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什么是化学键? 提示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2如何用化学键的观点解释H2与Cl2反应的过程? 提示如果用化学键的观点来解释H2与Cl2反应的过程,可以想象为两个步骤:H2与Cl2中的化学键断裂(旧化学键),生成H和Cl;H和Cl结合成HCl,形成了H和Cl之间的化学键(新化学键)。,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笃学一 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 (1)定义 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所 的热量。 (
2、2)特殊值焓变 在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即为焓变。 (3)符号及单位 符号:,单位,或。,释放或吸收,恒压,热效应,H,kJ/mol,kJmol1,2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角度 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特点,举例(以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为例),(2)宏观角度,436,243,431,679,862,3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表示 (2)举例 1 mol C 和1 mol H2O(g)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需吸收131.5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反应热H 。,131.5_kJmol1,+,笃学二 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 能表
3、示参加反应和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的变化,还表明了 的变化。 例如:C(s)H2O(g)=CO(g)H2(g) H131.5 kJmol1,表示在和 的条件下, C(s)和 H2O(g)完全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时 的热量为131.5 kJ。,物质的量,反应热的,物质,能量,25 ,101 kPa,1 mol,1 mol,吸收,【慎思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热是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H0,当反应吸热时H0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
4、物能量时,反应放热,H为“” 解析反应在恒压条件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反应热,因此A错误。反应热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有关,与反应条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C错误。在反应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减少,即H0,反应放热,反之就吸热,因此B错误,D正确。 答案D,【慎思2】 由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H0 CA具有的焓高于B和C具有的焓总和 DABCH0,则BCAH0,解析由图可看出,BC的焓高于A的焓,则反应BCA一定是放热反应,H0;反之,ABC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H0,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一定相等。 答案D,【慎思3】
5、如右图汽油燃烧是个放热反应,请举出我们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提示(1)常见的吸热反应 多数分解反应,如石灰石分解。 铵盐与碱反应,如:NH4Cl与Ba(OH)2反应。 以C、H2、CO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制水煤气。 (2)常见的放热反应 多数化合反应,如:CaO与水反应。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如:Mg与稀H2SO4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如:NaOH与稀盐酸反应。 燃烧反应,如:C、CO、H2的燃烧。,【慎思4】 请用表格的形式比较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差别。 提示,【例1】CO(g)与H2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两者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6、BCO(g)和H2O(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CO2(g)和H2(g)具有的总能量 C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 D1 mol CO2(g)和1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O(g)要放出41 kJ热量,解析由能量变化可知,反应产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反应为放热反应,但并不是不需要加热;当1 mol CO2(g)和1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O(g)时,要吸收41 kJ热量。 答案B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反应产物总能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其逆过程为吸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必然的联系。,【体验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7、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能量变化的都是化学反应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与反应产物的总焓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总是高于反应产物的总焓,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也伴有能量变化,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设为x)与反应产物的总焓(设为y)之间的关系为xy,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xy,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xy,故选C。 答案C,1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第二步依据题目信息注明物质状
8、态;第三步计算焓变数值;第四步确定焓变的符号(即正负号);最后写出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焓变H不同。因此,只有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特点。一般用英文字母g、l、s表示物质分别为气态、液态、固态,稀溶液中的溶质则用aq来表示。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且中间有空格。若为放热反应,H为“”;若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l1,该单位是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的系数相对应,并不是指1 mol物质发生反应。,(3)注明反应
9、条件 焓变(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如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时的焓变是不同的。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H是在25 、101 325 Pa下测定的,此时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4)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数值必须与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相对应。,解析1 g甲醇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热22.68 kJ,则1 mol甲醇(32 g)燃烧放热:22.68 kJ32725.76 kJ,2 mol甲醇燃烧放热1 451.52 kJ。A、D中H的符号不正确,C中H的数值不正确。 答案B 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四看” “一看”化学原理是否正确; “二看”状态是否标
10、明; “三看”反应热符号及单位是否正确; “四看”反应热数值是否与系数和状态相对应。,解析A中未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C中H的单位错,应为kJmol1,D中反应是放热反应,H0。 答案B,实验探究一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250 mL)、量热计、量筒、温度计。 药品:盐酸(1.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1.0 molL1)。,【实验步骤】 (1)制作简易的量热计 (2)向量热计内筒中加入1.0 molL1的盐酸100 mL,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匀速搅拌后,记录初始温度T1; (3)向250 mL的烧杯中加入1.0 molL1的NaOH溶液100 mL,调节其温度,使之与量热计中的温度相同; (4)快速将烧杯中的碱液倒入量热计中盖好杯盖,均匀搅拌,记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冬季防火宣传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届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初中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宝贝英语说课课件
- 2025版新型电动汽车充电站租赁合同范本
- 2025版智慧城市建设场地调研授权委托合同
- 2025版场项目投标失败后合同终止与清算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仓储物流仓储安全管理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厕所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
- 2025版环保建筑材料供应与建筑节能合作协议
- 2025年安全意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DF3382EF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说明书(第三版蓝图说明书对应程序Ver4.04.004)
- 平安银行担保合同
- 2025年秋季学期初中安全工作计划
- 弱电杆线下地迁移施工方案
- 2025年行政执法证考试必考题库及答案(共四套)
- 兽医公共卫生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餐厨垃圾处理加工厂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产房秘密早知道》课件
- 吉林农业大学《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