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库网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4课时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 岳麓版必修1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4课时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 岳麓版必修1.doc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4课时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 岳麓版必修1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7页)
编号:9353224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37.53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1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4课时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
岳麓版必修1
第一
单元
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
制度
课时
专制
集权
不断加强
练习
岳麓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4课时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 岳麓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课时,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岳麓版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课时,专制,集权,不断加强,练习,岳麓版,必修
- 内容简介:
-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七国之乱原因根本原因:西汉初,刘邦分封_。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_的建议,开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概况:借口“_”,吴王刘濞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2)汉武帝集权:汉武帝即位后,实行“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背景:平定“_”后,许多将领被封为节度使。表现:节度使辖区广、权力大,职位往往_,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2)五代十国含义五代指后梁、_、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概况:_频繁,人民生活困苦。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_,建立宋朝。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_。(2)措施收精兵内容:禁军归_、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发兵权归_。作用:实现_和_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_,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_出任州郡长官,武臣不得掌握州郡。制钱谷内容:中央掌握_的大部分财赋。作用:消除了割据的_,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3)评价进步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局限性:造成了“_”、“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表现(1)废除丞相制度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_,由皇帝掌管_,直接管理_。影响:实行1 600多年的_制度被废除,_发展到新的高度。(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_,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_正式在文渊阁设立_。明成祖后,有专门_,掌握了批复奏章的意见权,皇帝批复称“_”。(3)清朝设立军机处清承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军国大事由_组成的_处理。设立军机处时间:清_年间;原因:处理_紧急军务;职权地位:最初只参与处理_,后来职权扩大;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_,专制皇权高度发展。2认识:有利:不断提高决策效率;不利:导致_,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知识点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地方统治格局可能出现在哪一朝代()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北宋2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 d“附益之法”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一现象发生在()a西汉末年 b南北朝时期c唐朝后期 d北宋中期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5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a派文臣出任知州,管理地方行政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知州6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知识点二皇权的不断加强7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六部制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8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a丞相的废除 b皇权的加强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内阁的废除9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后来发展为军机处),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的政策d两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10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计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 959万,官员7 500人,官民之比为17 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 238万,官员13 465万,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13 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 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 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 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请完成:(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待丞相方面有何不同?(2)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答案解析】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知识清单一、1.(1)同姓诸侯王晁错清君侧(2)推恩令2(1)安史之乱父死子继(2)后唐政权更迭3(1)陈桥兵变中央集权(2)殿前司枢密院统兵权调兵权通判文臣州郡物质基础(3)藩镇割据冗官二、1.(1)丞相六部国家政事丞相专制皇权(2)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衙署批红 (3)满州贵族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西北 军务行政效率2一人独尊对点训练1c郡县与封国同时存在,是西汉前期政治的一大特色。题中的地图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点。2c由“国小则亡邪心”可判断作者认为封国变小,实力减弱后就无法对抗中央,故实行“推恩令”。3c文中所述现象,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4b该漫画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5a提取有效信息“宋太祖”“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可见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派文臣出任知州。6b丞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丞相权力的削弱,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君权的加强。7d君相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矛盾,趋势是“独相制群相制无相制”,明代废丞相,设六部,成立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8a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从而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9d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是废丞相的结果,是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的重要体现;康熙帝设南书房,是为了便于其直接控制军国大事。它们都是为强化专制皇权服务的。10d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权。a、b、c三项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d项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根据材料理解,正确答案为d。综合运用11(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12(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职权:协助皇帝草拟政令。地位: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3)相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同: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丞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丞相,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从丞相的作用上分析归纳;第(2)题结合“拟旨”作答;第(3)题联系所学知识,注意从异同两个角度分析。教材问题解答解析与探究(1)汉哀帝把丞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乱政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2)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3)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我测评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汉初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铸钱币,割据一方,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唐朝安史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