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宜州市).ppt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宜州市).ppt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宜州市).ppt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宜州市).ppt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宜州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导读,狂人日记:世上本无路,人走多了就有了路。 成功的人:人,要学会欣赏路上的风景! 成功的老师:老师,要学会懂得赏识学生,一同成长!,幼儿园,小 学,初 中,高 中,大 学,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你想过你教什么吗?,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行在路上, 却不知路往何方?,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 彭建日,丰子恺: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 我随口问:“你最喜欢甚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 我就设法探问

2、他:“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 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唉,我要向他学习! 丰子恺,没有纸和笔,我就算不出了(一),记得二年前,我女儿幼稚园大班,我儿子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我带他们两人去吃每客199元的比萨。付帐时,我问儿子和女儿: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啊?儿子嘴巴喃喃念着:三九,二十七进二,三九二十七进二;女儿却低着头数着手指头。一会儿,儿子喊到:妈妈!你有没有纸和笔,我需要纸和笔来写进位,否则会忘。儿子还未算出,女儿却小声地告

3、诉我:妈妈!你蹲下来一点,我告诉你,我知道要付多少钱了。 “哦!真的,要付多少钱?” “你拿600元给柜台的阿姨,她会找你三元。”,付完钱后,牵着女儿的手走向店外,再问:“小妹!你怎么给阿姨600元,还会找3元呢?” “我用数的啊!199再过去就是200、400、600,三个人共要给600元,但是阿姨一定要再找3元给我们才可以,她多拿了3元嘛!” 以上只是“前奏”,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最近,带他们两人去吃“沙拉吧”,一人份380元,我问 他们兄妹两人:“算算看,要付多少元?”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给我纸和笔。”我说:“没有纸和笔。”女儿答腔:“那就算不出来了。” 这位教师感慨地说:“只差两

4、年,我女儿就变成不会解题,只会计算了。” (一位台湾小学教师对自己亲身体验的口述),没有纸和笔,我就算不出了(二),人教版(实验稿)一年级上册:9加几,9 + 7,9 + 3,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9加几,书 看 比 思 分 教,面对孩子,我们能做什么?,一、我们课中的“传统”与“变革”,从这些教改项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点?,EEPO,合作课堂,翻转课堂,杜郎口模式,洋思中学模式,綦江教育模式,生本课堂,慕课(MOOCs),动感高效课堂,卓越动感课堂,“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 颠覆?,概念上的解释,思想上的诠释,行动上的践行,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

5、,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定义: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目标: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特点: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常态模式:10+35 教师可支配时间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5分钟。 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

6、合作、展示提升、课外扩展、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明确目标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展示提升、课外扩展各小组联系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展现的答案进行课外扩展;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杜郎口经验,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法则”的一切核心是课堂教学。 最大特点:“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 价值趋向:

7、促进教师工作的转变,变备教材、教法为备学生、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轻起来。 三大模块:预习、互动、测评。,昌乐二中模式,1. 高效课堂的特点: (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4)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5)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6)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时间划分:10+30+5。 (2)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3)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山东成功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

8、练” “三三六” “10+35” “三疑三探” “双向五环” “讲学稿” “1333教学模式 ” “六步教学法 ” “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自学辅导教学” “异步教学”,其他教学模式,“十年”教改的启示:,江南教育,我们的现状?,慕课(MOOCs),新教育,合作课堂,数字化校园,就是散发于互联网上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MOOCs),什么是翻转课堂?,观看视频,生成问题,先学后教,师生互动,在线反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传统课堂教学形态,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

9、,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合作课堂教学形态,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翻转课堂教学形态,慕课课程的人性化在于:可以回看、可以暂停、可以反复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往往面对教师殷殷期望的“懂了吗”?,人云亦云,似懂非懂,连贯性被打断,积极性被打消,知识性,心理性,知识性,慕课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家学习慕课时,完全可以自主地、按照自己节奏、以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去学习。,吴志鋐(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书记)说:“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对学

10、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不是指教师讲得有多精彩,而是说讲解得更有针对性、更能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在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才是真正实现课堂翻转的关键。,MOOCs是否适合中小学?,质疑二,质疑一,慕课本土化是否会水土不服?慕课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 能力都提出了挑战,他们能否适应?,上海市教委倪闽景和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表示:慕课的产 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能是 简单的镜像。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质疑三,慕课课程与课堂教学究竟如何衔接,引发了对教

11、师教学能力、 教学习惯不适应的担忧。最大难点:第二天的课该怎么上?,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对翻转课堂的解读:,1翻转课堂不是什么? 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不是视频取代教师。 不是在线课程。 不是学生无序学习。 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 不是学生在孤立的学习。,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对翻转课堂的解读:,2翻转课堂是什么? 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 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 是

12、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 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 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观点: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专家们众说纷纭,我们也莫衷一是。还好,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课程打交道的,站在讲台上能够决定点什么的,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还是我们一线教师,而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可能还是我们这些草根。”(潘小明),课堂“三问”:,好得课,就像艺术品,让人回味无穷,津津乐道; 好的课,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质疑,活跃思维积极向上; 好的课,就要环

13、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好的课,就会让听者始终被精彩的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好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松舟说:“一堂好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名师的好课,李成良校长的观点: 教学目标要简单,教学内容要简化, 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媒体要简易, 作业练习要精练,学生双基要扎实, 学生思维要灵活,每节课能上的简单就要简单。,名校的好课,斯苗儿老师的观点: 21181=2分钟(开门见山提出问题)+10分钟

14、(与学生一道解决主要问题)+10分钟(基本练习)+8分钟(反馈、纠错与补差)+10分钟(完成作业) (1)引出问题,接触重点要快 ; (2)引导探索,感悟新知要慢 ; (3)实际运用,深化理解要透 ; (4)巩固新知,拓展练习要精 ; (5)把补差工作分解到每一堂课。,名省的好课,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从自己作为教师 的视角,成功的 课意味着什么?,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我怎么知道和 衡量这一点?,从学校的视角, 成功的课意味着 什么?,从学生的视角, 成功的课意味着 什么?,学生好的行为表现,学生学习上获得进展,好的考试结果,学生觉得快乐,学生勤奋学习,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到什么吗?,学生认为教师

15、尊重和喜欢他们吗?,学生喜欢学习吗?,学生能学到什么吗?,这一点能保证 学生的学习?,这一点能保证 学生的学习?,问 学 生 这 些 问 题,爱因斯坦:决定你能看到什么的不止是你的眼睛,还有你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高效课堂的本质: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二、我们手中的“教材”与“方法”,李水坤,农发胜,行云流水,紧张,生涩,实在,庆幸,李水坤:一年级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农发胜:六年级 倒数的认识,情境教学,概念教学,李水坤,农发胜,风雨过后未必有彩虹!,源于两节课的思考,陈水坤老

16、师:洒脱 + 掌中的疏漏 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什么能力的成长? 农发胜老师:热情 + 11分钟的感悟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能否引导学生经历形成过程?,黄爱华:聚焦于“一句话的问题”,用小而具体的问题切入,实现“小问题、大空间”的意境。 潘小明: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问题,是思维发展的对象!,“问题”在哪里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什么是支点? 支点,就是指事物的中心和关键。 课堂教学的支点在哪里?,“五步一题”连片教研网络示意图,“五步一题”连片教研活动的基本步骤,梯形的认识 概念教学中怎样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 师:用三角形和长方形透明色带

17、交叠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师:什么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画高? 请自学课本P68。,师:动手各剪一个梯形(只能剪一刀),剪出的梯形有什么特点?,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两腰相等的梯形 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叫做等腰梯形。,认 知,课,似乎就是这样上的!,知 识,没有问题,学习如何发生?,短暂的沉默后, *基于“问题”的思考: 你能画出所有的四边形吗? 你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梯形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 陆游),*基于“问题”的行动: 核心问题一:你能画出所有的四边形吗? 生1:无数个四边形怎么画得完呢? 生2:对啦!像画出所有的三角形那样,画不同类型的代表就可以

18、了! 生3:按照边的关系分类,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呢? ,有两组对边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两组对边都不平行,梯形的概念,呼之欲出,核心问题二:你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梯形吗? 生1:我的梯形,两条腰相等。 生2:我知道那叫等腰梯形。 生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4:它有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生1:我的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生2:我觉得,应该是有两个直角。 生3:书上为什么不说有两个直角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生4:有没有只有一个直角的梯形? 生5:会不会有三个直角的梯形? ,“学生学习的方式”的变革,思考: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零散且点状的问题?,学生要到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的问题在哪里?,这

19、个“问题”,就是上课的伊始,也是研究的开始!,争 论,更多体验,更多收获!,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又引发新问题才是我们的追求!,核心问题,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是不容易找到的。 1、在教师的教材理解中 来自研读教材时的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 2、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中 来自分析学情时的那种认知冲突的节点;,核心问题在哪里?,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常态”下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让学生观察和比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猜测他们的大小。 2、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两个图形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20、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新课教学 (一)数格子,感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对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中的表格(如下图): 3、组织小组代表进行反馈,长方形的长、宽,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长度和两个的图形的面积,以及用格子数面积的过程和方法。 4、引发学生观察表格和思考:你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吗?长方形的面积是等于长乘宽?那平行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会不会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一样呢?,(二)剪拼图,推导平行四边形的公式 1、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每个小组的平行四边形大小不一),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将

21、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剪拼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吗? (2)剪拼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吗? (3)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2、引导小组代表反馈活动的结果,并适时板演。 3、教师小结,并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剪拼过程,以及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计算公式。 三、课堂练习 ,这样的一样教学方法,在近十年里近乎成为这个内 容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这节课有什么地 方,是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吗?,对 比,面积公式,先入为主,学生怎么想的呢?,为什么是跟底和高有关?,为什么不是

22、跟底和斜边有关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斜边。,核心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能不能用相邻两边相乘?为什么?,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下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出示主题图: 公园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上铺上了草坪(如图)。 这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师:现在老师把这块草坪缩小到你们的答题纸上,你们能把纸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动手测量底、高和斜边的长度,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计算方法,可能是怎样的呢? 生1:7535(平方厘米) 生2:7428(平方厘米) 生3:(75)224(平方厘米) ,尝试计算方法迁移,本质没有深入

23、理解,师1:等下你们只需要报答案,不讲过程和理由。 师2:“24”你是怎么来的?生:(75)2 师3:我们先来解决大多数同学的结果:“35”和“28”。 师:但是两个都对,是不可能的?谁能来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想的呢? 生1:因为切拼转化为长方形,所以是对的! 生2:不用切,直接推就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所以是对的! 师:有道理!(这时候学生却不肯了,但他们并不清楚到底错在哪里?) 生:他们这样直接推的话,面积变大了。,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推拉过程:,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谁有关系呢?,利用媒体逐一出示高的变化,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 (1)先是由小变大,引导

24、学生发现底不变高变大面积越大; (2)再是由大变小,引导学生感受变化过程中的极限思想。 师:再拉,面积怎么样?(变小) 师:再拉,面积有没有最小? 生1:没有最小,只有更小!,这是建立在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方法的本质上,这是尊重教材,更是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显性呈现。,为什么只能是底乘高而不是长乘宽?,为什么转化为长方形只能是剪拼而不能是推拉?,核心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能不能用相邻两边相乘?为什么?,来自分析学情时的那种学生认知冲突的把握; 困难:在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产生的冲突,教师如何理解和反馈; 方法:遇到问题,让学生去做,即:先学后教,学生先行。 * 怎么教很重要!

25、*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 为什么教比教什么还要重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中,案例:确定位置(数对) 用有序数对描述平面图形的位置,是21世纪教学课程改革新增的内容。按照课标(2011版)要求,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用“数对”找位置,而是要为日后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提供直观的认识,许多教科书和教学设计都停留在寻找第几排、第几座的位置之类的生活常识上,局限于用“有序数对”确定位置的操作层面。 对于如何选择起点、怎样标注方格纸上两个方向的刻度、规定数对的顺序、揭示其几何学的价值等几何知识都避而不谈。数学教科书如果囿于生活实际,就会缺乏数学高度,像是一杯白开水了。 (摘自:张奠宙数学要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

26、活),思考:哪个是张亮? 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是不难做出回答的。而“第二列、第三排的这个位置,怎样表示更加简洁?”学生可能会有问题。 试想:学生自己想出的这些表示方法,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何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抑或在这些不同的表示方式的交流中,又会产生哪些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真问题?花这时间值得吗?,这种表示方法只是解决书写形式上的问题,未能涉及数学只是的本质,未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倒不如出示“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出赵强和王艳同学的位置吗?” 因为这是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的:由张亮位置的表示方法(2,3)中思考确定的一般方法(从个别推向一般的思维);又由赵强位置(4,3)

27、和王艳位置(3,4)的比较中发现有序数对才能确保位置的唯一。,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尝试:,在让学生用数表示数轴上的点(1.5,4)的位置后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给出的一个个点,我们都可以用数来表示,这里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你给出的任何一个点,我们都能在数轴上表示。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她说,任何一个数,都能在数轴线上表示,同意吗?(学生进入思考) 师:万一这个点不在这条线上,跑到了外面去了呢? “数”与“点”的对应关系,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数轴上,还在其外,所以“提问”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未知的思考,也让学生逐步深入研究知识的本源。,课堂提问的层级: 有的提问是让老师和学生互相答疑的提问,是普通的提问; 有的提问是指向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的提问,是高级的提问; 有的提问是老师的提问产生了学生疑问的提问,是高明的提问。,核心问题:你能用数表示出数轴上面这点的位置吗? 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是学生已知的; 平面内点的位置怎样用数来表示,这是学生未知的。 从表示数射线上点的位置到要表示出平面上点的位置,原有方法显然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需要突破一维空间的思维进行二维空间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总是试图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中,用“已知”去探究“未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