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双眼视的测量.ppt_第1页
第三章双眼视的测量.ppt_第2页
第三章双眼视的测量.ppt_第3页
第三章双眼视的测量.ppt_第4页
第三章双眼视的测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调节与调节需求 辐辏与辐辏需求,辐辏表示方法 调节分类、辐辏分类 AC/A计算 隐斜 双眼视觉异常类型: AC/A低,看远内隐斜,大于看近( ) AC/A高,看远外隐斜,大于看近( ),基本内容,双眼视测量的常用概念 调节功能的测量 聚散功能的测量 隐斜测量,调节测量内容,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调节灵活度 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测量,调节反应VS调节需求 调节需求:人眼看清外物特定距离物体理论上所需的调节量 调节反应:人眼看清外物特定距离物体实际付出的最小调节量 通常调节反应小于调节需求,调节远点与远点距离,调节远点: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轭的视轴上一点。 调节距离:调节远点到眼主点距离

2、 近视眼时:负值 远视眼时:正值,静态屈光力,是眼球原来的屈光性质 静态屈光力调节远点的倒数,调节近点与近点距离、动态屈光力,调节近点:眼在最大极限调节时,所能看清眼前最近一点 近点距离:调节近点到眼主点距离 动态屈光力近点距离倒数,调节范围,调节远点至调节近点的线性范围 设调节力为5D,调节力,显性调节力视近物时所使用的调节力 隐性调节力视近物时未使用的调节力,即剩余调节力 调节幅度显性调节力+隐性调节力,眼屈光状态与调节关系,注视同样距离物体时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也不同 例:20岁,调节幅度:10D 注视33cm 显性调节力 隐性调节力 正视眼 3D 7D +2D远视 5D 5D -2D

3、近视 1D 9D,阅读舒适必须保留1/2的调节力,即有调节未使用。 眼的调节幅度最宜为视近所需调节的两倍,否则易出现视疲劳,调节幅度,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也叫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 调节幅度=1/近点距离-1/远点距离 1/远点距离=屈光不正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屈光力+(+-屈光不正),关于调节幅度计算 例1:正视眼调节远点为无限远,调节近点为眼前10cm,计算该眼睛的静态屈光度;动态屈光度;调节范围;调节幅度 例2:近视患者为-3.00D,其调节近点为眼前10cm,计算该眼睛的静态屈光度;动态屈光度;调节范围;调节幅度 例3:远视患者+3.00D,其调节近点为眼前10cm,计算该

4、眼睛的静态屈光度;动态屈光度;调节范围;调节幅度,一只眼的调节幅度为5.00D,测其近点在12.5cm,求其明视距离,测量方法,移近法/移远法(两眼分开测量) 矫正患者屈光不正 开启近读灯,将近用视标置于被检者眼前40cm处 以1cm/s移近被检眼,直至视标间隙变模糊 记录近视标卡与被检眼主点距离,其倒数即为调节幅度,或将视标移近被检眼,直至看不清,以1cm/s速度远离被检眼,直至视标间隙达到清晰 记录近视标与被检眼主点距离,其倒数即为调节幅度 通常移近法所测值略大于移远法,通常取二者平均值,如从眼镜平面至视标间距离的倒数所求屈光度为眼镜屈光度 举例: 一正视眼使用最大调节时其近点(B)距眼主

5、点(A)为10cm,则眼的调节力为: 如果眼镜距离眼睛主点为15mm,则眼镜屈光力为:,远视标负镜片法 矫正屈光不正 注视远距离视力表,选择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嘱被检者注视 在被检眼前加负透镜,直至视标变模糊,所加度数即为眼睛的调节幅度 .,近视标负镜法 矫正屈光不正 开启近读灯,将近用视力表置于眼前40cm,嘱被检者注视 在被检眼前加负透镜,直至视标变模糊,所加度数再加上40cm处诱发2.5D调节即为眼睛的调节幅度,注:在测量年轻人,要在眼前加-3.0D或-4.0D镜片,高度远视眼加适当度数凸透镜,待测完后,把所加镜片减去,AMP:Amplitude调节幅度 正常情况下调节幅度: 10岁=14

6、D 20岁=10D 30岁=7D 40岁=4.5D 50岁=2.5D,影响调节幅度检测结果的因素 双眼单视 双眼、单眼调节幅度差异 屈光状态 近视、正视、远视差异 注视角度 下方、前方、上方差异 视标大小 视标大小差异 预置镜片 特殊情况需预置镜片 视角改变 负镜法、移远、移近法差异,调节灵活度(Acc. facility/flexibility),调节速度:在定量的调节刺激下,做出调节反应所需时间为调节速度。 调节灵活度:测定单位时间内被测眼对于两个不同水平的定量调节刺激做出完全性调节反应的次数,称为调节灵活度。 调节灵活度测量评估调节反应的耐力和动力,检查方法: 距离切换法 镜片切换法,远

7、近距离切换法,矫正患者屈光不正 分别在6m、40cm处设置远近视标 先注视6m视标,看清晰后注视40cm视标开始计时,待清晰后再次注视6m视标清晰后为一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完成周期数 正常值:25次/分,镜片切换法,工具:球镜翻转拍 规格:+-2.00D +-2.50D +-1.50D,调节灵活度(Acc. facility/flexibility),良好照明 非老视者,单眼或双眼 视标:差眼最佳近视力上一行或二行 先将+透镜置于眼前,看清晰后翻转到-透镜开始计时,清晰后在翻转到+透镜,在清晰为一个周期 双眼检查建议使用偏振片和偏振读物 反转拍(Flipper) +2.00/-2.00 参考值

8、8-12y 5cpm bin;7cpm mono 13-30y 8cpm bin;11 cpm mono 30-40y 9cpm bin 两眼间相差小于4cpm * 当双眼小于8cpm,应进行单眼检查,调节灵活度不仅可以测量调节功能,同时可以评估聚散功能 测量过程中注意正镜片与负镜片的速度,如正负镜片速度不同则测量患者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刺激量 调节反应量 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人眼将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根据反应量是否精确分为调节超前、调节滞后和正常调节反应 测量方法:MEM法 FCC视标法(融像性交叉柱镜法),调节滞后:调节反应调节刺激 调节超前:调节反应调节刺激,MEM法,正常量:+0

9、.25D至+0.50D 低于0或高于+0.75为异常,步骤: 1.矫正患者屈光不正 2.将FCC视标放在40cm处,照明昏暗 3.将交叉柱镜负轴放在90度位置 4.调整好瞳距,确认被检者双眼均无遮盖 5.嘱被检者注视视标,询问被检者哪一组线条清晰,FCC判断,垂直线清,减少照明,水平线清或一样清,加+0.25D到垂直线清,减少正镜到同样清,垂直线清,垂直线清,反转JCC棱镜轴,垂线倾向,水平线清,调节超前,调节滞后 (量),意义: 调节超前:调节过度,或者高度外隐斜伴正融像性聚散下降 调节滞后:调节不足,或者高度内隐斜伴负融像性聚散下降,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负相对调节(NRA) 指

10、在集合保持稳定情况下能放松的调节量,即在屈光矫正下双眼同时加正镜片至模糊,增加量即为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PRA) 指在集合保持稳定情况下能做出的最大调节量,即在屈光矫正下双眼同时加负镜片至模糊,增加量即为正相对调节。,测量步骤: 矫正屈光不正 在40cm处,双眼同时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双眼同时增加正镜度数(或负镜),直至视标变模糊 变化镜片量即为相对调节量 先测负相对调节,在再测正相对调节 正常值:负相对调节:+2.00D+2.50D 正相对调节:-2.50D,集合(聚散)测量,正负融像性聚散间接检测:集合近点、集合幅度测量、正负相对调节 正负融像聚散直接检测:水平聚散检测、阶梯聚散

11、检测、聚散灵活度检测 感觉融像检测 分离性隐斜测量,集合近点(NPC) 矫正患者屈光不正,调整近用瞳距 将近视标至于患者眼前40cm处,嘱患者双眼注视视标,给予合适照明 将视标在40cm处平稳向眼前移近,记录患者发生复视的临界距离,同时监测被测眼,若发现被测眼忽然散开,证明放弃集合,记录散开瞬间的距离,即为集合近点距离(破裂点) 然后将视标向回撤退,记录被测眼恢复融像的距离,同时监测被测眼忽然恢复集合,记录此距离即为集合恢复点距离(恢复点),注意: 综合验光仪近视标尺是以眼镜平面开始定量,所以所测值应加上眼镜平面至回旋点的距离27mm,为实际集合近点 正常值:集合近点(破裂点):5cm 恢复点

12、:7cm,正负融像性聚散间接检测,平滑聚散监测: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对远近距离的正负融像聚散幅度做评估 水平融像检测:远距/近距 垂直融像检测:远距/近距,远距水平融像检测 步骤 矫正患者双眼屈光不正,调整远用瞳距 选择最佳远视力上一行视标,将视标设置成垂直单列,嘱患者注视 将双眼的旋转棱镜O至于垂直方向,旋转棱镜,匀速递增底向内棱镜量(BI) 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视标破裂点(发生复视)的双眼棱镜值,将其相加 并以同样速度减少BI值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变为一个(恢复点)的值,以上所测BI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的棱镜度值即为远距负融像性聚散力 同样方法测量BO值,为正融像性聚散力 正常值

13、: 远距:BI /5-9/3-5 BO 7-11/15-23/8-12,近距离水平融像检测 步骤 矫正屈光不正,调整近用瞳距 将近视标至于眼前40cm处,选择最佳近视力上一行视标,设置为垂直单列,嘱患者注视 将双眼的旋转棱镜O至于垂直方向,旋转棱镜,匀速递增底向内棱镜量(BI) 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视标破裂点(发生复视)的双眼棱镜值,将其相加 并以同样速度减少BI值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变为一个(恢复点)的值,同样方法测量近距BO值 正常值 近距:BI 11-15/19-23/10-16 BO 14/18-28/7-15,注意 检测时,棱镜旋转速度不宜太快,以1 /S为宜 先测负融像性聚散

14、,然后测正融像性聚散,模糊点 不能代偿由于棱镜在视网膜上引起的物象移开 破裂点 用尽所有聚散离仍不能维持单一的视网膜像 恢复点 视网膜像移开减少到可以重新动用聚散力合成单一的像,总结: 聚散力: 负向聚散力(三棱镜底向内) 远距离(6m):破裂点 恢复点 近距离(40cm):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 正向聚散力(三棱镜底向外) 远距离(6m):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 近距离(40cm):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阶梯聚散检测 用棱镜列镜检测,适用于8-9岁儿童,聚散灵活性检测 步骤 矫正屈光不正 将3BI棱镜至于眼前,注视40cm处视标 切换12BO,注视40cm处视标,努力融像,开始计时,待双眼

15、融像后在切换,直至双眼融像为一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完成周期数,感觉融像检测 即抑制评估与立体视评估 抑制评估:Worth四点灯,Worth四点灯检查: 33cm视网膜中心投射范围为6 ,查周边融合,包括正常与异常对应;6m投射范围为2 ,查中心融合。右红左绿。,右眼为主导眼,左眼为主导眼,正常装置演示,右眼为主导眼,左眼被抑制,左眼为主导眼, 右眼被抑制,内斜 同侧复视,外斜 交叉复视,立体视评估,分离性隐斜检测,遮盖试验 Von Graefe法 Thorington改良法,遮盖试验 交替遮盖:判断是否正位和斜位以及方向 遮盖-去遮盖:区分隐斜视和斜视以及交替性斜视或恒定性斜视,Von Grae

16、fe法 远距离水平向隐斜测量: 矫正屈光不正,远用瞳距 让患者清闭双眼,将旋转棱镜转到视孔前,右眼放置6棱镜度BU,左眼放置10棱镜度BI 视标为单眼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让患者双眼睁开,问其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右下,一个左上 让患者注视右下方视标,用余光注视左上方视标 逐渐减小左眼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上下两视标垂直对齐,记录此时左眼棱镜底向和度数 继续以同样方向转动棱镜直至患者有看见两个视标,一个右上,一个左下 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再次对齐,记录此时棱镜底向和度数 两次平均值为测量结果,近距离水平隐斜的测量 基本同远距,注视距离改为40cm 注意:所用视标为小方块或水平单

17、排近视标,Thorington改良法(马氏杆) 方法:一眼注视目标灯光,另眼通过马氏杆注视灯光转化后的光线,判断其与灯光的位置,不能融合则在马氏杆前加三棱镜至二者重合。 需查两眼分别注视时看远及看近距离的斜视度结果判断:水平放置马氏杆出现竖向光线,可判断水平斜度;垂直放置出现横向光线,可判断垂直斜度。,AC/A测量,计算性AC/A AC/A=瞳距(cm)+近测距(m)(近隐斜-远隐斜) 梯度性AC/A AC/A=(隐斜1-隐斜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 或 AC/A =(近距隐斜-加+1.00D的近距隐斜)/+1.00D,梯度性AC/A测量 同视机或综合验光仪 综合验光仪 马氏杆远视标法 Von Graefe近视标法,马氏杆远视标法 矫正屈光不正 右眼视孔内置水平红色马氏杆 左眼视孔外置旋转棱镜,0置垂直位 投放点状马氏杆检测视标,检测距离5m 用遮挡板遮挡右眼3-5s 移去遮挡板,询问被测者所见视标形态,点与线是否重合,若分离调整左侧视孔旋转棱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