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卷.doc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卷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0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339183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8.92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29 上传人:活***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历史上 学期 考试 试卷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卷,河北省,衡水,中学,历史上,学期,考试,试卷
内容简介: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涂在答题卡上)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 a唐风 b陈风 c郑风 d赵风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圉古代科技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4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 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 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 “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12(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 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14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16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一一忘山庐日记 a13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17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槭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18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 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 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19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 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簪理受冲击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2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 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21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22“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懵。”歌谣反映的近代史实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23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圜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锯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露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 国近代前期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2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25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政策不满 b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态度一致 c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还没有看清 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26迭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西源,为我所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27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呵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 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29“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30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中记载:按劳动互助组织纲要的规定,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完全是农民自愿组合的换工、换耕组织形式。农民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加入互助合作,获取较单独耕种更多的收益,因而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优化极低下的生产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 a当时苏区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合作经济 b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c合作经济是与政府无关的农民自愿组合 d合作经济的实行适合苏区生产力发展状况311937年德国共和报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酌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3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33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 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 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34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热河省建平县、山东省沂南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图片。这些土地房产所有证的获得,是通过 a土地改革 b加入农业互助组 c加入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土地35深圳市于1987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36“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其主要背景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37陈争平教授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分为四大阶段,即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建国初一边倒型开放、六七十年代突围型开放和新时期的扩大开放。有关几个“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动附庸型开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全面否定 b“突围型开放”,为80年代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一边倒型开放”有利于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d“扩大开放”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俸系在我国基本确立38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诞生。次年,中德合 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 高潮。这些合资汽车企业的出现反映了中国 a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b市场经济体系形成 c经济改革不断深化 d独立工业体系形成3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 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40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41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 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 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人全球经济42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43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44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俸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 虞。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45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46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47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48“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正确理解是 a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b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c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d否定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时用黑色钢笔或中性笔写在答题纸上。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49(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相关情况统计:(1)根据材料中的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汉末年到明代粮食生产发展概况。(6分) 今后,随着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大量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粮食的继续稳定地增产是可以预期的。 现在只将各项指标截至1979年为止。1979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49年增加不过24010,而复种指数则增加232%,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近两倍。耕地面积亩产提高了两倍半还多(259)。与历史相比,1979牟的耕地面积亩产570斤,相当于清中叶367斤的1553 010,比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情况最好的1932年的2954斤更大大增产,相当于后者的193倍。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注:耕地面积指年初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复种指数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2)根据材料中的统计数据,概述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较之古代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11分)(3)根据材料概括1979年粮食生产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生产的认识。(8分)50(1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39183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