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2014年高中历史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高中历史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9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326804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72.31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29 上传人:活***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高中历史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南省 焦作市 沁阳 一中 高中历史 21 民主政治 建设 曲折 发展 导学案 新人 必修
资源描述: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高中历史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高中历史,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高中历史,21,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导学案,新人,必修
内容简介:
必修1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知识拓展】“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阶段中,“文化大革命”从文化领域的过火批判,到学生的罢课串联,再到全面夺权和全国性的武斗,不断升级和扩大,给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到顶峰。第二阶段,从党的九大到1973年8月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时期,属于艰难的调整阶段。“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纠正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进行解放干部的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但是毛泽东同志却错误地认为当时的任务仍然是反对“极右”。1973年8月党的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并且使王洪文当上了党中央副主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又得到加强。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大到1976年10月。1974年初,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使政治空气重新紧张起来。1975年,周恩来同志病重,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毛泽东同志不能容忍邓小平同志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又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因而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相继去世,江青集团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同年10月上旬,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2、红卫兵运动 全国大动乱局面的形成是从红卫兵运动开始的。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部分学生秘密组织了红卫兵组织。在他们影响下,北京大学附中等校也相继成立了红卫兵组织。这些初期的红卫兵大多受到了工作组的压制。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在6、7月份先后贴出三论所谓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并请江青将他们的大字报转给毛泽东。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此信的发表导致红卫兵运动迅速在全国发展。1966年8月18日,首都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在天安门首次接见来京进行大串连的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学生和教师。林彪在大会上发表了煽动性的讲话,支持红卫兵造反。此后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全国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大串连活动把红卫兵运动推向了高潮。从1966年8月至11月26日,毛泽东先后八次接见一千一百多万外地来京师生和“红卫兵”。在“保卫毛主席”和“反修防修”口号鼓动下,大批红卫兵冲向文化团体、教育机构、党政机关,冲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他们认定的所谓“封、资、修”事物进行大破坏;对他们认定的“黑帮分子”“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采取批斗、抄家、殴打和侮辱等种种残酷手段加以迫害;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原工商业者和归国侨胞受到冲击;揪斗各地“走资派”的活动使各级党政机关几乎全部陷于瘫痪,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组织生活都陷入停顿。“红卫兵”的“造反”活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成为造成全国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3、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112名。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建国之初,党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党的八大确定要以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这以后我们的失误,归根到底,就是背离了八大路线,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八大正确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自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从中央贯彻到各级的较长的过程。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三中全会在实际上建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成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三中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会议肯定了1975年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绩,肯定了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四人帮”干扰破坏进行的斗争,肯定了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的革命性质,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第五,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人人遵守纪律,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坏的情况,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全会在讨论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时,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搞好综合平衡的要求。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这个文件在经过修改和充实之后正式发布,接着一些重要的农业方面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9人为中央委员。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王鹤寿等为副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重点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4、政府职能的转变(1)对政府职能的改革原因: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政府无所不包,市场基本上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裁撤合并了一些部门,精简压缩了工作人员。(2)政府机构的改革改革方案的通过: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新的机构改革方案。内容:进一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影响:适应了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形势。【课程标准】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1982年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依法治国;难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互动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第一届人大召开纪念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邮票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 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5分)(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4分)【当堂训练】1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名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1787年颁布1870年颁布1954年颁布制定机构制宪会议制定国民议会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特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体现直接民主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评价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颁布时间 b特点 c制定机构 d评价2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201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 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白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 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 是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c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d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 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 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 定了 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 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 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6、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 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1953年1979年1995年2009年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81814111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13.26%18.96%29.04%46.6%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8、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 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 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 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 的理解是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9、有这样一则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 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 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a1954年宪法b共同纲领 c1982年宪法 d临时约法10、费正清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指出:“从1927年开始,毛在继续谈论无产阶 级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又从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吸收了新的成分:农村流氓无产者、店 主、职员、小职员以及知识分子等诸如此类,甚至还包括民族资本家爱国绅士和 其他一些人。这些阶层中的大多数相对说来都享有较少的社会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们属于人民而不属于贵族。虽然情况都一样,在苏联,群众(或劳苦大众) 其实基本上是工人阶级加上农民当中可靠成分的同义语,它用来替代阶级这个更为精确 的标签,以强调追随者的初期特点,因而他们需要领导。对于毛来说:群众表示绝大 多数中国人民,这些人最终都能推动革命。”对上述材料中毛泽东言及的中国近代“人民” 或“群众”的最准确理解应该 a “人民”或“群众”是指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 “人民”或“群众”是指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c “人民”或“群众”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d “人民”或“群众”是指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1、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政治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浅谈雅典公民大会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会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材料四 “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材料五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确立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五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节录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请回答:根据材料1和材料5图文文资料,分别指出其政体的性质是什么?(5分)(2)比较材料2与材料3图示政体在权力结构上有何异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1和材料5的国家分别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来保障公民可以参政议政的?(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认识?(3分)【本课小结】 【我的疑问】必修1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参考答案【互动探究】【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解析】(1)从图片信息的内容角度回答即可。(2)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新型民主制度,该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2)对刘少奇的批判说明文革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3)材料三反映了需要依法治国方略,结合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内容回答“史实”和“影响”。【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分)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2分)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1分)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2分(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2分)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2分,言之有理即可)【当堂训练】1、c 【解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是1875年,故a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制宪会议制定,故b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的民主宪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故d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2、c【解析】本题以基层民主为切入点,考查图片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图中有两个村干部,一个是村委会选举产生,一个是镇领导包办的村干部,因此,违背了中国当下的村民自治制度。abd不属于基层民主。c【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只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a、b、d三项错误。4、c【解析】根据题中的条例、规定的数量,可知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b【解析】:从题目提供的信息来看,主要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地理分布的国情,符合人口分布的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机构,所以b项符合题意。6、c【解析】:观察图片信息,根据其中的文字说明可知应出现在“文革”时期,因此答案为c。7、d【解析】:图中的普及数据反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高中历史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26804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