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进展.ppt_第1页
城市地理学进展.ppt_第2页
城市地理学进展.ppt_第3页
城市地理学进展.ppt_第4页
城市地理学进展.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历史回顾,1萌芽:1920年以前 德 哈塞尔特(Hassert,K ,1907),城市地理观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本专著。 法布兰查德(Blanchard,R ,1911), 格勒诺布尔,是第一本单一城市研究的著作。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因此这一时期可视为城市地理学的萌芽时期。,2第一个演变阶段:从人地相关到区域差异(19201950年),Howard L. Gauthier and Edward J. Taaffe: THRE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SIN AMERICAN GEOGRAPHY: 20世纪第一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发生于19231939年之间,持续

2、了16年。美国地理学家从重视人地相关转向区域研究或区域差异,对20世纪早期的地理学家来说这个转变具有重大意义。,表1 第一次“革命”时间界线:从人地相关到区域差异,资料来源:Howard L. Gauthier and Edward J. Taaffe: THRE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SIN AMERICAN GEOGRAPHY,Urban Geography 2002,23,6,pp.503527,2第一个演变阶段:从人地相关到区域差异(19201950年)(续),城市地理学处于初创时期:方法论上受自然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影响较大,尚未进入人文地理学主流 。

3、第一个重点:城市位置和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 泰勒(Taylor,TG ,1949), 城市地理学,是英语国家第一本城市地理学的专著。 第二个重点:城市内部结构的研究,一个是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另一个是构造城市内部结构的模式; 城市形态的研究起源于德国;城市内部结构的理论研究最初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进行的: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第三个重点:是对城市职能和腹地的分析。 奥隆索(1921):城市职能分类;哈里斯(1943) 对美国城市分类; 赖利(1931): “零售引力规律”; 康维斯(1949): “断裂点”理论;哲夫(1949):“顺序规模

4、规律”; 德 克利斯泰勒(1933)和德廖士(1940)建立中心地理论。,3第二个演变阶段:从区域差异到空间分析(19501970年),美国地理学的第二个演化阶段发生于1953到1969年,伴随着从区域差异到空间分析的变化。 城市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形成完整的研究领域:城市化、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结构;形成城市地理学的特色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等。 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数理统计的方法。,表2 第二次“革命”时间界线:从区域差异到空间分析,3第二个演变阶段:从区域差异到空间分析(19501970年)(续),这一时期城

5、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城市化的研究 法戈德曼(1957) 提出的巨大城市带这一概念。 (2)中心地的研究 布拉什(1953) 的“威斯康辛西南部中心地的体系”一文,是美国最早引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城市体系的研究论文。贝利和加里森(1958)有关中心地研究的论文,提出了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等概念,并对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后,对中心地学说的研究成为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界最流行的研究课题之一,并且把中心地理论运用到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之中。 (3)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 1950年代起,城市地理学家开始探讨城市成长的经济基础,并试图分析城市经济活动的增长导致城市人口增加的机制。阿力

6、山大(1954)提出城市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基础活动和非基础活动两个部分。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经济基础理论。,3第二个演变阶段:从区域差异到空间分析(19501970年)(续),(4)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过程的研究 瑞典 海格斯特兰德(Hgerstrand,T. ,1952)首先开始进行扩散过程的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注重新事物(指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等)扩散过程的研究,这种扩散其实是城市间相互作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5)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研究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被认为是分析城市系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各种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模式可分为五大类:即统计模式、等级模式、随机模式

7、、半经济模式、其它模式。 (6)因子分析的研究 因子分析首先被用于城市分类的研究,其第二个领域是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分析。贝尔(1955) 在对旧金山的地域结构研究中,最早使用因子分析法,开创了“因子生态”的研究。,4第三个演化阶段:从空间分析到社会理论(1973年至1980年代),背景:从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方一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如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内城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给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地理学第三个演化阶段起始于1970年代早期,它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以后。从1970年代初起许多年轻地理学家开始反对空间分析并开始探索交错理论

8、和进行规律探索。在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人文地理学的探索转化到社会理论的研究上,形成新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等不同流派。 方法论上,则受行为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影响较大。,表3 “第三次革命”时间界线:从空间分析到社会理论,4第三个演化阶段:从空间分析到社会理论(1973年至1980年代)(续),城市化周期和绅士化的研究 1980年代以来,在一些城市,中产阶级重新返回市中心居住,出现了所谓市中心“上流社会化”,即绅士化。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发展的阶段论点,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每一个阶段是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相应采取的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为特

9、征的。 感应和行为的研究 林奇(1960),城市的表象。1970年代后,行为研究转向影响人们对城市感应的因素分析。此外,行为分析中还包括对时间地理的研究,即探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和出行格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个派别:一个与城市中的冲突与管理的分析有关;另一个更为激进,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其代表人物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哈维。哈维(1973)的社会公正和城市一书,他直接从社会制度这一更基本的层次来研究城市内部结构。,二、1980年代以来的进展,1城市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被重视 近几十年中,城市地理,并且的确是整个人文地理都经历了许多有趣而基本的变化(Gauthie

10、r and Taaffe,2002)。 主要的变化包括对GIS技术的注意、发展、应用(Wheeler,1997) 城市文化地理学的兴起(Wheeler,1998a)。社会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概念化重要性的不断增长,拓宽了传统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涉及更宽泛的社会文化事务。 城市地理学也经历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 与此同时,对先进统计和定量方法的应用开始减少(Wheeler,1993),而对定性衡量测度的应用开始增多。 对地图的应用和对传统方法的依赖也已经消失(Wheeler,1998b,2001)。,表4 Urban Geography 发表的经济类和社会人文类文章的对比细目,*这里是4年的阶段

11、而不是先前的6年阶段 资料来源:Wheeler编辑。,二、1980年代以来的进展(续),2与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日益明显 在1980年代以来的一些著名理论或研究领域,体现了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如:劳动空间分工理论,世界城市假说,产业群理论;城市政体(urban regime)、协理(governance)理论。 3方法论趋于多样化 (1)逻辑实证主义法(假设数据收集、分析法则或理论的建立)(图1); (2)社会学研究法(案例分析); (3)政治经济学方法 。,三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探索,建国后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初期发展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起于1960年代

12、。 1964年,严重敏等:“试论苏锡地区农业发展与中小城镇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地理学研究动向”。 严重敏译克利斯泰勒城市的系统。,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城市化的研究 魏津生(1979):“世界的都市化与人口”一文,文革后第一个介绍了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吴友仁、郭振淮(1980) 率先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 严重敏和宁越敏(1980)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趋势和城市体系演变进行了分析; 姚士谋和吴楚材(1981)率先提出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 周一星(1982)分析了城市化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也发轫于1980年代初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翻译了

13、P.霍尔的世界大城市(THE WORLD CITIES)。,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续),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宋家泰(1980):“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 曾怀正、许学强(1981):“城市规划中的人口分类问题”; 孙盘寿(1981):“辽宁省中部地区城市发展主要因素和城市类型”; 董黎明、周一星(1981):“在实践中蓬勃发展的城市地理学”。 之后,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继续在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内部结构三个方向上进行研究,取得大量成果。近年来,对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城市社会地理、信息产业空间、网络空间、城市管治(治理)等领域开始了新的研究。,未来的研究,

14、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城市发展中的主体行为及其空间后果。 宁越敏(199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网络优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研究政府及企业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把政府、企业视为行动者(actor)来考虑。,宁越敏,1993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网络优化的若干问题:,“当前各种规划偏重于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而对导致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主、客体研究较少。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主体是指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其中承担经济活动组织、管理、决策的政府机构及具体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的行为尤为重要。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客体是指由主体活动产生的各种物体流通,如物资流、货币流、信息流、技术流、劳动力流。主体各要素之间,如政府与企业之间,

15、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受制度的支配。在不同经济体制下,这些关系的表现形式极不相同。随着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重新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宁越敏,1993:,“进入80年代以来,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展了重要变化,由此导致干预城镇网络发展的多重主体出现,不但地方政府积极干预了城镇网络的发展,而且企业作为一个新的主体也参与了城镇网络的变化过程。 我们要探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企业的行为与城镇网络优化的关系。”,未来的研究(续),宁越敏(1998) 在“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再次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

16、的作用。同时,分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个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其结果是经济运行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个人都积极参与了经济发展乃至城市化的进程。”,以两个案例研究为例:,宁越敏和邓永成(1996)在“上海城市郊区化研究”一文中,把地方政府的行为视为郊区化的第一影响因素,这和国内其他郊区化的研究观点有所不同。 宁越敏(2000)“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一文实际上分析当代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新机制。,宁越敏,2000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

17、办公楼区位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体制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决策者。这一特征不仅使中国的城市化,而且使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都显示出与西方国家城市不同的特征。”,宁越敏,2000:,文章认为,不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除了受市场经济机制的影响外,也受政府管制的强烈影响。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的双重影响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两个主要动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一方面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力量在加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干预通过权力下移变得更为复杂, 这两股力量的交织使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出现了新的特征。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不能仅仅研究土地利用表面上的变化。”,未来的研究(续),西方城市研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