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库网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学案 岳麓版必修2
2014年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学案 岳麓版必修2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3页)
编号:9364221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0.84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扣***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期末
复习
第四
单元
课时
对内
改革
对外开放
格局
形成
经济
腾飞
生活
巨变
- 资源描述:
-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学案 岳麓版必修2,高中历史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第2课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高中历史,期末,复习,第四,单元,课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经济,腾飞,生活,巨变
- 内容简介:
-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课标要求】1.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归纳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学习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学习难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转变【自主学习和知识梳理】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背景和原因: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人民公社化体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2.农村的改革的前提:坚持土地公有制3.内容:土地承包,分户经营,自负盈亏。4.试点:安徽和四川 5特征:包产到户6.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1背景和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过程:19781984年,试点时期: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负责制1984年1992年:全面展开时期:内容: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进一步深化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 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6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7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1.形成过程(1)明确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立法保障: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初步形成: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3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四、对外开放的格局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对外开放原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事实证明闭关锁国搞建设行不通(2)对外开放的过程:从1980年起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a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管理方式的地区。b建立的原因: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c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放沿海城市: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相继把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内地省会城市2.进一步对外开放: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天津滨海新区: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格局的特点: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3.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世贸组织的由来前身: 1948年1月1日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性质:是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协定。1995年1月1日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日内瓦性质: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大市场。(2)中国加入:2001年12月11日过程:a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b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c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影响:a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b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c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五、经济腾飞1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表现: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六位。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3)gdp增长的影响:国际经济地位: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4)目标: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进程: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3)特点: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4)目标: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原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政府大力支持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2)出现: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3)影响: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4时尚中国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饮食:从凭票供应肉、蛋、油到各种美味食品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出行:从骑自行车出门到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衣着: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 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居住:居住条件改善以及由此引发装修热。语言:流行语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问题探究】1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人民公社化(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转变(从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方面归纳分析)【课堂训练】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a b c d2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3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所有制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4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5“它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使承包者关心生产的全部过程。”这从根本上体现了()。a经济所有制的根本改变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按劳分配方式的优越性6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7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探索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 “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第一扇“窗”是指()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深圳出口特区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0 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美国人发现,自己家里的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均来自中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a b c d11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12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13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14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1520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b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c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 d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63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富民强国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十二五”(20112015):包容性增长幸福、转型问题:(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3)“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1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6%22.4%199725.5%39.1%17.9%18.5%(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2)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6分)(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第2课时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与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参考答案1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最先试点包产到户。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课堂训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排除,答案:a2.解析:三幅图依次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用途都未发生变化,土地规模变化不明显。故选a项。3.解析:冲破“计划经济崇拜”是指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框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4.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故选a项。 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皆排除。答案:a5.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家庭经营”、“承包者”等,这是指在农村中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a项错在“根本”,b、d两项都是表象,皆排除。答案:c6.解析: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的产物,股票是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繁荣的产物,故a项正确。答案:a7.解析: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年到1997年,这期间的1992年提出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应该选d项。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答案:d9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抓住时间信息“1979年”,内容“新中国融入世界”。a项是对内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发生在1984年,排除;d项发生在1992年,排除。“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1979年深圳出口特区的建立打开了中国融入世界的第一扇“窗”,答案为b项。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述现象说明中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符合题意,故选b项。11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本质问题”,这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思考。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根本目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