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6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人民版.DOC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6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人民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9页)
编号:9367441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9.42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6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人民版
高考
历史
一轮
26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人民
- 资源描述:
-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6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第26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26,百家争鸣,汉代,儒学,人民
- 内容简介:
-
第26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专题概览春秋、战国汉代宋、明明末清初内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4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老庄之学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思想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思维导图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2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史料一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解读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该史料还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史料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韩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解读史料表明,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史论1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史论2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相互关系(1)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3)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4)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5)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史论3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1)孔子的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史论4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1 (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2 (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解题时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与道家“无为”的政治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与儒家维护等级秩序的“礼”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墨家讲求实际功利与材料中“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故c项错误。3 (2010山东高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对各家学说的区别能力。解答本题必须先弄清楚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这反映出作者主张诸侯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不要相互残害。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4 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 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经典著作()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答案c解析据“热词”可知这部经典著作指孟子。a项反映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出自道德经;b项反映的是韩非的思想主张;c项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符合孟子的思想;d项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5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答案d解析“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儒学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一句,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考点二汉代儒学1“焚书坑儒”批判2罢黜百家3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思维发散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对王国的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必修1)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必修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必修3)思维导图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解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史料二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解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该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史论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背景: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形成: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3)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4)目的: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5)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史论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1 (2013重庆高考)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思想。其基本理论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c。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识记型选择题的解法: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课本中的什么史实,然后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2 (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3 (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4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5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雍睦(和睦)”“同宗相处”作答。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正确。“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在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并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故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5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6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错误。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