、 环境危害总述 进入生态环境的途径 生 态 环 境,气体废物 液体废物 固体废物,生产废物,其它废物,有害化学品,事故排放,燃烧废物 生活废弃物 使用过程排放物,排放物包括: 气体或液化气体、液体、固体,污染物排放,污染源,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作物及食品污染,人体暴露,水产品污染,水源污染,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化学品的危害形式,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对大气的危害 破坏臭氧层 导致温室效应 引起酸雨 形成光化学烟雾,我国每年排放工业生产废气量 约3万亿立方米,其中: 二氧化硫1500万吨 二氧化碳约10亿吨,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对土壤的危害 土壤酸化 土壤碱化 土壤板结 我国
23、每年向陆地排放有害 化学废物2242万吨,对水体的危害 含氮、磷及其他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赤潮”和“水花”。 富营养化 赤潮 水花,化学品的危害形式,重金属、农药、挥发酚类、氰化物、砷化合物等污染物可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造成其损害、死亡,破坏生态环境。 石油类污染可导致鱼类、水生生物死亡,还可引起水上火灾。,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化学品的危害形式,对人体的危害 急性危害 慢性危害 远期危害 致癌 致畸 致突变,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主要内容: 一、化学品危害控制的一般原则 二、操作控制 三、管理控制,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一、一般原则 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通
24、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 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按照法律和标准建立起来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是预防作业场所中化学品危害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控制主要包括:危害识别、安全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贮存、安全传送、安全处理与使用、废物处理、接触监测、医学监督和培训教育。,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操 作 控 制,替 代 用无毒、低毒替代高毒、剧毒,用可燃物替代易燃物,变更工艺 选用可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技术,隔 离 拉开作业人员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通 风 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粉
25、尘的浓度,个体防护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卫 生 保持作业场所清洁 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管理控制,危害识别,安全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贮存,安全传送,安全处理与使用,废物处理,接触监测,医学监督,培训教育,其它个体防护用品,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2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志 及危险性评估,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体系 第1类 爆炸品 第2类 压缩、液化、加压溶解或冷冻的气体 第3类 易燃液体 第4类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 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5类 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 有毒和感染性物质 第7类 放射性物质 第8类 腐蚀性物质,危险化学品识别,爆
26、 炸 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如:叠氮钠、黑索金、2,4,6-三硝基甲苯(TNT),三硝基苯酚,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爆炸品的主要特性 爆炸性 受热、撞击、摩擦、遇明火等易发生爆炸。 殉爆 当炸药爆炸时,能引起位于一定距离之外的 炸药也发生爆炸,这种现象称为殉爆。殉爆 发生的原因是冲击波的传播作用,距离越近 冲击波强度越大。,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27、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临界温度低于50时,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压 缩 气 体 和 液 化 气 体,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压缩空气、氮气等。,易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
28、(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一氧化氮、氯气、氨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特性 可压缩性 压力增大,体积缩小。 临界温度高于常温的气体:氯气、氨气、二氧化硫; 临界温度低于常温的气体: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等。 膨胀性 气体受高热后,分子热运动加剧,体积增大。 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氢气、甲烷、天然气) 毒性、窒息性和腐蚀性(溴化氢、氮气、惰性气 体、氯化氢),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指易燃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 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按闪点分为以
29、下三项:,低闪点液体:闪点18 如:乙醚(闪点为-45) 乙醛(闪点为-38)等; 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 如:苯(闪点为-11) 乙醇(闪点为12)等; 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 如:丁醇(闪点为35) 氯苯(闪点为28)等。,易燃液体,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易燃液体的特性 易挥发性 易流动扩散性 受热膨胀性 带电性(汽油、苯、甲苯、液态烷烃等) 毒害性(1-氯-1,3-丁二烯、2-氯丙烯、3-氯丙烯、丙烯醛) 高电阻率(静电因素),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本类物品易于引起和促成火灾,按其燃烧特性分为以下三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
30、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白磷、三乙基铝等;,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钠、钾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易燃固体的特性 易燃性(红磷、硫磺、萘、安全火柴; 2,4,6-三硝基甲苯含水30%)、 硝化棉(25%含水28%) 可分散性与可氧化性 (硅粉、锰粉、钛粉等) 热分解性(多聚甲醛、2-硝基联苯等) 自燃物品的特性 极易氧化(黄磷、硫化亚铁、硫化钠、 烷
31、基铝、油棉纱等) 易分解 (硝化纤维片基、种子饼等) 遇湿易燃物品的特性 遇湿易燃性(金属钠、金属钾、铝粉、 金属氢化物、碳化钙、磷化锌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氧化剂和有 机过氧化物,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本类物品按其组成分为以下二项:,氧化剂 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如: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有机过氧化物 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
32、过氧化甲乙酮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氧化剂的特性 强氧化性(高氯酸盐、高锰酸盐、硝酸盐等)与易燃、可燃物混合,极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火药、氯酸钾与硫磺) 助燃性 在火场中增大火势 易分解 受热、撞击、摩擦、震动、撞击极易分解(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叔丁醇、过氧化甲乙酮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有害品和 感染性物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具体指标 : 经口:LD50500 mg/kg(固体) LD502000 mg/kg(液体) 经皮(24
33、h接触):LD501000mg/kg 吸入:LC5010 mg/L(粉尘、烟雾) 该类分为毒害品、感染性物 品2项,有毒品如:氰化钠、氰化 钾、砷酸盐、农药、酚类、氯化钡、硫酸二甲酯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有毒品分三级,经口: LD505mg/kg 经皮: LD5040mg/kg 粉尘、烟雾或蒸 气吸入1小时: LC500.5mg/l,经口: 5mg/kgLD5050mg/kg 经皮: 40mg/kgLD50200mg/kg 粉尘、烟雾或蒸气吸入1小时: 0.5mg/lLC502mg/l,固体经口: 50mg/kgLD50 500mg/kg 液体经口: 50mg/kgLD50 200
34、0mg/kg 经皮(24小时) : 200mg/kgLD50 1000mg/kg 粉尘、烟雾或蒸气吸入1小时: 2mg/lLC5010mg/l,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 如金属铀、六氟化铀、金属钍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腐蚀品,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 该类按化学性质分为三项: 酸性腐蚀品 如
35、:硫酸、硝酸、盐酸等; 碱性腐蚀品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 钠等; 其它腐蚀品 如:亚氯酸钠溶液、氯化铜、氯 化锌等。,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一、化学品包装,包装分级 类包装:货物具有较大危险性,包装强度要求高; 类包装:货物具有中等危险性,包装强度要求较高; 类包装:货物具有的危险性小,包装强度要求一般; 包装性能试验 堆码试验 跌落试验 气密试验 液压试验,包装标志,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危险货物包装标志,MSDS,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即化学品安全说明书,亦可译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是化学品生产商和进口商用来阐明
36、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如PH值,闪点,易燃度,反应活性等)以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如致癌,致畸等)可能产生的危害的一份文件 .,甲基丙烯酸,健康危害: 本品对鼻、喉有刺激性;高浓度接触可能引起肺部改变。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灼伤。眼接触可致灼伤,造成永久性损害。慢性影响:可能引起肺、肝、肾损害。对皮肤有致敏性,致敏后,即使接触极低水平的本品,也能引起皮肤刺痒和皮疹。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37、。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酸碱工作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胺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过氧化羟基异丙苯(K-80、CHPO)(类似BPO),健康危害: 吸入、摄入或经皮吸收后对身体有害。高浓度时,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接触后可引起烧灼感、咳嗽、喉炎、头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混色喷射技术发展趋势内混色喷射稳定性研究考核试卷
- 农业机械化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框架分析考核试卷
- 信托资本补充中的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研究考核试卷
- 培训项目可持续性评估标准考核试卷
- 2024年新疆泽普县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新疆新冠管理办法
- 政府采供管理办法
- 2024年天津市宁河区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拉萨苗木管理办法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县普通外科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GB/T 15601-2013管法兰用金属包覆垫片
- GB/T 13660-2008201×7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 CB/T 702-1992船用柴油机铸铁气缸套技术条件
- 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疾病的CT、MRI诊断
- 函数的奇偶性 省赛一等奖 公开课教学设计
- 日间手术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参数
- 物料吊笼安全技术标准
- 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报告
- 临床输血护士工作流程
- 印刷过程中印刷品脏污等印迹质量故障的原因分析
- 电气运行值班员职业二级技能签定实操技能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