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1页
儿科护理学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2页
儿科护理学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3页
儿科护理学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4页
儿科护理学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9章血液病患儿的护理,小儿造血和血液特征,小儿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客观要求,1。熟悉儿科造血和血液特性,2。了解小儿贫血的定义、分级、分类方法、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掌握营养性缺血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4.掌握营养性缺血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讲述儿童的造血和血液特征。2.介绍儿童贫血的定义、分级、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描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重点是铁代谢、缺铁的原因以及缺铁对各种系统的影响。4.描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铁代谢检查。5.根据缺铁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6.介绍

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措施,重点介绍铁剂的应用和输血治疗。7.结合维生素B12和叶酸对核酸代谢的影响,阐述了营养性巨细胞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别阐述了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8.分别描述维生素B12缺乏和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和诊断依据。9.谈谈营养性巨细胞贫血的防治措施。儿童造血特征:出生后胚胎(或胎儿)造血儿童血液特征: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白细胞数量及分类及其变化规律、血小板数量及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类型及其变化规律、血量及其变化规律儿童造血特征胚胎造血、胚胎造血或胎儿造血包括三个阶段:中胚层造血:胚胎第3-6周主要

3、造血部位、肝脏和脾脏造血:2月开始主要造血部位胚胎造血的三个阶段没有完全分开。儿童胚胎期造血特点,胚胎期(或胎儿期)造血变化,儿童出生后造血特点,1。骨髓造血:它是出生后的主要造血场所,制造各种血细胞。骨髓分为红骨髓、黄骨髓的现实造血能力、婴儿期的潜在造血能力:所有红骨髓儿童(5-7y前):红骨髓多,黄骨髓少,大龄儿童黄骨髓多:红骨髓少,黄骨髓多,儿童造血,正常儿童骨髓造血,当机体需要增加造血(如感染、溶血、贫血、骨髓异常细胞浸润等)时,髓外造血极少。由于在最初几年(5-7岁之前,尤其是婴儿期)缺乏黄髓,骨髓造血储备能力很小,这时,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可以适应恢复胎儿造血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EM

4、H。其基本特征是: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中性粒细胞,病因学消除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正常。2。髓外造血、骨髓造血,当婴儿需要造血时(传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出现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5岁时,红骨髓产生全部血液,5-7岁时出现黄骨髓。18岁时,造血潜力仅限于扁平和长骨骺。2.髓外造血,红细胞5-7 1012/升(500-700万/2),血红蛋白150-220克/升(15-22克/分升)12成年男性4.0-5.5109/升120-160克/升成年女性3.5-5.0 109/升110-150克/升新生儿6-7 109/升170-200克/升,

5、出生,检查,血液,红细胞女性:350-500万/立方毫米;无粒细胞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0.75%;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1-8%。红细胞,双凹盘D7.5微米无血红蛋白g/L男性:120-160女性:110-150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无粒细胞的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双凹盘2-4微米止血和凝固,球形D10-12微米杆状和分叶状2-5叶颗粒细小,甚至紫红色,可吞噬异物进行灭菌,球形10-15微米分叶状颗粒较厚,紫红色至圆卵圆很少参与免疫反应,圆卵圆肾形状不规则,多为灰蓝色吞噬

6、细胞,反复研究,自创R血含氧量小,红细胞寿命短等因素,多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寿命短(100天)、红细胞循环血容量(发育)、骨髓临时造血功能等因素,多红细胞在短时间内破坏,生理性贫血,2-3月轻度贫血,生理性贫血,红细胞绝对增多等。红细胞生成素无代偿性增加:与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氧饱和度正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贫血的诊断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生成:原红细胞中的红细胞,红细胞,晚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颗粒白细胞生成:颗粒细胞c,早期,中期和晚期颗粒细胞c,杆状粒细胞,分叶状核c,白细胞增多症(n): 10

7、,109/l白细胞减少症(n): 4,109/l,中度颗粒细胞,增加和减少,生理(短暂)病理,反应性增生,主要是成熟小叶和血小板、血红蛋白类型、血容量、新生儿体重10%(300毫升)、儿童(10岁)81%、成人68%、与成人150-250、109/升(150-250,000 /3)相似的(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三种血红蛋白(正常人的红细胞)、出生时血红蛋白2 1% 2-3%、幼儿的特殊点血液、1。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其变化规律红细胞数:从高到低,出生时5.01012-7.01012/升血红蛋白量:从高到低,150-220克/升红细胞特征:出生时细胞大。出生时直径为8.6米的红细胞寿命较短,

8、足月婴儿为80-100天,早产儿为60-80天。见以下网织红细胞数:正常、红细胞和血红蛋白、76543210、12小时。3m,6m,1y,红细胞(1012/L),年,生理性贫血,原因:红细胞形成,红细胞破坏,血液稀释时间:出生后一周开始下降,在2-3月(8-12周)达到最低,6月恢复正常水平,平均每周下降10g/L:轻度贫血,自我限制。足月儿最低为100-110克/升,早产儿最低为70-90克/升,这意味着早产儿出现早且严重:有利于确定病理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儿童血液特征和儿童造血特征。白细胞计数:成人高、低水平白细胞分类:出生时:0.650.30升4-6天;第一次杂交后:0.600.35升4-

9、6岁;第二次杂交后:7岁;达到人的比例;第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其变化规律,白细胞分类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图,儿童造血特征,4-6天,4-66天。出生时凝血因子水平较低,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儿童。当从3月到1岁达到人类水平时,BPC数与成人相似,范围从150,109到250,109/升。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类型及其变化规律。血红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血红蛋白由血红蛋白血红素组成,四聚体血红蛋白由两对多肽链组成,4肽结构血红素由原卟啉铁组成,每个多肽链结合一个血红素分子,这是儿童造血的特点;2.血红蛋白型,血红蛋白分子由两对多肽链组成,有六种多肽链组成血红蛋白分子-胚胎血红蛋白:

10、高尔1 22)高尔2 22)波特兰(22)胎儿血红蛋白:血红蛋白(22)成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22)血红蛋白2 (22),儿童的造血特征,血红蛋白种类的变化,胚胎(3个月内):高尔1高尔2波特兰血红蛋白70% HbA 30% HbA 2% 1岁:血红蛋白5% HbA 95%hbf的特征和意义。氧亲和力高的意义:血容量异常可诊断各种Hb疾病,尤其是地中海贫血,同时引起组织和细胞缺氧,儿童造血特点,5。血容量及其变化规律,新生儿期:约为体重的10%(100毫升/公斤);童年:体重的8%(80100毫升/公斤);成长期:体重的6% 8%(6080毫升/公斤);含义:计算液体体积:元素铁(mg)=H

11、b(g/L)体重(kg)儿童造血特征,贫血的一般原则,贫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贫血的病因和形态学分类,贫血的临床表现,贫血的诊断要点,儿童贫血的一般原则,1。贫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定义: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单位体积红细胞体积低于正常标准的称为贫血。这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是最终或独立的疾病诊断。诊断标准:6月份患者:生理性贫血:轻度贫血(Hb90g/L)病理性贫血:新生儿期:HB145 g/L 4月份:HB90g/L 4月份:HB100 g/L 6岁:Hb110g/L 6岁和14岁:Hb120g/L海拔每1000米,对应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单位体积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

12、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值,同年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月和岁,中国小儿血液学会议初步确定新生儿的月和月值是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贫血2.贫血的分类方法:1 .根据贫血程度进行分类。根据贫血的病因分类:红细胞/血红蛋白缺乏性贫血、造血原料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炎症、肿瘤、慢肾等。红细胞内部异常:红细胞膜、红细胞酶、血红蛋白合成和结构红细胞外部因素:免疫和非免疫红细胞丢失(出血性贫血)、儿童一般贫血、病因分类、红细胞

13、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2。溶血性,3。出血性、造血缺陷、骨髓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感染、炎症、癌性贫血、慢性肾病性贫血、巨大儿红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内部异常、红细胞外部因素急性和慢性、膜结构异常、酶缺乏、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免疫和非免疫、3。贫血时按红细胞形态分类:儿童贫血、生理性贫血、急性出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性贫血、大多数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除外)、球状红细胞增生等。)、大部分传染性贫血、肾性贫血、恶性肿瘤性贫血、儿童一般贫血、按蚊的常见病因、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病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占新生儿早期生理状态的95%以上,

14、还有少数急性溶血性贫血(当净红细胞明显增多时)、红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儿童贫血。单纯性小细胞贫血的常见原因:慢性感染性贫血、肾性贫血、炎性贫血、恶性肿瘤性贫血、肝病性贫血、小儿贫血、小细胞色素减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缺铁性贫血占地中海贫血(地贫)的绝大部分,成铁细胞性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钩虫性贫血、其他慢性出血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铅中毒、严重营养不良性贫血和儿童贫血。4.贫血按骨髓增生分类: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贫血,急性出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贫血概述,三。小儿贫血的基本临床表现:一般表现: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造血器官反应:髓外造血非血液系统

15、表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贫血是由组织和器官中的O2缺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1.一般表现:2 .造血器官表现:3。每个系统的状态:(1)循环和呼吸系统:心率、血压、心脏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2)消化系统:食欲、恶心、腹胀、便秘等。(胃肠蠕动酶)舌炎、舌乳头萎缩等。(3)精神紧张: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常见)、头痛、头晕、眼前黑点或耳鸣等。(老年儿童)。皮肤和粘膜苍白、疲劳、头发干燥、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等症状。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有核红细胞和未成熟颗粒C。儿童贫血的诊断要点:1 .诊断思路:诊断要素:临床诊断病因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并发症诊断确定贫血及其程度确定贫血类型和病因确定贫血并发症和并发症,儿童一般贫血,2。病史询问:病史、现在史、妊娠史、出生史、喂养史、饮食习惯发展史、家族史、疾病和用药史、儿童一般贫血、3。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皮肤、粘膜、指甲、毛发、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儿童贫血的一般描述。【诊断要点】详细的病史、全面的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