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ppt_第1页
《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ppt_第2页
《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ppt_第3页
《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ppt_第4页
《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一年级第二单元课件设计,文学院03级汉教6班,200310311309,杨毅敏,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内容 三 教学材料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六 板书设计,1.能了解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能了解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一教学目标,点提取:比喻、拟人、通感 点定义: A.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一般有三种表达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B.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富有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重点是抓住事物间的相关点。 C.通感: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

2、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 3.关键词:月,荷花,二教学内容,三 教学材料 1 典型材料:荷塘月色 2 延伸材料及检测材料:绿,1 导入 2 点揭示 3 点延伸及能力测试 4 点回归,1 导入 在中国现代现代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散文作家创造了现代白话散文的繁荣景象:“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朱自清以文字的优美、风格的清丽隽永而著名于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散文创作,更以善于描写,在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诗画交融把白话散文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荷塘月色就是

3、这样一篇美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比喻,拟人,通感的表达方式来体现情景交融的特点.,2 知识点揭示 A.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一般有三种表达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B.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富有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重点是抓住事物间的相关点。 C.通感: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 例如荷塘月色就是就是将这三种表达方式融入文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1 解题。作者介绍,背景 2 讲读第一段。讲读第一段 3 讲读第二段。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六段

4、4 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5 归纳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典型材料,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作者介绍,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

5、他自己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朱自清哪里走),写作背景,整 体 把 握,一(1自然段),二(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710自然段),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

6、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课文分析,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 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

7、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课文分析,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

8、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

9、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

10、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课文分析,1、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课文分析,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浓淡相间,重重围住、树色、烟雾 浓墨渲染,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量词运用较好,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

11、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课文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12、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课文分析,延伸材料及检测材料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 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 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 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

13、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 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 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 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 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 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 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

14、 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 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 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 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 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15、,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 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 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知识点延伸 绿同样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美文 ,这篇文章也通过了多种表现手法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 比喻,拟人,通感这几种表达方式是朱自清先生常用的方法,在他的各个美文中都有涉及.可通过对比学习来了解.,点回归 通过以上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也能归纳出比喻,拟人,通感的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含义.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一般有三种表达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