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doc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5页)
编号:9367484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88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十二
23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课时
作业
人民
- 资源描述:
-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人民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二,23,百家争鸣,汉代,儒学,课时,作业,人民
- 内容简介:
-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课时作业:专题十二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连云港模拟)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解析:题干引文中孔子的要求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答案:a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项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项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项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答案:b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经放在病人枕边可以治愈病患,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过于夸大儒家经典的作用,使其神圣化。答案:a4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大意就是说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是韩非的主张。答案:c5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答案:d6(2013河北保定高三期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答案:b7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解析:从材料中“而人居其一焉”“人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即可判断选择a项。b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材料并未涉及。答案:a8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净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与阅读能力。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答案:c9(2014湖北黄冈一模)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答案:c10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故选d项。答案:d11“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宋明理学思想。答案:d12(2013河北邯郸高三期末)“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答案:c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分)(3)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材料中可理解到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关系,君主应重视人民。政治理想指君主应用贤人,施行仁政。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来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人之所欲,即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以其道得之,即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即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回忆教材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影响”。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6分)(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答两点即可)(6分)(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答“百家争鸣”即可)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四点即可)(8分)14(2014南京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6分)(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