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doc

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367629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98.57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19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 格局 初步 形成 课时 规范 训练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第19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
内容简介:
【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1(2014北京西城高三期中)1976年10月,胡耀邦提出“现在我们党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与上述认识相吻合的中央决策出自()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解析:选b。关键信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停止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可知,b项正确。依据教材知识,acd项不符合题意。2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解析:选c。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本质问题”,这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思考。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2013山东基本能力)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解析:选d。“粮票”、“布票”,“油票”等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粮票“退休”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与这对应的“新时代”则应指的是市场经济时代,故选d。4(2014温州质检)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a b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事件的识记。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是1978年12月;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是1985年开始的;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是1982年;1987年,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故先后顺序为。5(2014衡阳调研)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中,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选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提高经济效率,使农业、工业得到协调发展并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考点二对外开放6(2014北京石景山高三期中)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解析:选c。把握材料“开放整个海岸”以及“35年来”的时间信息即可判断为1984年的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7(2014珠海期中)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解析:选a。本题主要根据相关大事的时间和“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两个依据来命题。a项、d项都符合题目中的时间,但d项不完全符合题目强调的“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而a项较符合题意。82013年110月,中国与18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共40多起、涉及近100亿美元总额的贸易摩擦,这客观上体现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及市场化经营的现实。与中国“走向世界”及“市场化经营”相对应的时间分别是()a1978、1992 b1978、1984c1984、1997 d1984、2001解析:选a。“走向世界”与“市场化经济”分别对应中国对外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答案为a。高频考点突破练练规范意识1从1978年到2013年,历经35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找到了明确的方向。这里的“方向”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c。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我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21世纪初建立了这种体制,故选c。2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描述了三次重大思想交锋,分别发生在1978年、1991年、1997年。其中1997年的交锋最有可能是关于()a香港前途的争论b澳门问题的争论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d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争论解析:选d。1978年、1991年、1997年分别对应的思想交锋应该是“是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与市场”、“公有制、私有制的地位”,故答案为d。322年前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邓小平的这个观点()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解析:选c。罗斯福新政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体现了市场流通的重要性。4我国粮食总产量:1952年是1.639亿吨,1958年是2亿吨,1960年是1.435亿吨,1965年是1.95亿吨,2012年是5.715亿吨。建国63年来影响我国粮产起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政府的调控b农业机械化的普及c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d农田水利建设及防灾力度解析:选c。建国以来农村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体现了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结合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可知应归因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5(2014济宁一中月考)下面是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人物访谈”素材:访谈时间:2014年2月13日访谈地点:山东某县某乡某村访谈对象:李根生,男,82岁。一生在家务农,对土地感情至深。言谈主题:农家春联折射出的历史变化序号李根生年龄春联内容125岁互助合作力量大,左邻右舍情谊长。230岁无奈一年辛劳苦,仅得两日饭菜香。347岁农民干部无所谓,改革开放新社会。450岁当年曾分田当家做主,今岁又分地勤劳致富。579岁国强民富城市乡村奔小康,时代进步衣食住行变了样。请回答:(1)材料中前四副春联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2)根据春联1、2、4,指出李根生当年不同的劳动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劳动态度的时代背景(原因)。(3)根据第5副春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答案:(1)三大改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态度及原因:态度:春联1、4反映的劳动态度是积极高涨的。原因:春联1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小农经济分散落后的状态。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春联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态度:春联2反映的劳动态度是消极的。原因:人民公社的生产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不符合农村实际(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成就:国民经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时尚化。6(2014济宁五校联考)城镇化加快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南翔、充王镇等地都是棉布业发达的市镇,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华亭县“为海人辐辏之处”。 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的联系,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1984第3期(1)史料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中怎样的突出特点?试分析其主要成因。材料二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环球网:中国梦:中国城镇化向何处去?(2)据材料分析英国城乡人口分布变化趋势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试从成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对这一本质问题的认识。材料三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分布示意图(3)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区域分布怎样的突出特点?试分析形成此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材料四2013年5月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酝酿中的城镇化改革方案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群发展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优化提高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三大城市群,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4)根据材料指出东部三大城市群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历史因素。答案:(1)特点:专门化商业市镇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扩大;交通便利。(任答三点可得满分)(2)本质问题:城市化进程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新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规范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676292.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