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章节测试(含解析).doc

(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章节测试(含解析)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3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370839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2.80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3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章节测试(含解析) 新课 历史 一轮 复习 宋明理学 明末清初 思想 活跃 局面 章节 测试 解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章节测试(含解析),(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章节测试(含解析),新课,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章节,测试,解析
内容简介: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右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2.北宋“二程”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二程”眼中,“中庸”是()a.不偏不倚b.过犹不及c.坚守正道d.以和为贵3.朱熹说:“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在此,朱熹主张()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c.“体”“用”合一d.“格物致知”4.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5.儒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重视道德规范要求。下列四项中对应错误的是()a.孟子仁、义、礼、智b.董仲舒三纲五常c.朱熹存天理,灭人欲d.陆九渊知行合一6.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a.程颐b.朱熹c.王守仁d.李贽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培养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禁绝个人欲望a.b.c.d.8.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c.“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9.黄宗羲在原法中说:“后世之法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故其法不得不密。”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a.高效清明b.腐败严重c.中央集权d.机构臃肿10.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提出限制君权,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a.b.c.d.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a.提倡“经世致用”b.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12.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十八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6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6分)14.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的根本吧!材料二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材料三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王守仁材料四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6分)(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8分)b组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3.“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4.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守仁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5.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守仁()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去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8.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9.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b.c.d.10.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黄宗羲“工商皆本”陆九渊“心即理也”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b.c.d.1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1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周易程氏传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8分)(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4)上述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14.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具有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看法与自由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心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材料二主题与原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影响与来源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明理学家观点与李贽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6分)(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12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b正确;a“隋唐时期”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表述错误;c“合归佛”说法错误;d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加固训练】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崇儒到抑儒政策的演变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d.违背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解析】选c。根据题干的时间判断,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学出现了危机,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唐玄宗完成的御注道德经和金刚经有利于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创新发展。2.【解析】选c。由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知选c。3.【解析】选d。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比如扇子仅仅只是一个扇子,摇动它就体现了它的作用,这是它的功能,放下它,它仍是一个不动的物体,这便体现了它的本质。材料反映通过研究现象得出事物的本质,是格物致知。【误区警示】学生易错选c,主要原因是只从材料中提取了“体”“用”这两个信息,没有理解材料的真正含义。4.【解析】选d。由材料中“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可以看出,与理学重忠孝、讲廉耻的气节相一致,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故选d。5.【解析】选d。陆九渊对应的应该是发明本心,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主张,故选d。6.【解析】选c。材料中“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意为与朱熹不同,却未必不是他所喜爱的,说明该思想与朱熹思想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根据备选项分析,a与朱熹思想相近,c王守仁的主张从本质上属于理学,但与程朱理学有较大差别。故选c。7.【解析】选c。材料中提到了宋明理学注重修养、注重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8.【解析】选a。材料中“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意思是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把思想的自由钳制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材料“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意思是个人的反封建思想只能是个体行为,没有办法形成群体的思想。经过分析可以看出a正确。【加固训练】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解析】选c。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断积累以后才是高超的,尽善尽美以后才是圣明的;所以圣人是普通人德行的积累。这与李贽否认孔孟为天生圣人的观点接近,故选c。9.【解析】选d。题干材料体现古代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互相监督牵制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机构臃肿,故选d。10.【解析】选b。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因此,说法正确,中的“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说法错误,b正确。11.【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可知顾炎武强调教化的作用,以净化社会风气,故选b。12.【解析】选d。d时期是宋明时期,而批判思想出现于明清时期,选择d。【名师指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1)从演变过程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以更加适应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2)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13.【解析】第(1)题,从材料主旨可得出结论。第(2)题,从材料中的“五常”、天人感应思想以及“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即可判断其出发点,根本目的则从其阶级立场出发。第(3)题,把握朱熹理学基本思想即可,历史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解答即可。第(4)题,考查王守仁的心学,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解答。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方面解答即可。答案:(1)仁;克己复礼。(2分)(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2分)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分)(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4分)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4分)(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3分)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3分)(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6分)14.【解析】第(1)题分析孔子“仁”的思想的积极作用。第(2)题分析汉代建立初期的实际国情,与秦朝做对比。第(3)题结合明代社会现实,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思想主张。第(4)题黄宗羲是明清进步思想的代表人物,然后结合其主张分析回答即可。答案:(1)仁。(2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4分)(2)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酷法。(4分)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分)(3)核心内容:致良知。(2分)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民之陷溺”);伪善流行(或社会风气败坏)。(4分)(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4分)影响: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4分)b组1.【解析】选c。材料中对“传统的重新发展”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全新的创造”指的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宋代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就是创新。【名师指津】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2)“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解析】选c。宋代时期形成的是理学思想,核心主张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的儒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3.【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要通过研究万事万物,得出其中的“理”,这是格物致知。【加固训练】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解析】选c。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主张。a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b是陆九渊的思想;d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等人的思想。本题选c,“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4.【解析】选c。由材料中“万化根源总在心”,可以看出这首诗强调了“心是万物的本原”,由此可以判断是王守仁的“心学”。【加固训练】李申在简明儒学史中指出,古代儒学的演进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重视礼乐教化阶段和重视心性理论阶段,其中“重视心性理论阶段”是指()a.汉代经学b.隋唐儒学c.宋明理学d.清代考据学【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心性理论”,这是指宋明理学的分支心学。5.【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心之所发便是意”“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可知该哲学家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物,b最符合要求。a主要描写自然环境清幽,c主要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d主要表达诗人夜雨候客的闲定心理,都与材料观点不相通。6.【解析】选c。a、b描述与史实不符;由材料中“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可以看出是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因此d不符合题意;c中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有一定的人文色彩,能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7.【解析】选d。本题以李贽思想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分析与理解能力及对明清进步思想的准确理解。a“彻底”说法错误,其仅是挑战了孔子的权威;b并不是李贽的思想,其并没有提出政治主张;c“道家学说”说法错误,对象应该是宋明理学,故d正确。【加固训练】中国古代某著名思想家曾说:“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该思想家是()a.韩非b.朱熹c.李贽d.黄宗羲【解析】选c。材料的含义:“我从小读圣人之书,但是不知道什么是圣人之书;尊崇孔子,但是不知道孔子为什么被尊崇。”体现了该思想家对孔子受尊崇的质疑,这与李贽反对盲从孔子的主张一致。8.【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可排除a、b、d,故c正确。9.【解析】选a。材料中的观点是从黄宗羲反封建不彻底的一面进行剖析的,综合分析均符合题意,故选a。10.【解题提示】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材料要求回答的是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想。【解析】选b。属于心学思想,不符合题干中“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均属于明清时期新的反封建反专制思想。1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夫之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信息“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和所学史实说明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故选a。12.【解析】选b。根据所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据此a、c、d说法符合所学;b“根本上否定君主制”错误,思想家们只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误区警示】学生做错本题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区分君主专制和君主制。明清之际的儒学家反对君主专制而非君主制。13.【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的“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和“一统于天下”两处信息概括得出;作者提出这一主张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各有其所”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朱熹思想概括。第(3)题,根据材料中的“穿衣吃饭,即是人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章节测试(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70839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