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二中、郎溪中学、广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三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宣城二中、郎溪中学、广德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三校联考试题(含解析)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3页)
编号:9312398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58.57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28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宣城
郎溪
中学
广德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安徽省宣城二中、郎溪中学、广德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三校联考试题(含解析),安徽省,宣城,郎溪,中学,广德,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
- 内容简介:
-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家们普遍认为商人重利轻仁义,与儒家思想的说教不符合,因此遭到儒家思想家的排除,被排到四民之末,故选d。2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c【解析】考点: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规律的意思。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常”就是规律的意思,所以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答案】a【解析】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孝经三篇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儒家经典也被认为是太神奇,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当然也不是在南朝。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考点:程朱理学。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时学生一是要注意时间:魏晋时期,一是要理解此人提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 “夫妇之和”、“朋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题干反映了佛儒矛盾。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答案】b【解析】考点:宋明理学。“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acd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6.在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觅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答案】b【解析】考点:宋明理学。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和解读能力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纲常。 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a【解析】考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可知是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代表人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因为材料强调“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就表明此时的思想已经是一种新的思想,因此排除a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故选a项。明末“西学东渐”的内容主要是与科技有关的天文历法、算学、水利等,并无启蒙思想传入,因此排除c项;在封建政府的思想文化专制的压制下,思想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现象,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潮流,更谈不上对中国社会转型影响巨大,排除d项。8.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c、建立法治社会 d、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考点:明清进步思想。材料大意: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通过法律治理国家,故排除b项。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明朝灭亡时,君主立宪还未产生,故排除d项。9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是( )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对明亡饱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黄宗羲的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材料中文字“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在政治上坚决主张反对清政府外族统治,希求“反清复明”,所以项说法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排除项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10.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答案】b【解析】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统治者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加强思想统一和思想控制,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项表述正确,排除。1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皮柯说:“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这说明他( )。 a鼓吹人的自私自利 b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 c藐视宗教,不承认上帝万能 d强调发展个性 【答案】b【解析】考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没有强调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或损害他人利益,因此可以排除a;材料只是说能力,而没有强调人随心所欲的展现个性,排除d项;上帝赋予了个人的能力,说明承认宗教的作用,排除c项。因为这段话出自人文主义者,体现了人文主义即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故应选b项。12在大国崛起中有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莎士比亚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b莎士比亚的作品充满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c莎士比亚对印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考点:人文主义。丘吉尔的话表明了莎士比亚对英国的重要性。莎士比亚作为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其作品对英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答案】c【解析】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题意。ab只是对材料言论的片面理解,d不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而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14. 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 )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答案】c【解析】考点:韩非子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孟德斯鸠思想体现了民主政治,因此二者正好相反。15.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的思索,他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两种东西”体现的思想是( ) a星空与道德 b平等与博爱 c自由与理性 d知识与美德 【答案】c【解析】考点:启蒙运动。材料中“两种东西”应该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意思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即是自然,而头顶的星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中是自由的,自由是人们内心精神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由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则所判断(即理性),故选c。16.“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答案】a【解析】考点:启蒙思想主张。本题创设命题情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撞击融合”“根本”可直接排除b、c、d,因为它们只是启蒙运动的特点,不适合作为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而本题需要解答的是两者的共同点,所以只有a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反抗教会的权威,强调个人自由,故a是共性,是根本,符合题意。故选a。17.卢梭认为“自从人类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与贫困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张。题干材料“自从人类觉察到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卢梭已意识到财产的私有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所以应选a。b、c、d材料都没有体现。18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 )【答案】a【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绘画。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其艺术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注重诗意,a是元代王冕墨梅图,属于文人画;b属于彩陶画,指画在彩陶上的绘画。c属于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d属于人物画。19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b【解析】考点:文学成就。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因此选b。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 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的文学:元曲。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故选c。a项错误,偷换概念,元代文学主要形式是元曲,但也有其他;b项,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鄙视市民倾向;d项错误,和八股趋势无直接关系。21.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 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解析】考点:文学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士大夫、农、工、商贾”表明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所以答案选c。其他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2.“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b【解析】考点:京剧。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也未正确评断历史人物,故排除a、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京剧中的脸谱其实施固化了大众对人物的印象,故选b。23.在19世纪的科学家中,其科学思想对于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可以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媲美的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牛顿的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答案】b【解析】考点:近代西方科学。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可以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媲美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24.下列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对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的是( )a.伽利略开创的实验科学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c.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d.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w.w.w.k.s.5.u.c.o.m【答案】c【解析】考点:近代西方科学。西方启蒙思想是在17、18世纪达到高潮,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使得人类进入到科学的时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选c。25.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中国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工业革命的需要【答案】d【解析】考点: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对资源的需求还不是很强烈,但伴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开展需求大增,d正确。2、 非选择题:(第26小题22分,第27小题28分,共50分。)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一 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一 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一 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一 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一 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4分)(2)据材料二概括之间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4分),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4分).(3)材料三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4分)?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答案】(1)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2分)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4分)(2)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4分)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分)(3)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人权。(4分)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把两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解析】考点:中西方的启蒙思想比较。(1)从材料一中可明显看出伏尔泰对儒学持赞美的态度,而孟德斯鸠和卢梭则对儒学持批判的态度,他们都是启蒙思想家,本质目的相同,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2)材料二的文字直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归纳出来即可,结合教材内容可直接找出其经济根源;(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有中西方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仔细比较,归纳整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从目的和作用方面找到共同点即可。(3)本问实则考查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材料可概括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主张。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7(2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 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特别是利玛窦神父,敏锐地看到中国人的数学知识虽然并不落后,却未能将其应用在诸如天文学这样的领域。不过,耶稣会传教士确实希望唤起中国人对欧洲科学的兴趣,并借此发展传教活动。 瑞尔寻找文化的契合点论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材料四 材料五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六 19世纪末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