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ppt_第1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ppt_第2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ppt_第3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ppt_第4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The progression of diagnosisfor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2,内容提要,CNS病毒性感染,CNS细菌性感染,CNS真菌及寄生虫感染,概述,其它感染,CNS感染,3,一、概述,各种生物性病原体引起脑或/和脊髓实质或/和膜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实质损害 (出现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精神症状、认知功能损害及癫痫);脑膜损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颅高压症状。,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感染性动脉瘤、髓鞘脱失、脑水肿、肉芽肿和囊肿等。,定义,病理损害,临床

2、表现,诊断方法,1、CSF外观及压力、常规生化、细胞学、病原菌及免疫学检查;2、PCR是检测病原菌的只有方法;3、CSF培养;4、EEG;5、影像学检查。,4,邻近器官直接扩散,血液源性侵入,CNS感染的侵入途径,神经干逆行感染,5,中枢神经感染的分类,按受累部位:脑和/或脊膜炎;脑炎;脑膜脑炎;脑脊髓炎,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多采用ICD-10分类方法,按病原体: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等(ICD-10),按病理特点:包涵体性;出血性;坏死性和脱髓鞘性等,按起病及病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按流行情况:流行性及散发性,6,研究现状与挑战(1),2008年9月10-13日法国巴黎会议“

3、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与世界性影响”现状与挑战(1),7,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Pathogenesis and worldwide impact. Paris, France 10-13 September 2008,焦点问题: tuberculosis meningitis and cerebral malaria 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HAT) Mycobacterium leprae many dead

4、ly cases of rabies still occur in Africa, India and China。,8,1981-2006年神经系统感染因子回顾,9,二、病毒性感染,10,(一)概念,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脑或/和脊髓的实质或/和膜炎症性病变。,11,常见CNS感染的病毒种类,DNA病毒 疱疹科病毒 乳多空病毒-PMLE 痘病毒 腺病毒-某些肠道病毒 细小病毒组,RNA病毒 无包膜病毒: 小RNA肠道病毒 披膜病毒: 正粘病毒-感冒病毒 副粘病毒-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等 风疹病毒 逆转录病毒-HIV/ RNA oncovirus 沙粒病毒及弹病毒,慢病毒

5、寻常性病毒:SSPE PRP、PMLE、SDL 非寻常因子感染: 朊蛋白病 疑似病毒感染 边缘叶脑炎、 Rasmussen脑炎 其它:HIV感染,12,(二)疱疹科病毒分类(1),-HV,属于立即早期型; 常见的嗜神经病毒 特点:繁殖周期极短、迅速破坏宿主细胞、潜伏于感觉神经节;包括HSV-I;HSV-II;VSV等。,-HV,属于早期型 特点:只侵犯人类器官;繁殖周期长;有形成巨细胞的特性;潜伏于分泌腺、网状内皮组织及肾脏 包括:CMV,-HV,属于晚期型 特点:感染某些靶细胞;常潜伏于淋巴样组织,可在体外淋巴母细胞中复制 包括:EBV,根据病毒复制的基因表达特性分、三型,13,人疱疹科病毒

6、分类(2),14,疱疹科病毒CNS感染,(1)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感染CNS后常侵犯大脑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坏死。称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HSE,又称包涵体脑炎。 流行病学:国外统计为0.4-1/10万;国内约占病脑的20%-68%;占全部脑炎的5%-20%。 病因及发病机制:90%为HSV-感染,HSV-感染只占6%-15%;HSV的核心为双链线状DNA,其包膜为典型类脂双层膜,膜的糖蛋白具有独特抗原性,决定病毒株的特异性。,15,HSV-侵犯CNS的机制,免疫力降

7、低 ,口咽部原发感染,HSV侵犯CNS的机制(1),原发感染,16,HSV-侵犯CNS的机制,分娩,生殖器粘膜 原发感染,HSV侵犯CNS的机制(2),17,HSE的临床联系,18,临床表现(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无差异 可能出现的症状: 前驱症状:上感、发热、头痛、肌痛、乏力 患者疱疹,尤其是口唇 发热:约90的病例,可达4041,退热药效果差,也有不发热者(10) 以局灶性脑炎为特征: 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1/3病例有偏瘫)、涉及颞叶的局灶性痫性发作 、头痛、行为改变 、人格改变、发热、意识障碍(意识模糊),19,临床表现(2),可能出现的症状: 精神症状:达7085

8、,表现为人格改变、缄默、懒散、不主动进食、烦躁、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幻觉、妄想 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严重者昏迷 抽搐:多种形式 偏瘫 高颅压,甚至脑疝 锥体外系症状 脑膜刺激征、脑干炎,20,【辅助检查】,血常规:WBC、中性粒细胞,ESR CSF:压力;2/3患者细胞数,一般为50150 106/L,可达10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少数可有红细胞,离心可见黄变;蛋白含量多数;糖和氯化物多数正常,少数 EEG:弥漫性高幅慢波,或局灶性异常 头MRI:额颞叶损害最常见。,21,其它疱疹科病毒CNS感染,(2)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较少见。常见于老年患者,见于

9、1支眼部及感染后逆神经播散至脑。前者一般症状重,死亡率高。临床以呈节段分布的水泡样皮疹+神经根痛+脑损害,少数并发节段性脊髓炎和脑血管炎为特点。 (3)巨细胞病毒性脑炎: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成人常表现为弥漫性脑功能损害,有的出现偏瘫及癫痫发作。而视网膜损害具有特异性。 (4)Epstein-Barr EBV病毒感染: 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V自然状态下只感染人的B淋巴细胞后潜伏,常见于青少年,发病后可见发热头痛,全身淋巴器官肿大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多,马RBC异嗜性抗体及轻度一过性肝炎。 (5)Mollaret脑膜炎:一般认为是与病毒感染有关,多种文献研究发现其与HSV病毒潜伏于三叉

10、神经半月节或脊神经节中反复感染复发有关。,22,5、细小病毒感染,细小病毒家族包括:猫瘟病毒、犬细小病毒、阿留申群岛水貂病病毒、猪细小病毒、腺病毒以及细小病毒B19等。病毒属于带衣壳的DNA病毒。寄生在RBC中造成急慢性感染症状。 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是第十五病(Fifth disease),表现为双颊部掌掴样皮疹、关节炎、一过性肝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 CNS累及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而出现丰富的神经系统症状。,23,(三)RNA病毒感染,24,1、肠道病毒感染,肠道病毒71感染:属于小RNA肠道病毒,结构类似于Cox A16病毒。主要累及手足口臀四部位的皮疹,并且皮疹具有

11、“四不”特征。是目前手足口病最常见的致病病毒。但少数病人出现CNS累及,导致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和菱脑膜脑炎。并且可以出现肌阵挛、震颤和共济失调。 注: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25,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ith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1999;341:936-42.),26,E

12、V71病毒感染CNS累及表现为菱脑膜脑炎,27,2、正粘病毒-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呈球形,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根据其包膜上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命名为HnNn。根据核蛋白分为甲乙丙型;其中香港流感病毒为H3N2甲型,而目前流行的高致病型禽流感病毒为H5N1。 流感病毒感染后CNS累及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性脑病,一般死亡率很高。,28,近百年流感病毒流行情况,29,流行性感冒病毒与禽流感病毒,30,3、风疹病毒,披膜病毒科,是限于人类的病毒。电镜下多呈球形,直径5070nm的核心,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风疹病毒可在胎

13、盘或胎儿体内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 CNS累及表现为: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是少见的风疹病毒感染后致死性疾病。一般于感染4-14年才出现症状,发病年龄多在10-14岁。表现为进行性智能减退、行为异常、锥体束及锥体外系症状,最后发展至完全性痴呆和痉挛状态。,31,4、虫媒病毒感染,以蚊和蜱为主要传播媒介; 人畜共患,具有潜在流行危险; 病原体为节肢动物源性病毒; 流行特征具有区域性,但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员流动性加大,疾病扩散的区域性被弱化。,32,虫媒病毒脑炎及地理分布:中国常见乙脑和蜱传脑炎,33,黄病毒感染及地理分布,34,黄病毒脑炎的流行病学,35,流行性乙型脑炎,

14、国际上称为日本乙型脑炎,我国统一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脑病毒引起的CNS急性传染病,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 流行病学:温带见于7-9月份,热带常年发病;儿童最多,但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儿童患者明显下降而老年患者发病率增高。大部分为隐性感染,少数发病,日本统计为500:1。 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征等。分四期:初热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按病情可分四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和爆发型。常遗留帕金森综合症。 病因学诊断:急性期特异性血清IgM抗体+;CSF及脑组织在部分死亡患者可以分离出病毒。,36,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原学及临床联系,37,三种黄病毒脑炎基底节损害的区

15、别,38,蜱传脑炎森林脑炎,在我国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多在5-7月春雨季节发病,又称为伐木者脑炎。 病原体是虫媒病毒B组蜱传脑炎病毒复合群的一型,啮齿动物与蜱均可为病毒宿主,全沟硬蜱是其传播媒介。 本病常为隐性感染,发病率约20/10万,感染后累及CNS,病变涉及大脑、脑干及上颈髓的广泛炎性病变,感染后期表现为增殖性病变。 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伴颈部、肩胛部及上肢近端弛缓性瘫痪。延髓累及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25%。20-30岁年轻男性常见。,39,5、逆转录病毒RNA oncovirus and HIV,HTLV-:热带痉挛性截瘫,HTLV-:慢性

16、T淋巴细胞白血病 和淋巴瘤,HTLV-:淋巴瘤相关病毒,RNA oncovirus即RNA致肿瘤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HTLV),HIV感染慢病毒,40,热带痉挛性截瘫-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 TSP,是HTLV-感染导致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又称为HTLV相关性脊髓病(HTLV-associated myelopathy HAM)。因TSP与HAM是同一疾病,故统一命名为HAM/TSP。 由于HTLV-是RNA病毒,具有嗜T淋巴细胞及神经组织的双重特性,性接触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另外母婴传播、输血及恶劣的居住环境也是其传播的重要条件。 本病发病机制不

17、清,目前认为可能是HTLV-直接侵袭神经组织,或HTLV-感染后改变其自身抗原性在神经组织引起免疫反应。 临床特点:隐袭性起病、多于中年发病、进行性加重而无缓解复发,出现痉挛性截瘫或轻截瘫伴括约肌障碍。感觉异常可以逐渐缓解。 诊断:CSF淋巴细胞增多、CSF检测出新碟呤、血和CSF抗HTLV-抗体效价升高、CSF寡克隆带+、皮质激素有效等。,41,(四)慢病毒感染,常见慢病毒感染分类,寻常性病毒,非寻常因子,疑似病毒,HIV 感染,包括RNA及DNA病毒感染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绵羊脱髓鞘性白质脑病,朊蛋白感染 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Kuru病 致死性家族

18、性失眠症 Gerstmann -Straussler 综合症,未确定病因的疑似病毒 边缘叶脑干小脑炎 Rasmussen 脑炎,逆转录嗜神经病毒 原发性CNS感染 继发性CNS感染 继发CNS肿瘤 继发脑血管病 AIDS痴呆综合症 AIDS脊髓病 AIDS药物相关疾病,42,慢病毒感染(1),寻常性病毒: 1、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缺陷病毒感染所致,多为麻疹变异菌株,一般为衣壳M蛋白突变造成变异病毒不能出芽,人体不能通过B细胞及T细胞免疫机制清除病毒而蓄积致病。病理损害一般开始于皮层灰质,进而累及皮层下灰白质。 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隐匿性起病,典型者2年前多有麻疹感染史。极少数报道有

19、的无感染史并且正常疫苗接种后发病。慢性进行性进展的临床症状,一般初期表现为性格异常,学习成绩下降;随之出现行为异常及智能障碍、运动障碍。晚期以去大脑/皮层强直状态。 诊断:血清及CSF麻疹病毒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EEG:进行性加重慢波至特征性的周期性4-20s暴发-抑制性高波幅慢波或尖慢波;脑组织活检部分病人能够分离出麻疹病毒。,43,SSPE患者早期头MRI表现为杏仁核、扣带回和额下回灰质容积下降。,K. Aydin et al“Reduced Gray Matter Volume in the Frontotemporal Cortex of Patients with Early S

20、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30:271-275, February 2009,44,慢病毒感染(1),寻常性病毒: 2、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如前(略) 3、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 PML):成人罕见疾病;是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对免疫抑制患者脑星形细胞和胶质细胞双重感染引起的亚急性脱髓鞘性疾病。70%健康患者体内存在JCV抗体,但免疫抑制患者病毒被激活而造成脑损害。虽然血尿肾中也可分离出病毒,但目前尚

21、未发现神经系统以外组织出现损害依据。,45,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头颅MRI:,46,慢病毒感染(2),朊蛋白病:自从美国Stanley Prusiner研究证实朊蛋白病是由于一种既具有传染性又缺乏核酸的非病毒性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sc或PrPcjd所致以来, Prion来源于“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即“蛋白质传染性颗粒”。是指不依赖于核酸的信息传递而具有自我复制与传递感染因子功能,从而导致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一类感染因子。是由Stanley Prusiner(USA)提出,并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47,P

22、rion的基本生物学属性,正常人的CNS也存在少量Prion Protein,称为PrPC.是一种单基因编码的膜结合性糖蛋白,具有3个螺旋和2个折叠结构。分子量约30-33Kd,能轻易地被蛋白激酶K(PK)所消化。 但病理性的Prion Protein却不能被PK消化,因此病理性Prions又称为PrPres。目前公认的几种病理性Prions主要有:PrPsc和PrPCJD。结构上主要是折叠,分子量约27-30Kd。 病理性Prions能够引起脑海绵状变性是因为其能够导致CNS进行性退变,从而在CNS形成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48,PrPC可能具有的功能,49,PrPs

23、c的致病机制,PrPsc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PrPC的功能: 具有促进神经突起的生长 维持有髓纤维髓鞘完整性 促进突触形成和突触功能 对神经元抗氧化应激和抗凋亡。 PrPsc可能促进PrPC转化为PrPsc,人类对片层十分敏感,约半数人感染外来PrPsc可以发病。 基因敲除小鼠( PrPC-/-)对PrPSC感染最敏感,往往迅速发病,并且病情最严重。,50,人类朊蛋白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 (GSS) 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 Ku

24、ru Desease,51,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CJD又称为克雅病。1920年由Creutzfeldt从一例酷似MS的病人脑活检标本证实为海绵状变性,病变主要累及皮质、基底节和脊髓,因此又称为皮质基底节脊髓变性。患者主要为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0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肌阵挛以及锥体束和锥体外系损害。发病率1/100万,我国1980年首先由中山医大报道,目前全国各地均有报道。一般于发现明显症状的数月至1年死亡。 病理表现:海绵状变性、 大脑皮质NC弥漫性脱失、 胶质细胞增生、白质改变和淀粉样斑块。 诊断:典型临床表现、EEG特征性改变、CSF14-

25、3-3蛋白阳性及130脑蛋白升高、血清S100蛋白持续升高。头颅MRI对称性尾状核壳核T2WI高信号T1WI正常。,52,CJD的特征性表现,临床特征:Miller Fisher认为:临床独特的表现是对诊断CJD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迅速进展的痴呆,常常是一天比一天加重;痴呆形式多样;幻觉;惊吓性肌阵挛等。 EEG:弥漫性慢活动伴周期性高波幅棘慢波或尖波发放;周期性发放的三相波(periodic sharp-wave complexes)具有特征性。 病理诊断:活检标本见典型淀粉样斑块,并且经PK消化和高温高压预处理后,斑块增多。 其它辅助检查:CSF14-3-3蛋白阳性的特异性95%,但敏感

26、性只有45%-85%;血S100等,53,根据病理性朊蛋白的不同结构对CJD分4型,genetic CJD:即家族性CJD。是由于PrP基因突变导致大量PrPSC产生,但具体机制不清。 sporadic CJD:散发性CJD。占所有CJD的85%。传播方式不清,可能为体细胞突变。 Variant CJD:变异型CJD。很可能与食用疯牛病牛肉有关。 Iatrogenic CJD:医源性CJD。 可能为PrPSC污染有关。极少发生,目前报道发生的病例见于长期注射生长激素或尸体来源的硬脑脊膜移植。,54,目前对CJD研究进展,发病机制:泛醌-蛋白酶降解系统功能的异常对错误折叠造成的淀粉样蛋白沉积降解

27、能力下降。 Mark Kristiansen 等“Disease-Associated Prion Protein Oligomers Inhibit the 26S Proteasome ” Molecular Cell,(26)2:175-188, 27 April 2007 2、诊断方法: Zanusso对9例sCJD患者尸检发现,从嗅粘膜全部可以检测到病理性PrP;而有的学者从患者扁桃体切片中发现病理性PrP。因此人们试图寻找CNS以外组织是否存在病理性PrP。 3、临床治疗: 在实验研究中已经证实吖啶氮蒽和吩噻嗪(喹吖因与氯丙嗪提取物)混合物能够抑制PrPC转化为PrPSC。,55,

28、慢病毒感染(3),逆转录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HIV,56,1、概述,艾滋病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很高,在尸检中发现75%-9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损害,临床上60%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且10%-20%的患者为首发临床表现.这一情况提示,除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外,神经系统也是HIV感染的靶组织.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它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侵犯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的严重受损,使机体肿瘤的易感性和机会感染的发生率也因而增加.感染HIV的单核细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损害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5

29、7,2、HIV导致CNS损害的机制,机会性感染,直接损害CNS,逆转录病毒 免疫缺陷 CD4+T下降,嗜神经 病毒,肉芽肿性血管炎-继发性脑血管病,58,3、机会性感染1-脑弓形虫病,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hasmagondii)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人体多为隐性感染。属于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0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成俱存。

30、 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可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而清除弓形虫,形成隐性感染;原虫亦可在体内形成包囊、长期潜伏;一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包囊内缓殖子即破囊逸出,引起复发。如患者免疫功能缺损,则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播散性损害。 弓形虫并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形成肉芽肿性炎症。此外,弓形虫所致的局灶性损害,尚可引起严重继发性病变如小血栓形成、局部组织梗死,周围有出血和炎症细胞包绕,久而形成空腔或发生钙化。 弓形虫可侵袭各种脏器或组织,病变的好发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眼、淋巴结、心、肺、肝和肌肉等。,59,脑弓形虫病,60,机会性感染2-病毒、细菌及隐球菌感染,新型隐球菌感染最常见,其次是CNS结核感染。还有病

31、毒及社区获得性及院内细菌感染等。而病毒感染最常见是巨细胞病毒、疱疹科病毒。乳多空病毒感染常引起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Cryptococcosis(隐球菌病)由呼吸道吸入真菌并血行播散引起。可表现为:Cryptococcal MeningitisCryptococcomasChoroid plexitis 一般治疗效果较差。,61,4、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继弓形虫病之后在AIDS病人中引起颅内占位的第二常见原因。 影像学特点:CT:高密度团块MRI:病灶单发或多发,好发于侧脑室旁白质、基底节、胼胝体、丘脑;均质或不均质强化、有灶周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钙化少见。,62,5、AIDS相关CNS直

32、接损害,急性HIV脑膜炎:HIV感染的6周左右发病,症状表现与一般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相似,出现急性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常合并强直阵挛发作。CSF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亚急性/慢性脑炎:慢性头痛、脑膜刺激征,可侵犯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CSF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 AIDS脑白质病:进行性麻痹性痴呆综合症。 空泡性脊髓病:类似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63,5、AIDS相关CNS直接损害-AIDS脑病,HIV Encephalopathy(艾滋病脑病):艾滋病病毒原发感染引起 ,表现为健忘,步态不稳,双下肢乏力,情感淡漠,社会功能退缩等,可被误诊为抑郁症,有时也表现为谵妄等器质性精神病。

33、影像学特点:1.脑萎缩2.弥散、双侧、对称的脑白质变性,累及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无增强和占位效应,64,AIDS-associated myelopathy,AIDS-associated myelopathy 是AIDS或HIV-1感染者中最常见的脊髓病变。其MR特点为脊髓萎缩,伴或不伴髓内传导束的信号异常,65,三、细菌感染,66,CNS细菌感染,成人CNS细菌性感染常引起脑膜炎和脑实质损害。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其中脑膜炎球菌所致者最多,依次为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革兰阳性杆菌、葡萄球菌、李司忒苗、厌氧菌等。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非化脓性脑膜炎,并且起病较慢,在疾病早期症状较其它细菌感染轻,病情演变较慢;而化脓性脑膜炎多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起病迅速,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并且早期抗生素治疗起效快。因此在疾病早期即及时诊断及治疗对预后极其重要。 另外,由于社区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区分部分治疗性化脑与结脑是临床每一位大夫难点。 本节重点阐释结脑的规范诊断。,67,一般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是由CNS以外的器官主要是肺部感染后,通过血源性途径播散至脑膜,引起结核性脑膜炎;有的通过脑血管的血脑屏障,播散至脑实质形成结核瘤。,结核菌属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