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rar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ppt---(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ppt---(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知识素材归纳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备课素材资料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点击预览)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教案,练习
编号:9352915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85.70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1 上传人:伐***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 单元 大唐 盛世 奠基人 唐太宗 课件 教案 练习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教案,练习
内容简介: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 选择、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适合的一项是()、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下面有关“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十部宫廷音乐中出自天山以南的就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东突厥、西突厥、吐蕃、回纥、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这,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唐初远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当一代贤明君主、减少决策失误、笼络人才、维护封建统治、“夫治国犹如栽树,本要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民贵君轻的思想、农业为本的思想、君治为本的思想、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二、阅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平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旧唐书马周传请回答:()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材料四: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史纲评要请回答:()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材料四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帮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们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为太子的谋士,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盛唐气象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贞观政要论安边材料四: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地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贞观政要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综述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答案:一、1、d2、答案:c3答案:b4. 答案:c5. 答案:d6. 答案:c二、()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瑶役负担也是不轻的。2、答案:(1)因果关系。“贞观之治”是在吸 取隋亡教训后出现的。 (2)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意图是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注意总结历史经验。重视用人和纳谏。 (4)封建君主专制。因为大臣的谏或谈必须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3、.答案:(1)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 (2)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仇怨, 唯才是用。 (3)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击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理;任命回绝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人藏。 (4)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他去奢省费,轻摇薄赋,知人善任,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唐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5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备课素材资料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2、原因(1)主观: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3、表现(1)制度建设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2)重用人才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3)从谏如流(4)慎用刑法(5)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6)力倡节减(7)民族政策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2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学习要求1.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知识清查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起兵,推翻隋朝。(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3)发动“-”,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出现-。2、原因(1)吸取-。(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用人扬长避短,提拔-和-为左右仆射。(3)实行-政策,不夺农时,推行-,轻徭薄赋,反复强调“-”的思想。(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制,提高-地位。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的态度。(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2)加强管理:在东突厥设-,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4)和亲:唐太宗派-入藏与-和亲。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2)宽容的宗教政策:-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到天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进程。晚年的反省1、 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2、 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反省过失,评价自己“-”。思维训练请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促进了唐初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2)经济: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战而后和: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分别讨伐。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mi)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世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5)外交: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2)措施(3)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物探究请你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使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和典范,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唐太宗的统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2、过程与方法: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教学理念】1、以课标为依托,立足教材,围绕主题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2、以学生为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根据本节内容,初步拟定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3、通过猜想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板块,把三维目标的落实融会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教学流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序幕 猜想历史探究历史 感悟历史 尾声五大板块具体分为:从“天平”引入说说唐太宗可能采取的措施自读教材,分组探讨,板书总结录像导悟,活动体验,评价唐太宗以古鉴今,深化提升。【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等媒体寻找有关唐太宗的资料。(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力避将影视作品中有关唐太宗这一人物的艺术演绎作为立论的依据,使人物的评说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一、序幕:皇帝师: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 “江山”,右盘加上砝玛 “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架天平,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哪个朝代相对比较平衡?生:汉朝、唐朝等。师:在这些朝代中,比较突出的是唐朝。在唐朝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二百八十九年)你最欣赏哪一位皇帝?生:唐太宗、唐玄宗等。师: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二、猜想历史:投影历史档案: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暴刑,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最终基登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执政初期,国家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力疲惫,人民因饱受战乱之苦,民心思安。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师: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你是唐太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是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并根据本节内容,将学生分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学生参照课前准备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信息,采取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历史。三、探究历史:(一)君臣关系组: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二)君民关系组: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材料二:“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材料三:“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材料四:唐太宗说:“通过科举考试后,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材料五: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范文谰中国通史 (三)民族关系组:“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四)对外关系组: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尤其巨大。经过合作讨论、探究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君臣关系组: 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说明了什么?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为什么唐太宗听到“逆耳”的话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呢?产生了什么作用?君民关系组:据材料一、二、三,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体现了什么思想? 结果如何?材料四、五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产生什么影响?民族关系组:唐太宗通过哪些方式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对外关系组:唐太宗的对外政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等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适当补充、提升,板书归纳如下: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民惟邦本,慎用刑法广开言路,克己纳谏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文德治国,崇儒尊孔以诚相待,民族融合对外交流,兼收并蓄师:通过以上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四、感悟历史: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唐太宗的形象已比较清晰。有专家指出: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如何理解专家的这一点评,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唐太宗,观看上下五千年的视频,体会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在观看之前,教师布置问题:1、录像介绍了唐太宗哪些治国策略?2、根据课前准备,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演唐太宗和魏征或其他大臣的故事。3、请大家即兴扮演唐太宗,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功过。生:讨论,表演,回答。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教师补充:评价历史人物要考虑:所处社会背景;功过两方面;对历史的影响;生产力标准等等。五、尾声:师:读史可以明智,我们要学会以史为鉴。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哪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用人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对外交流、民生问题、法制问题等。本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唐太宗在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他为唐朝三百年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问题研讨】1、本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以及唐太宗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但设计时对教材的收放度把握不准,感觉有点面面俱到。2、问题问得巧妙,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梯度合理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本课设计的问题广度与深度挖得不够。3、本课设计了合作探究与角色扮演等环节,关注学习过程,课堂气氛比较“热闹”。 但是,我觉得历史新课程仅有“热闹”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加工”。4、根据“教学指导意见”,本节可以安排两课时。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如果安排一节课觉得紧了点,如果安排两节课又觉得有点松,如果要求学生确立探究小组,从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或概括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等学习过程所需的时间又是两个课时难以完成的。附课前资料:1、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他们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做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的赏识。2、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有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唐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3、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后来为唐太宗屡建奇功。4、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5、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唐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 唐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陛下对欺诈之事很愤恨,因此要杀掉他们,当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这么做。如果用法律来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信任”。 唐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后来胄几次直言进谏,滔滔不绝,唐太宗都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没有任何冤狱发生。6、有一次,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唐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7、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节选: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卫公李靖第八“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9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知识素材归纳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授课提纲】一、唐太宗生平简介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6、善于用人、纳谏。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二、东征西讨定基业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军事统一全国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消灭刘武周势力。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3、玄武门之变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4、民族政策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2、原因(1)主观: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3、表现(1)制度建设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2)重用人才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3)从谏如流(4)慎用刑法(5)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6)力倡节减4、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问题参考答案】议一议 李世民率兵作战的主要战术特点。 唐太宗的统一战争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举父子,二是击溃刘武周,三是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他的作战特点是: (1)坚壁挫锐。这是杜佑在通典中为他总结出来的。当敌强我弱的时候,李世民善于“持久战”,坚壁对垒,拖住敌军,磨耗其兵锋和粮饷,竭力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然后捕捉反攻致胜的战机。 (2)乘胜追穷寇。在反攻中具有连续作战的精神,不停顿地打击敌军,不给敌军以喘息机会。 (3)骑兵阵后反击战术。李世民不仅善于骑射,而且深得运用骑兵之妙。当敌我双方处于“对垒”相持阶段,他督军“坚壁不动”,分遣精骑抄掠敌人或切断粮道,使自己由弱转强。一旦主力决战来临,他又亲率精骑出其不意地冲入敌阵,或者迂回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在敌人溃退时,他运用精骑的高速度,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人。 (4)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自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骑兵包围,等突围回来时,尘土蒙了一脸,连卫兵都认不出他来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将甲胄脱了下来,这才认清是谁。和窦建德决战时所使用的牧马之计,便是在实地侦察之后部署的计划。 此外,李世民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土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却坚持与将士们同吃,使将土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想一想 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 提示:带有普遍性。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想一想 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 提示:这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妥当,政策比较开明,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议一议 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的关系。 提示:用贤和纳谏是唐太宗为后世称道的两大优点,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唐太宗的选人标准是不管什么阶层的人物,只要有才干即加以重用。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而且,唐太宗还善于各取其长,这样就可以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有利于王朝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用人和纳谏,反映了唐太宗所具有的可贵的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同时,这对于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文中将唐太宗与历史上的哪些帝王互相比较?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你是如何看的,为什么? 提示:与历史上的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汉文帝相比较。文中赞扬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其才略要高于汉高祖,但功略规模则有所不及。文中认为唐太宗能推行仁政,曲己从谏,畏义好贤,符合儒家的传统规范。认为自周武王后,历八百年而有汉朝,汉朝八百年后而有唐太宗,其所获得的功业成就是十分难得的。尽管范祖禹对唐太宗的评价有些脱离隋末唐初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但其一些见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需要注意的是,引文从封建伦理标准出发,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而孤立地进行评价,带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贞观之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这决非唐太宗一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贞观时期君臣上下同心和唐初人民的集体创造。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东西,而在于他能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集思广益,加以总结,并坚持实行。他吸取隋的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吸取隋亡的经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唐律,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因而出现了古代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贞观之治。他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理论遗产。6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治国思想中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仇既作,离叛亦兴。 -贞观政要.君道 突出反映了唐太宗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治国安邦的本质有着一般帝王鲜见的智慧和情怀,恰恰说明其治国理念的高瞻远瞩和作为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才为创立一朝治世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一、玄武门之变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镇压农民起义,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功劳卓著,受加封。 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 2兄弟争夺: 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同盟,多次谋害不成。 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3玄武门之变(626年):在玄武门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第9页学思之窗: 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才德之人统治国家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思路: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有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这一制度对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玄武门之变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对唐朝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概况: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原因概括:(唐太宗个人作为)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主要表现: 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 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纳谏(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度,第9页学思之窗2: 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高效、全面的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封建帝王的骄纵思想。,(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学案+教案+练习+素材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52915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