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常见疾病与症状)_第1页
发热(常见疾病与症状)_第2页
发热(常见疾病与症状)_第3页
发热(常见疾病与症状)_第4页
发热(常见疾病与症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常见症状和疾病.2、第一话发热.3、一、体温测量方法和1、体温测量方法显示体温的测量方法有三种:口温口腔内舌下测量的温度在腋下温度、腋下部位夹紧时测量的温度在肛门内测量的温度,比较准确、准确的测量体温通常要测量3分钟以上。 时间太短,测得的体温值可能太低。4、2、体温的表示方法要加以说明,体温一般指口腔内舌下的温度,腋温或肛温必须在测量数值后加括弧表示。 肛门温度略高于口腔温度,腋下温度略低于口腔温度(约0.30.5不同)。5、2、体温的调节和变化发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一定或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 体温的调节在发热和放热之间进行。 通常,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作用而发热。

2、体表血管扩张、循环增速、皮肤蒸发增加的物理作用释放热量。 如果发热和散热是动态平衡的话,体温相对一定。 如果发热和散热机能的平衡被破坏,发热成为优势的话体温上升,散热成为优势的话体温下降。 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腺中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心功能和血液容量等对体温调节有重要影响。6、3、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在37左右,正常时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一般波动在36.337.2之间。 一天中下午的体温比早上高一点。 激烈的运动、劳动、吃饭后的体温也能稍微上升。 女性月经前及孕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会稍微上升。7、4、发热概念及发热程

3、度分类因多种原因导致人体体温高于37.3,或一天内体温超过1,或体温正常,患者自觉发热时,可称为发热。 临床上按体温升高程度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 )、中热(38.139 )、高烧(39.141 )、超高烧(41以上)。8、5、发热机制的分类发热机制可分为两类:热原性发热和非热原性发热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热原(引起发热的物质)所致。 一种疾病的发热机制大多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些因素的综合。 例如脑炎患者可由发热原和非发热原的因素引起发热。9,1、热原性发热在血液中的白细胞受到某种刺激后,白细胞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等可被激活。 促进白细胞生成和发热原的因素有:细

4、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白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或炎症坏死组织; 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外毒素、炎症渗出物、抗原抗体复合体进入血液。 在某种病态的血浆中游离的原女醇升高。 10、白细胞热源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改变其兴奋性,使体温调节点上升,可以重新调节体温。 由于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发汗或停止发汗、减少散热的垂体内分泌因子使代谢增加的寒冷感反射性地引起纵毛肌收缩,由于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列收缩形成寒冷等,可以增加发热。 如果发热比散热显着优势,就会引起发热。11、2、非热原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损伤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中暑、安眠药中毒等(2)引起发热过

5、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大量失血、脱水、心脏排血量减少、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水肿及皮肤血管收缩等感染是临床上引起发热的最常见原因。 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无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13、(1)感染1细菌性感染: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各种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痢疾等。 伤寒、红热、百日咳、各种结核、疥癣、脓肿、胆囊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蜂窝织炎、丹毒、布氏杆菌病、破伤风等。14、2病毒性感

6、染: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感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3螺旋体感染:例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4原虫病:例如疟疾、阿米巴赤痢、阿米巴肝脓肿、黑热病等5蠕虫病:例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蠕虫迁移症等。 6 .立克次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15、(二)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细胞吸收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缺血性损伤: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组织坏死和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16

7、、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注射异性血清和蛋白制剂、输血输液后的热原反应等。 3、发热、散热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痉挛及癫痫持续状态后引起的发热过多:慢性心力衰竭、重度脱水、大量出血、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瘢痕、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复盖严重(小儿常见)所致散热障碍等,一般是低热量,17, 上述各种原因直接伤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定点上移产生调节冲动,发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被称为中枢性发热。 高烧无汗就是这种发热的特征。18、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由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热比散热大,多表现为体温上升、低热,常见功能性低热:原发性低热:低热可持续数月到数

8、年,体温波动范围小,在0.5以内。 感染后低热:感染治愈后体温调节尚未恢复正常夏季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多发生于幼儿,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出现低热。 月经前和妊娠初期也有低热现象,有婴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不全等。19、7、发热的过程表现在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体温调节定点水平变动,发热和散热矛盾不断变化。 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20、1、体温上升期:发热比放热使体温上升得大。 由于热原使体温调节点上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疾病人体时订的血管收缩,汗少或没有汗,在减少散热的同时由于寒冷感觉,引起纵毛肌和肌肉群

9、的收缩,怕冷、怕冷,或者体内代谢增强等,使得发热增加本期发热明显优于散热,引起体温上升发热。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起鸡皮疙瘩”和寒战,体温逐渐升高。 这个期间的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也可以是大叶性肺炎、疟疾等数十分钟到数小时,甚至伤寒等数日。、21、体温上升有急速上升、缓慢上升两种方式: (1)急速上升型:体温在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之内达到3940以上,常伴有寒冷。 小儿容易痉挛。 可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几天内达到顶峰,多不伴有寒冷。 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引起的发热。22、2、高温持续期的发热和散热一方

10、面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另一方面体内还受到发热物质的不断刺激,体温已经达到或稍高一些,另一方面散热过程开始增强,皮肤血管从收缩转为扩张,皮肤由于发热和散热过程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不会持续上升。 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因病因而异。 疟疾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感持续数日,伤寒持续数周。23、3、体温下降期散热明显占优势体温开始下降。 热原在体内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节点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发热相对减少,放热处于较高水平,疾病的人体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体温开始下降。 当发热和散热恢复到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时,体温恢复正常。24、体温下降的方式有逐

11、渐下降的方式和骤退的方式:一般是逐渐下降,即几天内体温逐渐正常下降,如伤寒、风湿热等。 也有骤退的,体温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迅速下降,稍低于正常。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体温下降时,大量出汗,大量体液丢失,这使老年人体弱,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虚脱(休克)现象,需要注意,及时处理。25、实际上,在上述各个不同的发热阶段,由于发热和散热之间的调节和变化,体温不是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而是可以有显着的变化。 各阶段的持续时间和转换速度,不仅依赖病原因或热原的性质,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人体的反应性、免疫水平及药物的治疗,这些对体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26、7、发热的热型分类根

12、据发热过程的表现特征,有馀热、弛豫热、间歇热、周期热、不规则热等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烧期。 2、弛缓热也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始终在39以上,24小时以内的变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型炎症等。 28、3、间歇热体温急剧达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下降到正常水平,间歇期从1天持续数日,高烧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高烧期比无热期短。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周期热发热周期性出现,高烧期和无热期分别持续数日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可见于淋巴瘤、波

13、状热等。 5 .不规则的热发热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同。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在、29、疾病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热型可合并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和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种热变为弛热。 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 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只能有低热或无发热,不具备肺炎典型的热型。 药物的应用也可以改变热型。正如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感染,退烧药和糖皮质激素激素的应用,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得不规则热型。30、8、发热诊断发热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发热机制可分为热原性发热和非热原性发热,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因此,发热患者必须根

14、据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1)询问病史1、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出身地、职业、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大小便状况、体重变化、诊疗经过(药物、剂量、疗效)、传染病接触史等。 既往健康状况,如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等。31、2、发热的特点有病因、缓急、病程、发热时间、程度、热型,有冷、冷、汗、大汗、盗汗。 3 .伴随症状的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咳血、胸痛。 发现有无恶心、呕吐、腹痛、拉肚子、肝脾肿大频尿、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头疼、困倦、昏睡、痉挛肌肉关节痛等,有无能够引起发热的因素。32、(二)体格检查对发热病

15、例进行周密体检,观察皮肤及黏膜:黄疸、皮疹、瘀点、皮下结节、全身浅表淋巴结:大小、数量、压痛、硬度、五官等局部病灶:牙槽脓肿。33、(3)血液检查、尿检、大便检查、脓液、胸水、腹水、脑脊液等各种穿刺液检查(4)其他辅助检查如x线检查、超声检查、内窥镜检查、活组织检查、同位素检查、剖腹检查在许多急性传染病中,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往往是机体良好的反应能力一定限度比常温高25左右,持续时间为1天左右。35、发热增加白细胞数,促进抗体生成,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和肝脏解毒作用。 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有利于抵抗人体感染。 有助于在发热时增强机体代谢,加快循环,提高组织物质交换速度,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恢

16、复健康创造条件。36、2、过高或长期发热不利于健康的高烧会引起消费增大、血液容量缺乏、食欲减退、体力下降。 过热、急速上升的体温也会引起中枢、呼吸、循环功能的紊乱和不全等。 (1)机体消耗增加,营养不良,体力下降使患者消瘦,维生素(特别是b族和c )不足,对劳动力和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2)消化吸收障碍、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可减少消化液,降低消化酶活性,胃肠运动慢,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37、(3)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紊乱或衰竭,焦虑、痉挛或淡漠、困倦甚至昏迷。 (4)增加心脏负担,发生心力衰竭有可能发热时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因此必须增加心脏负担,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5)损害肝脏、肾脏、脑等重要器官,引起肝脏、肾功能衰竭。 损害脑组织细胞.38,10,发热患者处理原则发热患者的处理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应首先对发热患者明确诊断,对病因进行治疗,从根本上控制病情。过高或长期的发热不利于健康,必要时还应考虑对发热采取适当的退热降温措施,减轻发热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降温措施一般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种。39、但剧烈降温也可能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