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民版.DOC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民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2页)
编号:9367444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97.27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民版
高考
历史
一轮
现代
中国
政治
建设
祖国统一
人民
- 资源描述:
-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民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人民
- 内容简介:
-
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概览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内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中国争取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活动主旨新中国政治建设经历了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香港、澳门回归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成立4意义二、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发挥作用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施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思维导图建国初新型民主政治的建设思维发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政治:颁布1954年宪法,初步建立了根本的政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修1)经济:“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必修2)外交: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十七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必修1)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2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维发散20世纪上半期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部法律文献(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1954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建国初三大新型民主制度史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读史料表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史料二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解读史料表明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巨变:由代行人大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当前职能主要表现为参政议政,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权力。史论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建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曲折1966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完善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民主与法制的曲折与发展史料一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解读根源于“左”倾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均遭到严重破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是“文革”留下的深刻启示。史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中国法制建设史解读史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建立法制摆到了优先地位,加快了立法进程,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民主与法制日益完善。史料三秋菊家的大喜事农村妇女秋菊历经艰辛的告状后,终于打赢了状告村长的官司,儿子也顺利出生,到2014年,秋菊家又添大喜事:解读秋菊民告官打赢了官司反映了法律建设的进步;竞选成为村长反映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史论“文革”的教训(1)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3)要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完善国家领导体制;(4)要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5)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决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1 (2013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bc d答案a解析由题干示意图可知,它反映的时间段应该是1949年1954年,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排除,故答案选a项。2 (2013江苏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故排除c、d两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答案为a项。3 (2012广东高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4 下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二届全国人大召开(1959年)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4年)四届全国人大召开(1975年)五届全国人大召开(1978年)六届全国人大召开(1983年)七届全国人大召开(1988年)a一届人大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b“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分析,全国人大平均每五年召开一次,一届人大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并未按时召开,说明遭到严重破坏,并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早在1954年就正式确立了,故c项表述有误。5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答案d解析题干一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说明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a、b、c三项题干都有涉及,但不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要求,所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说,归根结底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考点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名师助学(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2)“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3)“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而首次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4)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5)解决台湾问题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在于岛内外的反华敌对势力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史料一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解读“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史料二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解读史料表明国家对香港拥有主权,香港拥有地方的自治权。史料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1981年)解读史料表明大陆实现对台湾的统一后,台湾享有可保留军队的更高的地方自治权。史论1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史论2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类别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区别设立区域港澳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沿海特定区域指导原则“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的经济政策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系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1 (2012天津高考)“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2 (2012江苏高考)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年”。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项。“想家”表达了台湾同胞急于“回家看看”的迫切愿望,b项最贴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3 (2010海南高考)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答案a解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8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打破两岸隔绝状态的迫切愿望。4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答案b解析a、c、d三项只涉及台湾而未提及香港、澳门,也不是核心问题,应排除。b项是“一国两制”的核心。5 1992年8月1日,台湾某机构发布的文件中写道:“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 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台湾某机构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海峡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共同承认的原则,结合材料中“1992年”时间信息,可知答案应为c。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错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