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复旦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含解析)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8页)
编号:9332270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6.26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30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重庆复旦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含解析)
重庆
复旦
中学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重庆复旦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含解析),重庆复旦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重庆,复旦,中学,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
- 内容简介:
-
历史试题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考点:百家争鸣。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句引文表达了相似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同下面哪一家学派或教派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佛教【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文学;儒家思想。材料中的诗句都是体现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故选b。ad项强调出世;c项强调的是变法革新。3、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解析】考点:百家争鸣。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故选c。4、“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 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答案】d【解析】考点:秦汉时期的文化。原文出自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他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5、战国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清初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也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上述思想都 ( )a主张“贤明”君主政治 b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c带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d冲击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黄宗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民主启蒙色彩。两人都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a、b、d三项不符合题意,选c。 6、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答案】b【解析】考点: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以上是心学的观点;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这是程朱理学的主张;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这是两派共有的主张。故此题应选b项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清王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不利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因而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8、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考点:四大发明。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读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答案】d【解析】考点:文学成就。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是燕国所在地,是齐国所在地,是秦国所在地,是楚国所在地。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故选d项。10、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京剧正式形成约是道光年间诗经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abcd【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隶书具有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的特点,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所以错误;、说法正确,故选b。11、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文人画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c.淹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答案】c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艺术。蔺相如是反映战国时期历史的戏剧,故c 的说法正确。12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成功地发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a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 b僵化的农本思想和闭关政策c保守的文化传统观念 d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 【答案】d【解析】考点: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于西方,四个选项都是制约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决定的,故选d。考点: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13、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答案】d【解析】考点:维新思想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a、b、c错误,故选d。14、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答案】b【解析】考点:新文化运动。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15、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先生(18871939)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的观点。该观点产生的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 b.白话文运动的兴起c.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d.文学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考点:新文化运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有盲目否定传统文化的偏激倾向,题目中钱玄同废除汉文的主张即是例证;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都不可能直接否定汉文的实用价值,故正确选项为c项。16、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相同点是()。主张社会革命建立劳工社会主张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abcd【答案】a【解析】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李大钊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和孙中山的共同点是主张暴力革命、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其不同是李大钊主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孙中山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是其不同点。选a。17、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a.学习科学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本篇文章来源于拇指教育【答案】b【解析】考点:维新思想。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思想不断传播,维新运动兴起,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897年”,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学习西方侧重于学习西方制度。故选b。18、“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答案】b【解析】考点:三民主义。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剪掉辫子反朝廷”“中国岂是鞑子的”等信息可知当时反清的斗争日益高涨,这符合民族主义的内涵,故b项正确;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故a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19、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答案】a【解析】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并不清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0、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毛泽东在第一个阶段的杰出的理论贡献在于( )a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b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创造性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答案】a【解析】考点:毛泽东思想。a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b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思想; d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后,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c项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故选a。21、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a 【解析】考点:南方谈话。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a项说法符合题意;b、d不符合史实;c项时间为2001年与题意不符,故选a。22、“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 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 b“文革的爆发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答案】b【解析】考点:双百方针。a项是在1949年通过的;b项是在1966年开始的;c项是在1956年确立的;d项是在1953年开始的,因此选择b项,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2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a【解析】考点:新中国的教育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关键信息“1977,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等,分析选项: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a项可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时间不相符合,b项排除;1995年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时间不相符合,c项排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时间不相符,d项排除。综上所述,只有a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正确答案选a。24、“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根据所学,1966年导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6年宣告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材料分析题25、(24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6分)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及其原因。(4分)【答案】(1)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4分);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任答两即可得满分)【解析】考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答案类似于“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2)“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出来即可;(3)从材料二中的文字“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内容概括出来即可;(4)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翻译西学的内容从中找出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26、(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材料三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材料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材料六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4分)(2)材料二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2分)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2分)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2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进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开创的两条成功的道路。(4分)(5)根据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