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丹参及其制剂_第1页
浅谈中药丹参及其制剂_第2页
浅谈中药丹参及其制剂_第3页
浅谈中药丹参及其制剂_第4页
浅谈中药丹参及其制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纸丹参概述学生编号201240301077这个学生的姓是杨毅。2012年中医三级学科和专业:中医附属医院(研究所)_ _ _ _ _ _ _ _ _药学院丹参概述摘要:丹参是我国常用的中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丹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丹参资源调查、化学成分分离、药理作用、制剂及制备工艺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丹参进行了综述。本文主要介绍了丹参的资源、丹参主要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丹参制剂的种类以及丹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词:丹参;资源状况;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准备工作;提取、分离和纯化;质量管理丹参是丹参的干燥根

2、和根茎。一种唇形科植物。春秋两季开采,去除泥沙,晒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可用于胸痹、腹胁疼痛、肿块堆积、热痹、心烦、失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肿痛等症。对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1.丹参真伪及资源开发的现代研究1.1丹参的道地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丹参主要使用野生产品。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因此,丹参在各地引种栽培,成功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主要产于四川、山东、浙江等地,现在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野生丹在一个非常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参与丹参的栽培。野丹多生于林下,阳光遮蔽,植株矮小,地上茎枝少,根细长;栽培丹参

3、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丘陵或平原地区,植株高大,地上分枝多,根系粗壮。临床上常用人工栽培丹参代替野生丹参,但由于生产中长期不选种造成品种退化,导致药材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1.2丹参的传统产品和假药1.2.1丹参日用品(1)丹参:根小,外皮灰红色。小叶卵形披针形,无毛。花萼管状或近管状;花冠筒短,隐藏。(2)普氏格言。别名甘肃丹参。多年生草本,可达70厘米,密被柔毛。根厚,圆锥形,红棕色。单叶,包括基生叶和茎生叶,两者都有茎,叶为三角形或椭圆形戟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花萼钟状,二唇形;花冠紫红色;小坚果,灰棕色。1.2.2假丹参非正品产品未列入药典,不具备正品丹参的各种功能,因此不能

4、代替正品丹参作为药品使用。市场上有四种假冒丹参产品,主要是:(1)丹参。在甘肃省,主要特征是叶子是简单的,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基部心形至戟形,边缘有钝锯齿,顶部有白色绒毛。丹参在甘肃、宁夏、青海和云南被用作药物。(2)丹参。主要区别是叶基部呈穗状,叶下根密被棕色柔毛。根非常厚,长15-30厘米。根是单一的或分叉成几个分支,每个分支由几股组成。主根有许多不规则的纵向凹槽由于直接从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纯度低、效率低、提取纯化困难,加之野生丹参资源有限,栽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临床用药质量和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被应用于提高

5、丹参资源的质量和产量,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例如,人工合成丹参的活性成分,如丹酚酸A、B、C、D、E、F和丹参酮IIA,已经成功合成;应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多倍体诱导、悬浮细胞培养、毛状根培养技术和离体组织培养,是高效获得丹参药用成分的重要手段。二次代谢调控和二次代谢工程提高了丹参中丹参酮和丹酚酸的含量。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了解决丹参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提高丹参的质量和产量3。2.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2.1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丹参的化学成分复杂,包括脂溶性二萜、二萜,如丹参酮、丹参酮 A、丹参酮 B、异丹参

6、酮、异丹参酮、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等。2水溶性酚酸,如丹酚酸A-K、原儿茶醛、丹参素、熊果酸和异芥酸;其他成分,如黄酮类、三萜类和甾醇类。如黄芩苷、-谷甾醇、胡萝卜素、氨基酸和无机元素。2.2丹参的活性成分丹参的活性成分是脂溶性二萜和水溶性酚酸5。2.2.1脂溶性二萜醌化合物二萜醌类化合物是丹参的主要脂溶性成分。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其骨架中具有三元或四元碳环o-醌或p-醌结构,因此它们统称为丹参酮。例如,丹参酮是菲醌呋喃环结构,丹参酮IIA是萘醌呋喃环结构,隐丹参酮是萘醌二氢呋喃环结构。丹参酮的结构特征是其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的结构基础,是解释其许多共同活性和活性差异的基础

7、。目前,丹参酮是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参考指标。2.2.2水溶性酚酸化合物丹参水溶性活性成分主要是酚酸,包括原儿茶醛、3,4-二羟基苯甲酸及其缩合多酚酸。目前,丹酚酸B、原儿茶醛和丹参素是水溶性成分的参考指标。3.丹参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丹参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丹参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许多疾病都有确切的疗效。3.1抗感染效果3.1.1抗菌和抗炎作用柳岩等6通过实验证明丹参能拮抗血管紧张素,多水平、多靶点对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迅速降低炎症反应因子血管紧张素,减轻肝、肺、肠的病理损害。3.1.2抗氧化效果赵,GR7,等证明丹参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丹

8、参素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损伤的活性,其清除能力大于维生素C。丹参素对过氧化氢引起的人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也与抗氧化活性有关。3.1.3抗内毒素作用张翠等8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酮A、丹参酮和丹参总酮对细胞增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隐丹参酮、丹参酮 A和丹参总酮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徐通达9丹酚酸A通过DUSP介导的ERK/JNK通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凋亡作用来保护心肌。丹酚酸B可通过JNK3途径抑制IRI心肌细胞凋亡10,从而减轻心肌损伤。3.2.2扩张血管丹参能扩张实验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离

9、体心脏的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11,并能抵抗吗啡和普萘洛尔对冠状动脉的收缩作用,因此丹参素被认为是扩张冠状动脉的有效成分之一。3.2.3抗动脉粥样硬化一些研究表明,丹参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都具有一定的抗砷活性,并参与砷的各种病理阶段。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 (1)丹参素能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12;(2)DS-201可能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3;(3)丹参能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14;(4)抗血栓作用15;(5)血管舒张。3.4改善微循环改善丹参的

10、外周和内脏微循环是活血化瘀最重要的作用。王士军等人16发现丹参注射液能显著增加生理状态下小鼠脑微区血流量和大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发现丹参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灌注。丹参能改善微循环障碍,这与其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和血液粘弹性的能力有关。3.5肝脏保护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脂溶性成分,包括丹参酮 A、隐丹参酮、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等。tanA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E相关因子和抗氧化反应元件通路,可预防雷公藤内酯醇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17。丹参素通过抗氧化机制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8丹参素能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的肝再生,从而促进肝功能的早期恢复。丹酚酸

11、类化合物包括丹酚酸A、B、C和其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其中,SalA和SalB目前研究较多。SalA和SalB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9。3.6抗肿瘤效果3.6.1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丹参酮类化合物的菲环结构与DNA分子结合,呋喃环和醌环结构产生自由基,造成DNA损伤;同时,它抑制PCNA和其他基因的表达,影响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20。3.6.2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表明21丹参酮可以诱导高转移肺癌PGCL3细胞、低转移人肺腺癌PAA细胞、白血病HL-60和K562细胞以及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分化和凋亡。其机制

12、可能是通过抑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进入S期和DNA合成,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3.6.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丹参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二氢丹参酮22能诱导K562/ADR细胞停滞在S期并诱导凋亡,而丹参酮A能阻滞MKN-45细胞在G2/M期的饱和和不饱和结构周期。影响凋亡蛋白的表达。丹参酮可以制造肝癌细胞23。3.6.4抑制血管生成研究表明,二氢丹参酮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小管形成来抑制血管生成。此外,二氢丹参酮和隐丹参酮能抑制AGS细胞和Hep3B细胞HIP-1的表达,而HIF-1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造血24。3.7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丹

13、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丹参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且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与氯丙嗪和米安儿通合用,镇静和刺激眼睛的作用明显增强。丹参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能明显增强镇静效果,能降低大脑皮层自发活动的幅度,抑制丘脑后核的疼痛放电,产生中枢镇痛作用,这与丹参清心除烦的中药一致25。4.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研究较多,主要涉及脂溶性二萜和水溶性酚酸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目前,丹参酮是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参考指标。目前,丹酚酸B、原儿茶醛和丹参素是水溶性成分中有效成分的参考指标26。4.1脂溶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4.1

14、.1脂溶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包括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二萜醌类化合物,即丹参酮,在临床上应用较早,对其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相对深入。主要提取方法有乙醇回流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湿法超微粉碎提取法和亚临界水提取法。乙醇回流法:余春森等27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丹参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将:丹参粉碎过4号筛,乙醇浓度为75%,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为2.5 h,料液比为124,丹参酮提取率为33600.346%。SFE-CO2萃取法:韩晓珂等28采用正交设计优化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丹参酮A的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

15、提取压力35MPa,提取温度40,夹带剂用量100%,提取时间2 h,丹参酮 a含量(mgg-1)为33603.87。超临界萃取丹参酮优于醇提。由于其生产周期短,无需加热,避免了丹参酮的降解反应,因此可以保留更多的丹参酮 29。微波辅助提取法:主要利用微波能量产生的破壁效应,将植物细胞中的活性成分完全释放出来,并根据选择性洗脱和选择性吸附的工艺差异,采用固相萃取法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富集30。31考察了溶剂浓度、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输出功率、提取温度和液固比等因素对提取的影响。实验确定了微波辅助提取丹参酮IIA的最佳工艺条件。预浸泡30分钟,用20倍量的乙醇(70%)提取6分钟,加热至75,在450瓦的微波输出功率下提取2次,丹参粉的提取率可达97.55%.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乙醇浓度(60%、70%、80%)、乙醇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