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_第1页
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_第2页
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_第3页
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_第4页
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核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核心点二 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比较,核心点三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及其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下图提供的线索分析这些影响,并把分析的结果填在空白处。,解析 由于组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修建水库会对当地的生物、气候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修建水库后,会形成人工湖泊,使当地的热容量增大,从而使得增温、降温的速度减慢,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此外,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也会随之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答案 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水位上升 陆生植物被淹没 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 减少 减轻,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最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都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要素受破坏而造成的,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物种减少等;水也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等;这些变化

3、都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事先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变式练习1 新华网宁夏频道2008年7月13日电:宁 夏中南部600万亩农作物受旱,36万人缺水,使原本 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物理风化剧烈 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 (2)气候干旱会加剧环境恶化,反映了 ( )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4、、制约和影响,某一要素的改变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B. C.D.,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第(1) 题,西北地区河流少,降水少,流水侵蚀不显著。 第(2)题,干旱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是整体性的表现。,答案 (1)C (2)C,类型2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读下列A、B、C三幅图,回答(1)(3)题。,(1)能够观察到图A所示自然景观变化现象的考察线路是 ( ) A.甲线B.乙线 C.丙线D.丁线 (2)图A四地中,气候特征与图C相符的是 ( ) A.地B.地 C.D.地 (3)在沿图B中丁线考察时,虽然穿越了赤道,但沿 途所见几乎都是草原景观,这是因为 ( ) A.该

5、处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次生植被以草原为主 B.该处虽在赤道附近,但受不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 制,形成了终年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C.该处地势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出现 了非地带性现象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非洲大陆的体 现,非洲赤道附近由西部的森林过渡到东部草原,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根据图A的自然景观变化可知,沿考察线路的自然景观自荒漠逐渐向草原、森林过渡;结合非洲气候、植被的变化可知,甲线路的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中部经过热带草原气候区,故沿甲线可见图A的景观变化。(2)根据图C可知,它表示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以稀树草原,

6、为主,如地所示。(3)沿丁线考察时沿途所见几乎都是草原景观,这是因为丁线附近地区地势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出现了非地带性现象。,答案 (1)C (2)B (3)B,三个判断方法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2)山地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要结合其主要特点: 山地垂直自然带出现在中低纬度的高山上。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山体的高度和所处纬度。山地

7、自然带的基带是指山脚处的自然带,这是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域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 的。如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雪线高低的判断方法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 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变式练习2 下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该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山脉可能为南北走向 B.该山地可能位于安第斯山脉南段 C.该山地可能位于天山山脉 D.该山脉可能位于南半球,(2)关于该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地草原带只分布于南坡 B.山地针叶林带只分布于北坡的原因可能是北坡

8、为 迎风坡 C.该山地位于阳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的海拔比阴坡低 D.该山地的雪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 ) A.山地所处的经度 B.山地的相对高度 C.山地所处的经度和海陆位置 D.山地属向斜构造还是背斜构造,解析 第(1)题,图中山地南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可能是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 第(2)题,该山地南坡的热量条件较北坡好,但山地针叶林带只分布于北坡,这最可能是因为该山地的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而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即两侧降水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差异。 第(3)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 是由垂直方向上的水热差异导致的,因

9、此纬度越低、 相对高度越高的山地,其山顶和山麓的水热差异越明显,垂直带谱就越复杂。,答案 (1)C (2)B (3)B,下图为四个地点的气候资料,图中各点代表该地月均温及月降水量,读图回答12题。,1.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可能分布于下列哪个地点 ( ) A.甲 B.乙C.丙D.丁 2.下列哪项叙述最能说明甲地的自然植被的特征( ) A.草类为主,连绵成片,树木罕见 B.叶片呈针状,树种单一,四时常绿,冬不落叶 C.叶片比较大,且薄而柔软,夏季枝叶繁茂,冬 季落叶 D.叶片小且硬,树皮较厚,能适应干热旱季,树 木终年常绿,解析 第1题,乙地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15C以 下,全年较湿润且各月降水都比

10、较均匀,故为温带海 洋性气候。第2题,甲地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15C以下,且雨热不同期,故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应该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只有D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 1.B 2.D,下图为“浙江省局部等高线图”。读图回答34题。,3.上图中甲地与乙地的植物群落存在差异,这种差 异体现了 (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从工程量与工程难度考虑,图中L1、L2、L3、L4四 条公路选线较合理的是 ( ) A.L1 B.L2 C.L3D.L4,解析 第3题,甲地与乙地高度相差不大,植被的差异是由位于山地的阴坡和阳坡的不同造成的

11、。这种差异属于同一个自然带内的差异,因此,前三项都,是错误的,D正确。第4题,L1线位于山脊的附近,等高线比较密集,坡度较大;L2线位于山谷附近,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较大;L3线位于山谷附近,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最小;L4线附近地形比较复杂,工程难度大,综合以上条件,L3线较合理。,答案 3.D 4.C,读“部分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回答56题。,5.下列图中字母与自然带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 A.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d温带荒漠带 C.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f热带雨林带 6.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fed反映了赤道到两极的

12、自然带地域分异规 律 B.afg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地域分异 规律 C.自然a、b、c的分布反映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自然带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影响有关,解析 第5题,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的东侧虽为沿海地区,但因地处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降水少,因而形成了温带荒漠景观。第6题,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a)沿海岸向北延伸至3S;其东侧的热带雨林带(g)出现在较高纬度,是受到沿岸的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答案 5.B 6.D,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下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

13、(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此回答78题。,7.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 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B.土地荒漠化 C.森林面积锐减D.生态用水紧张,8.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 法,正确的是 ( ) A.重心从O点移到P1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 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O点移到P2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 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 北方向迁移,解析 第7题,从

14、已知条件O点相对于大地坐标原点 (109E,34N)向正西偏531km,向正北偏448km可 以推断,O点大致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南部附近, 所以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应是土地荒漠化,故正确选项为B。第8题,从图中影响因素看,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受某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但重心会相对偏向受影响较大的因素的方向,故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重心会向东北方向迁移,正确选项为D。,答案 7.B 8.D,读下图,回答910题。,9.某航海爱好者乘船从A到B,若从尽量利用自然条 件考虑,应沿哪条航线航行 ( ) A.aB.b C.cD.d 10.图中

15、M、N两地自然植被类型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两地的 ( )A.热量条件不同B.地形条件不同 C.水分条件不同D.土壤条件不同,解析 第9题,从A到B,沿d航线航行会经过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相对便利。第10题,图中M地处于大陆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且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N地处于大陆西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且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水稀少,植被为荒漠。,答案 9.D 10.C,下图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11.能正确表示阴山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是 ( ),12.决定该山自然带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16、 热量 降水量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A.B. C.D.,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第11题,阴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基带是温带草原带,东西走向,南坡是阳坡及迎风坡,水分变化由山脚到山顶是少多少。第12题,热量、降水量差异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答案 11.A 12.C,中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常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地理 知识,据此回答1314题。 13.“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 哪种规律 ( )A.整体性B.地域差异 C.地带性D.非地带性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

17、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理各要素:大气、水、 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由于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 体,因此,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自然地理 环境的其他各个因素。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如 果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物质是不断循环的。,答案 13.A 14.A,15.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 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问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试列举与图中地理环境类似的一个实例 。 (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多选) (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

18、.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在下列字母所示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文字,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纲要图。,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西两侧,ABD,答案 (3)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为荒漠。 (4)A、降水 B、水汽 C、O2 D、无机物 E、水,16.2009年2月的澳大利亚,当东南部备受高温干旱 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