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4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九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2,本章教学目标,1、掌握并应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研究方法 2、理解并应用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3、理解班杜拉的攻击实验及其社会认知理论 4、理解攻击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5、理解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3,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是道德研究最重要的方面,得到很多比较成熟的成果。最成功的研究来自于皮亚杰及其影响下的科尔伯格等人。,4,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5,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

2、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6,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研究内容 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7,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独创的临床谈话法 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由皮亚杰所倡导。实际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与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三方面材料的分析、综合,可以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做法: 通常预先向儿童讲述一些关于道德现象的故事,然后和儿童进行深入的谈话,根据儿童的回答确定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8,2.皮亚杰的研究

3、内容,1 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2 对过失的判断 3 对谎言的理解,9,3.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皮亚杰1932年出版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和同事们设计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来考察儿童道德判断地发展。,10,例,皮亚杰“道德判断”对偶故事之一,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有个男孩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问题: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11

4、,6岁以下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12,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的儿童会认为约翰更坏些。因为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他们是根据的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 处于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的儿童会认为亨利更坏些。因为他们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是根据的行为的主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13,4.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1)前道德判断阶段(2-4岁)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

5、只能有很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14,(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一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而不能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 二是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 三是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4、58、9岁),15,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时的特点:,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以改变的。 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或动机。 非此即彼。判断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想。

6、 内在的公正,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16,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作的判断。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17,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属于第二阶段,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的所有特点。,18,(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处于这个阶段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是根据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而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协商而调整和改变的;不根据是否遵从

7、权威来判断是非,而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别人。(9、10岁以后出现),1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自律阶段时的特点:,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规则可以违反。 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不再相信内在公正,认识到越轨行为可以隐蔽而不被觉察或惩罚。,20,自律道德是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21,(4)青少年时

8、期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想象游戏过程中可能的假设情境,并创造出新的规则。同时他们的道德推理开始超越个人的水平,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22,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23,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柯尔伯格(Kohlberg)20世纪50年代末期,采用道德两难的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 出版阶段与继续:对社会化的认知发展(1969)、儿童对道德准则的定向的发展(1973),24,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

9、,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栈,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竞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25,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么说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柯尔伯格与皮亚杰一样,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儿童对问题回答的“是”或“否”,而是回答中的推理。所以在与被试交谈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以了解儿

10、童是怎样推理的。,26,柯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阶段,(1)前习俗水平 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阶段1是法律道德阶段,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 阶段2是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27,柯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阶段,(2)习俗水平 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 阶段3是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阶段,儿童强调做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好人”,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对

11、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里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是社会体系和良心阶段,儿童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也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28,柯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阶段,(3)后习俗水平 在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 阶段5是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认为可以通过协议、契约、客观的公正和适当的过程等形式,把各种观点结合起来。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是普遍的伦理

12、原则阶段,儿童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抽象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29,柯尔伯格认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是处于前习俗水平,他们的道德判断是个人化的、自我中心的和具体的。,30,第二节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31,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32,观察学习的过程(P195图): 注意保持生成动机,33,注意要学习的事件是形成态度的首要条件。示范对象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征直接影响

13、注意的效果。 保持是记住榜样的行为特征,把注意到的示范信息转换成表象的、语义概念的符号表征并储存在记忆中,还能在大脑中反复播放,即认知演练。,34,生成是将符号内容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动作复现、模仿)。对榜样模仿的类型:直接模仿、象征模仿、创造模仿、延迟模仿。 生成的行为有可能受到强化,增加以后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成为以后行为发生的动机。,35,三类强化(班杜拉),直接强化: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加强了该态度和行为。 替代强化:儿童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学习和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称为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奖励自己;而当其行为违反了这个规则时,就惩罚自己。,36,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三)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37,三、儿童攻击行为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