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ppt_第1页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ppt_第2页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ppt_第3页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ppt_第4页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系 王晓霞,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五章,本章结构,5.3 一台模型机的总体设计,5.2 时序控制方式与时序系统,5.1 CPU功能与组成,5.4 模型机组合逻辑控制器原理与设计,5.5 微程序控制原理,5.6 模型机的微程序设计,5.1 CPU功能与组成,第五章,5.1.1 CPU的功能,CPU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 功能: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自动完成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的任务。,第五章,5.1.2 CPU的结构,运算器(ALU):完成算术逻辑运算; 控制器(CU):产生控制操作的微命令。 寄存器:存放指令及结果。 中断系统:处理各种异常事件。,第五章,CPU结构框图,5.

2、1.3 寄存器设置, 用于处理的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组 用户可编程访问的 暂存器 用户不能直接访问的用来暂存信息的寄存器。,第五章,5.1.3 寄存器设置, 用于控制的寄存器 指令寄存器IR 功能:存放现行指令,输出为产生微操作命令序列的主要逻辑依据。,第五章,决定操作性质,操作码字段,操作数地址 转移地址,地址码字段,译码器,微命令发生器,地址形成部件,5.1.3 寄存器设置, 程序计数器PC(指令计数器或指令指针IP) 功能:提供读取指令的地址,或以PC内容为基准计算操作数的地址。用来指示程序的进程;提供后继指令地址,并送往地址寄存器。,第五章,PC+1,顺序执行:,PC先+1,再用转移地址

3、修改PC,转移执行:,5.1.3 寄存器设置, 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 表示CPU现在的基本状态,也就是现行程序的状态。 一部分内容记载程序运行的状态,另一部分可由编程设定。,第五章,某机的PSW,15 12 11 8 7 6 5 4 3 2 1 0,5.1.3 寄存器设置,第五章,C=1 进位 V=1 溢出 Z=1 结果为0 N=1 结果为负,T=1, 执行跟踪程序, 条件码,反映程序运行结果, 跟踪标志,为程序查错设置的断点标志T。,程序,初始化置T为1,.,测试T,跟踪程序,.,.,5.1.3 寄存器设置,第五章,程序优先级高于外部优先级,不响应 程序优先级低于外部优先级,可响应,用户方

4、式:禁止程序执行某些指令 核心方式:允许程序执行所有指令, 优先级 为现行程序赋予优先级别,以决定是否响应外部中断请求。, 工作方式 规定程序的特权级。,5.1.3 寄存器设置, 用作主存接口的寄存器 地址寄存器MAR 读取指令:指令所在地址码MAR主存M; 读取操作数或存放数据:先将地址指针内容或地址计算结果MAR主存M。 数据缓冲寄存器MBR 写入主存:数据MBR主存M; 主存读出送入CPU:数据MBR指定寄存器。,第五章,5.2 时序控制方式与时序系统,第五章,(1) 采用 完全统一 的机器周期和节拍,5.2.1 时序控制方式,产生不同微操作命令序列所用的时序控制方式, 同步控制方式,任

5、一微操作均由 统一基准时标 的时序信号控制,CLK,以 最长 的 微操作序列 和 最繁 的微操作作为 标准,5.2.1 时序控制方式, 采用不同节拍的机器周期 每个机器周期内的节拍数不等,第五章,延长机器周期或增加节拍的办法:,节拍 (状态),5.2.1 时序控制方式, 采用中央控制和局部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第五章,局部控制的节拍宽度与 中央控制的节拍宽度一致,特点:明显时序时间划分; 时钟周期时间固定; 各步操作衔接、各部件间数据传送受 严格同步定时控制。 优点:时序关系简单,时序划分规整,控制不 复杂; 控制逻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 缺点:时间安排不合理。 应用场合:用于CPU内部、设备内部

6、、系统总 线操作。,5.2.1 时序控制方式,5.2.1 时序控制方式, 异步控制方式 无基准时标信号; 无固定的周期节拍和严格的时钟同步; 采用异步应答; 优点:时间安排紧凑、合理; 缺点:控制复杂。 应用场合:异步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差异大,传送时间不确定,传送距离较远)。,第五章,5.2.1 时序控制方式, 联合控制方式 同步控制和异步控制相结合。 对各种不同指令的微操作实行大部分统一、小部分区别对待的方法。 人工控制方式,第五章,5.2.1 时序控制方式, 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变化 CPU或设备的内部普遍采用同步控制方式; 对连接CPU、主存、外围设备的系统总线,有的采用同步控制,有的

7、采用异步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同步控制方式引入异步应答关系,是两种控制思想的结合。,第五章,5.2.2 指令序列的执行方式,第五章, 串行顺序处理方式,当现行指令执行完毕后才开始读取后继指令,5.2.2 指令序列的执行方式, 单存储体重叠处理方式,第五章,当执行第k条指令的运算操作时,可以提前读取第k+1条指令。第k条指令的运算与读取第k+1条指令,在时间上是重叠的。,5.2.2 指令序列的执行方式, 双存储体的重叠处理方式,第五章,采用双存储体结构提高重叠程度 双存储体分别按各自地址独立存取,5.2.2 指令序列的执行方式, 多存储体的交叉访问与重叠处理方式 采取多个存储体,交叉工作,第五章

8、,多存储体重叠处理示意图(四存储体),5.2.3 多级时序系统, 工作周期(机器周期),第五章,(1) 机器周期的概念,(2) 确定机器周期需考虑的因素,(3) 基准时间的确定,所有指令执行过程中的一个基准时间,每条指令的执行 步骤,每一步骤 所需的 时间,以完成 最复杂 指令功能的时间 为准,以 访问一次存储器 的时间 为基准,若指令字长 = 存储字长,取指周期 = 机器周期,5.2.3 多级时序系统, 时钟周期(节拍、状态),第五章,一个机器周期内可完成若干个微操作,每个微操作需一定的时间,用时钟周期控制产生一个或几个微操作命令,将一个机器周期分成若干个时间相等的 时间段(节拍、状态、时钟

9、周期),5.2.3 多级时序系统,CLK,T0,T1,T2,T3,5.2.3 多级时序系统, 多级时序系统,第五章,机器周期、节拍(状态)组成多级时序系统,一个指令周期含若干个机器周期,一个机器周期包含若干个时钟周期,CLK,节拍 (状态),节拍 (状态),5.2.3 多级时序系统, 多级时序划分 二级时序,第五章,指令周期由若干时钟周期组成;时钟周期数可变,即指令周期长度可变。 时钟周期是独立一级,每个时钟周期中又包含工作脉冲。工作脉冲是时序的又一级。,5.2.3 多级时序系统, 三级时序,第五章,一个指令周期由若干工作周期组成,工作周期种类与周期数也可不同。 每个工作周期又包含若干时钟周期

10、,时钟周期中包含工作脉冲。,5.3 一台模型机的总体设计,第五章,5.3.1 模型机指令系统, 指令格式:字长16位,寄存器寻址。,第五章,双操作数指令,4 6 3 3,目的地址,源地址,单操作数指令,4 3 3 3 3,目的地址,转移指令,15 12 11 9 8 6 5 4 3 2 1 0,转移地址,转移条件,5.3.1 模型机指令系统,可编程寄存器(7个): 通用寄存器R0R3 000011 堆栈指针SP 100 程序状态字PSW 101 程序计数器PC 111,第五章,5.3.1 模型机指令系统, 寻址方式 模型机的编址为按字编址,字长16位,即主存每个单元16位。 采用定字长指令格式

11、,指令字长16位。 操作数字长16位。 CPU可编程访问的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R 指令计数器PC 堆栈指针SP 程序状态字PSW,第五章,5.3.1 模型机指令系统,模型机寻址方式,第五章,跳步执行指令,SKP,跳步,110,变址寄存器内容与紧跟指令的 位移量相加,为操作数地址 ((R)+d),R0R3、SP、PC,X (R),变址,101,寄存器内容为间址单元地址, 操作后寄存器内容加1 ((R)+1),R0R3、SP 、PC, (R) ,直接/自增型 双间址,100,寄存器内容为操作数地址, 操作后加1 ((R)+1),R0R3、SP 、PC,(R),立即/自增型 寄存器间址,011,寄存

12、器内容减1((R)-1) 后为操作数地址,R0R3、SP, (R),自减型 寄存器间址,010,地址在指定寄存器中 (R)为操作数地址,R0R3、SP 、PC,(R),寄存器间址,001,数在指定寄存器中 (R)为操作数,R0R3、SP 、PC、 PSW,R,寄存器寻址,000,定义简述,可指定寄存器,汇编符号,寻址方式,编码,5.3.1 模型机指令系统, 操作类型,第五章,操作码 助记符 含义,用于数传、堆栈、I/O操作,0000,MOV,传送,0001,ADD,加,0101,EOR,异或,双操作数指令,0110,COM,求反,1011,SR,右移,单操作数指令,1100,JMP,转移,11

13、00,RST,返回,1101,JSR,转子,5.3.1 模型机指令系统,第五章,0 0 0 0 0,转移地址,无条件转,0 0 0 0 1,无进位转,(C=0),0 0 0 1 0,无溢出转,(V=0),0 0 1 0 0,数非零转,(Z=0),0 1 0 0 0,数为正转,(N=0),1 0 0 0 1,有进位转,(C=1),1 0 0 1 0,有溢出转,(V=1),1 0 1 0 0,数为零转,(Z=1),1 1 0 0 0,数为负转,(N=1),条件满足,转转移地址;条件不满足,顺序执行。,5 4 3 2 1 0,5.3.1 模型机指令系统,第五章,隐含约定:转子时返回地址压栈保存。,1

14、5 12 11 9 8 6 5 0,子程序入口,5 4 3 2 1 0,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寄存器 可编程寄存器(16位) 通用寄存器:R0(000)、R1(001)、 R2(010)、R3(011); 堆栈指针:SP(100);指令计数器:PC(111); 程序状态字:PSW(101)。,第五章,允许中断(开中断),4 3 2 1 0,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非编程寄存器(16位) 暂存器C:暂存来自主存的源地址或源数据。 暂存器D:暂存来自主存的目的地址或目的数。 指令寄存器IR:存放现行指令。 地址寄存器MAR 数据寄存器MBR,第五章,实现CPU与主存的接口,5

1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CPU访问主存的地址由MAR提供; MBR控制命令与操作的关系如下: R W CPMBR 操 作 X X 上升沿 将内总线数据打入MBR 0 0 0 MBR输出为高阻 0 1 0 向数据总线输出 1 0 0 数据总线数据置入MBR,第五章,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运算部件(16位) 运算部件以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为核心。,第五章,SN74181 4片 SN74182 1片,ALU,选择数据来源,选择器A 选择器B,移位器,:实现直送、左移、右移、字节交换,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总线与数据通路结构 组成:ALU部件、寄存器组、内总线、CPU

16、与系统总线(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的连接。 特点:ALU为内部数据传送通路中心;寄存器采用分立结构;内总线采用单向数据总线(16位);与系统总线的连接通过MAR、MBR实现。,第五章,MBR,输入,输出至DB,输出至ALU的B门,输出,从内总线输入,从DB输入,(打入),(置入),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模型机数据通路,第五章,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各类信息的传送路径,第五章,M, 指令信息,DB,IR, 地址信息,置入,读出,PC,选择器A,ALU,移位器,内总线,MAR, 取指地址, 顺序执行时的后继指令地址,PC,A,ALU,移位器,内总线,PC,C0,打入,

17、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第五章, 操作数地址,寄存器间址寻址方式:,Ri,打入,A/B,ALU,移位器,内总线,MAR,变址方式:,位移量,ALU,变址寄存器,A/B,B/A,移位器,内总线,MAR,打入,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第五章, 数据信息传送,Ri,打入,A/B,ALU,移,内,Rj,DB,M,DB,MBR,B,移、,内,Rj,ALU,Ri,打入,A/B,ALU,内,MBR,M,M(源),Ri,MBR,DB,内,I/O,ALU,打入,DB,MBR,内,C,ALU,(计算目的地址),DB,M,C,ALU,内,MBR,(目的),DB,DB,DMA方式:,I/O,打入,I/

18、O,MBR,内,Rj,ALU,M,5.3.2 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微命令设置,第五章, 数据通路操作:,ALU功能选择:,ALU输入选择:,输出移位选择:,结果分配:,S3S2S1S0、M、C0,不移、左移、,CPR0、CPC、CPMAR、, 访M、I/O操作:,读 R,地址使能 EMAR,写 W,置入MBR SMBR,,1,MAR向AB送地址,0,00 MBR与DB断开,MAR与AB断开,R=1读 W=1写,置入IR SIR,5.4 模型机组合逻辑控制器原理与设计,第五章,5.4.1 组合逻辑控制的基本原理,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第五章,发至CPU内部及系统总线的控制信号,5.4.2 时序

19、系统设计, 工作周期划分,第五章,取指周期FT,用于指令正常执行,设置6个触发器分别 作为各周期状态标志,源周期ST,目的周期DT,执行周期ET,中断周期IT,DMA周期DMAT,用于I/O传送控制,1 工作周期开始,0 工作周期结束,在整个指令周期中,任何时候有且只有一 个工作周期状态标志为“1”。,5.4.2 时序系统设计, 取指周期FT 从M取出指令并译码;修改PC。 取指结束时,按操作码和寻址方式(R/非R寻址)转相应工作周期。 源周期ST 按寻址方式(非R寻址)形成源地址,从M取出源操作数,暂存于C。 目的周期DT 按寻址方式(非R寻址)形成目的地址,或从M取出目的操作数,暂存于D。

20、,第五章,公操作,5.4.2 时序系统设计, 执行周期ET 按操作码完成相应操作(传送、运算、取转移地址送入PC、返回地址压栈保存). 后续指令地址送入MAR. 中断周期IT IT指CPU响应中断请求后,到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前。 关中断、保存断点和PSW、转服务程序入口。 DMA周期DMAT DMAT指CPU响应DMA请求后,到传送完一次数据。 DMA控制器接管总线权,控制直传。,第五章,由硬件完成,由硬件完成,5.4.2 时序系统设计, 时钟周期(节拍),第五章, 时钟周期时间:,一次从M读出,并经数据通路传送的操作; 一次数据通路传送操作; 一次向M写入的操作,模型机以访存时间作为一步操作时

21、间。,一个总线周期等于一个时钟周期,可根据需要扩展。,5.4.2 时序系统设计,第五章, 时钟周期数:,每个工作周期第一拍T=0, 每开始一个新节拍T计数, 工作周期结束时T清0。,一个工作周期中的时钟数可变。,用计数器T控制节拍数,将计数值译码,可产生节拍电位。,5.4.2 时序系统设计, 工作脉冲,第五章,每个时钟结束时设置一个脉冲。,1S,T,P,打入寄存器,进行时序转换,(周期状态设置/清除) (时钟T计数/清除),第五章,CPU控制流程,FT,双,单,转,ST,DT,ET,DMAT,IT,SR,DR,Y,N,Y,N,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拟定指令流程: 确定各工作周期中

22、每拍完成的具体操作(寄存器传送级)。 列操作时间表: 列出每一步操作所需的微命令及产生条件。,第五章,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取指周期FT,第五章,初始化时置入FT,,1,程序正常运行时同步打入FT。,CPFT, 进入FT的方式, 流程图,FT0:,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操作时间表,第五章,FT0:,电位型微命令,脉冲型微命令,EMAR,R,SIR,A+1,DM,CPPC,或,或,转换,工作周期中,每拍结束时发CPT; 工作周期结束时, 5个时序打入命令都发。,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传送指令,第五章, 流程图,FT0:,例1:,MOV R0,R1;

23、,源数,ET0:,ET1:,例2:,MOV(R0),(R1);,FT0:,ST0:,ST1:,DT0:,目的地址,ET0:,ET1:,ET2:,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第五章,例3:,MOV X(R0),X(R1);,FT0:,形地,取源操作数, 暂存于C, 需5步。,ST0:,DT1:,DT0:,源数,ET0:,ET1:,ET2:,ST1:,ST2:,ST3:,ST4:,形地,DT2:,DT3:,目的地址,取目的地址, 暂存于MAR, 需4步。,源数送存储器, 需3步。,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操作时间表,第五章,FT0:,例:,MOV (R1),(SP)+;,CP

24、PC,ST0:,EMAR,R,SMBR,输出B,CPC,A+1,DM,CPSP,EMAR,A+1,R,SIR,DM,DM,CPMAR,输出A,T+1,T+1,ST1:,ST2:,DM,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第五章,ET1:,ET2:,EMAR,W,T+1,DM,CPMAR,输出A,DT0:,DM,CPMAR,输出A,T+1,ET0:,输出B,DM,CPMBR,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双操作数指令:取目的数,暂存于D。,第五章,FT0:,立即数,ST0:,ST1:,ST2:,DT0:,DT1:,DT2:,形式地址,DT3:,DT4:,目的数,ET0:,ET1:,ET2

25、:,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单操作数指令,第五章,FT0:,例:,COM -(R0);,DT0:,、MAR,DT1:,ET0:,ET1:,ET2:,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转移指令JMP/返回指令RST,第五章,无条件 转移,SKP,R,(R),(R)+,按R指示从M取转移地址,修改R。,(SP)+,X(PC),执行再下条指令。,从R取转移地址。,按R指示从M取转移地址。,从堆栈取返回地址,修改SP。,以PC內容为基准转移。,(RST),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第五章,FT0:,例1:,JMP R0;,、MAR,ET0:,ET1:,ET2:,例2:,RS

26、T (SP)+;,FT0:,ET0:,、MAR,例3:,JMP X(PC);,FT0:,ET0:,ET1:,位移量,ET2:,、MAR,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转子指令JSR,第五章,无条件转子:,R,(R),(R)+,(SP)+,(PC)+,入口在R中,入口在M中,入口在堆栈中,在ST形成子程序入口 在ET保存返回地址,并转子程序入口。,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第五章,ST1:,ST0:,、MAR,例:,JSR(R2);,FT0:,ET0:,ET1:,子程序入口,、MAR,返回地址压栈,ET2:,ET3:,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中断周期IT,第五章,

27、IT1:,IT0:,ETi:,IT2:,IT3:,IT4:,INTA,、MAR,、MAR,,例:,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DMA周期,第五章,DMA请求,DACK 1DMAT,与系统总线脱钩,1FT,恢复原程序执行,FT,ETi,DMAT,FT,5.4.3 指令流程图与操作时间表, 控制台操作 通过控制台来控制或干预机器工作 产生总清信号的两种情况: 上电,即刚加上电源达到正常工作电压时; 按复位键,要求程序从头开始。 总清信号使CPU执行监控程序且使PC0,MAR0、FT1,监控程序使全机初始化,可以接收键盘命令。,第五章,5.4.4 组合逻辑控制器设计步骤,主要实现步骤如下:

28、 确定模型机结构与指令系统; 时序系统设计; 指令流程分析; 列出操作命令的操作时间表; 写出微命令的最简逻辑表达式; 逻辑实现。,第五章,5.4.4 组合逻辑控制器设计步骤, 微命令逻辑条件的综合化简 遍历全部操作时间表; 列出全机在各种工作状态下所需的所有微命令; 对于可以归并的微命令予以归并优化。 化简方向: 提取公共逻辑变量,减少引线,减少元器件数,使成本最低; 使逻辑门级数尽量少,形成命令的时间延迟少,即速度更高。,第五章,5.4.4 组合逻辑控制器设计步骤, 逻辑实现 传统的方法是直接用门电路实现上述逻辑式,这一组电路就泛称为微命令发生器,它们是控制器的主要实体。,第五章,5.5

29、微程序控制原理,第五章,一、 基本原理,将机器指令分解为基本的微操作序列,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编成微指令,多条微指令形成微程序。 每种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固化在CPU中的控制存储器中。 执行一条机器指令时,CPU依次从控存中取微程序,从而产生微命令。 一条微指令包含的微命令,控制实现一个节拍的操作。 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一小段微程序解释执行一条机器指令。 控存中的微程序能解释执行整个指令系统的所有机器指令。,第五章,计算机组成原理,一、 基本原理, 控制器逻辑组成,第五章,一、 基本原理, 控制存储器CM 功能:存放微程序。 CM属于CPU,不属于主存储器。 微指令寄存器IR 功能:存放现行微

30、指令。,第五章,微命令字段:,提供一步操作所需的微命令。,微地址字段:,指明后续微地址的形成方式。,提供微地址的给定部分。,(微操作控制字段),(顺序控制字段),一、 基本原理, 微地址形成电路 功能:提供两类微地址。,第五章,微程序入口地址:,由机器指令操作码形成。,后续微地址:,由微地址字段、现行微地址、 运行状态等形成。, 微地址寄存器AR 功能:存放后继微地址。,一、 基本原理, 机器指令的 读取与执行,第五章,不同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一、 基本原理, 读取“取机器指令用的微指令”,访问主存储器,读取机器指令,送入指令寄存器IR,修改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 根据操作码,通过微地址形

31、成电路,找到与该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入口地址。 取出对应微程序,每一条微指令提供一个微命令序列,控制有关的操作。执行完一条微指令后,产生后继微地址,读取下一条微指令。 执行完微程序后,返回到“取机器指令用的微指令”,开始又一个机器指令周期。,第五章,一、 基本原理,第五章, 有关的术语与概念 微命令(微信号):构成控制信号序列最小单位,那些直接作用于部件或控制门电路的命令。 微操作:由微命令控制实现的最基本的操作。 微(指令)周期:从控制存储器中读取一条微指令并执行相应的一步操作所需的时间。通常为一个时钟周期。 微指令:控制角度,每个微周期的操作所需的微命令(全部或大部分)组成一条微指令。控

32、制存储器组织角度,每个单元存放一条微指令。 微程序:一系列微指令的有序集合,用来解释执行机器指令。,二、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直接控制法:微命令按位给出。,第五章,例. 某微指令,不需译码,产生微命令的速度快; 信息的表示效率低。,二、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分段直接编译法(显示编码、单重定义),第五章,例.对加法器输入端进行控制。,微指令中设置AI字段,控制加法器的输入选择。,000 不发命令,?,C,D,微命令分组原则:,同类操作中互斥的 微命令放同一字段。,不能同时出现,二、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第五章,加法器A输入端的控制命令放AI字段 ,B输入端的控制命令放BI字段。,C,D,AI:,B

33、I:,操作唯一;编码较简单;一条微指令能同时提供若干微命令,便于组织各种操作。,二、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分段间接编译法(隐式编码、多重定义) 微命令由本字段编码和其他字段解释共同给出。,第五章,例.,C =, 设置解释位或解释字段,解释位,1 A为某类命令 0 A为常数, 分类编译 按功能类型将微指令分类,分别安排各类微指令格式和字段编码,并设置区分标志。,二、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其他编码方法 微指令译码与机器指令译码复合控制,第五章,例.,机器指令,微指令,译码器,译码器,001,R1,A门,二、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微地址参与解释,例.,004,微地址,微指令,011,三、微程序的顺序控

34、制方式, 初始微地址的形成 1. 取机器指令 2. 功能转移,指令操作码,微程序入口,功能转移, 一级功能转移,各操作码的位置、位数固定,一次转换成功。,入口地址=页号,操作码,三、微程序的顺序控制方式,例.,机器指令1,入口地址=000FH,机器指令2,入口地址=0010H,000F,0010,微地址1,微程序1,微地址2,微程序2,功能转移,功能转移,0页,三、微程序的顺序控制方式, 多级功能转移 指令功能与寻址方式有关 采用扩展操作码方式,分类转:,指令类型标志,区分指令类型,功能转:,指令操作码,区分操作类型,需要分级转移,三、微程序的顺序控制方式, 采用PLA电路实现功能转移,第五章

35、,入口地址 1,IR,入口地址 2,三、微程序的顺序控制方式, 后继微地址的形成 增量方式(顺序执行转移方式) 顺序执行,即微地址增量为1; 跳步执行,即微地址增量为2; 无条件转移,现行微指令给出转移微地址; 条件转移,现行微指令给出转移微地址和转移条件; 微程序转子与返回,现行微指令给出微子程序入口(转子)或给出寄存器号(返回)。,第五章,三、微程序的顺序控制方式, 断定方式 由直接给定和测试断定相结合形成微地址。,第五章,微指令,给定后续微地址 高位部分,指明后续微地址低 位部分的形成方式,三、微程序的顺序控制方式,第五章,例.,微指令,2位,位数可变,微地址10位,,约定:,A=,01

36、,10,微地址低4位为操作码,D给定高 位;,微地址低3位为机器指令目的寻址方式编码,,微地址低3位为机器指令源寻址方式编码,,6,7,11,D给定高 位;,D给定高 位。,7,16路分支,8路分支,8路分支,四、微指令格式的分类, 垂直型微指令 一条微指令定义并执行一种基本操作。 优点:微指令短、简单规整,便于编写微程序。 缺点:微程序长,执行速度慢;工作效率低。 水平型微指令 一条微指令定义并执行几种并行的基本操作。 优点:微程序短,执行速度快。 缺点:微指令长,编写微程序较麻烦。,第五章,四、微指令格式的分类, 混合型微指令 在垂直型基础上增加一些不太复杂的并行操作。 特点:微指令不长,便于编写; 微程序不长,执行速度加快。,第五章,运算器 输入控制,运算器 输出控制,操作类型控制,访M、I/O控制,常数,辅助 操作,长城203微指令,5.6 模型机的微程序设计,第五章,一、时序系统,第五章,P,微指令周期,微指令 打入 IR,二级时序:,控制数据 通路操作,结果打入 目的地,,读取 后续微指令,后续微地址 打入 AR,二、微指令格式,按数据通路各段操作划分字段 同类操作中互斥的微命令放同一字段 微操作控制字段分为: 基本数据通路操作控制字段 输入选择、ALU功能选择、移位选择、内总线输出分配 访问主存控制字段 地址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